北林業大學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成立于2007年4月12日。學院現有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3個本科專業,建有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資源與環境專業類別碩士學位授權點,以及生態環境工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011年,環境科學本科專業獲批國家級特色專業;2016年,環境工程本科專業首次通過工程教育認證;同年,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為B-,全國排名47/155,進入全國前30%;2017年起,由我院支撐的北京林業大學環境/生態學類學科進入“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ESI)學科排名全球前1%;2019年,環境工程本科專業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022年,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環境科學專業進入北京高校重點建設一流專業清單;2023年,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通過工程教育認證。
學院已形成一支知識結構、學緣結構、年齡結構合理的高學歷師資隊伍。52名教師全部具有博士學位,均來自于國內外知名高校和中科院,其中教授24人,副教授11人,講師17人;1人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1人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2人獲得“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1人獲得“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支計劃青年拔尖人才”稱號,1人入選“長江學者獎勵計劃”,5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人獲得環保部青年拔尖人才稱號,1人獲得北京市青年優秀人才稱號,7人入校北京科技新星計劃;入選北京高校優秀本科育人團隊1支,1人獲得北京市教學名師,5人獲得北京林業大學教學名師。目前在校本科生429人,碩士研究生381人,博士研究生87人。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面向國家重大戰略,致力于解決復雜生態環境問題的科學研究和高素質專業人才的培養,已形成具有鮮明特色和優勢的5個學科方向:(1)水污染控制與生態修復。重點攻關流域水生態環境污染物精準溯源、城鎮污水低碳再生與資源化、城鎮面源污染控制與雨水資源化、有毒難降解工業廢水處理技術及產業化應用、受損水體生態修復與生境構建、流域水生態環境碳污協同減控;(2)環境功能材料研發與應用。重點突破面向水、土、氣多介質污染物高效凈化,以及碳捕集與資源化等領域的混凝劑、吸附劑、催化劑、膜材料設計、研發、制備及工程應用;(3)固體廢物處置與資源化利用。重點攻關市政污泥高效脫水與輸移、高效厭氧消化、堆肥產品研發及林地應用和沙化地改良,城鄉生活垃圾與畜禽糞污資源化、甲烷生產與升級,農林廢棄物資源化與能源化;(4)新污染物與環境健康。重點突破生態環境多介質新污染物高通量高分辨識別方法,新污染物跨介質環境化學行為與風險評估理論,水、土、氣多介質新污染物高效凈化與風險管控關鍵技術與應用;(5)生態固碳及環境效應。重點突破林草濕生態系統碳匯精準核算方法與智慧化監測技術與裝備,生態系統修復協同固碳關鍵技術與策略,城鎮與工業水系統減污降碳協同關鍵技術,研發高效負碳技術與裝備。
面向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建設的重大戰略科技需求,學院教師積極開展生態環境保護修復領域的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工作。2018-2022年承擔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科技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省部級各類項目213項,到賬科研經費9627萬,發表高水平科技論文超500篇,獲批國家發明專利授權84項,出版學術專著22部(英文3部),牽頭編制團體標準3項,共獲得國家級獎項4項,省部級獎項21項,社會力量獎9項。
學院建有“水體污染源控制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校首批)、“污染水體源控與生態修復”北京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首批)、生態固碳與負碳研究中心3個研究平臺,是國家污泥處理處置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副理事長單位。在“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中央高校改善基本辦學條件專項等支持下,學院擁有實驗室面積3400余m2,固定資產總值約6000余萬元,儀器設備2170臺, 10萬元以上的儀器設備67臺(套),40萬元以上精密儀器設備10臺(套),100萬元以上精密儀器設備2臺,為學院的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創造了良好的工作環境。
學院廣泛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已與美國、英國、加拿大、德國、法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等國家在學術交流、專家互訪、合作研究等方面建立了長期緊密的合作關系,積極組織本單位師生開展科研活動和學術交流,年均邀請境內外專家來校交流講座10余人次,年均組織20余人次師生出國參加各類國際會議,并發表口頭報告。同時,與國內外20余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2項科研成果分別轉讓到澳大利亞和泰國,與以色列、法國、巴基斯坦開展了3項國際合作項目,在學生聯合培養、科研合作、教師互訪、引進海外智力、國際學術交流等方面均取得長足的進步。
![]() |
專職教師 |
教授 |
||
副教授 |
||
講師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