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污水的EBIS微氧循環流工藝生化處理池的制作方法

2023-09-19 16:31:38

本實用新型涉及污水處理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處理污水的ebis微氧循環流工藝生化處理池。
背景技術:
目前,我國水資源短缺,并且水資源浪費嚴重。在當前局勢下,建立有效的污水處理系統不可或缺,因此人們越來越重視水處理技術的開發和改進。
傳統ao(anoxicoxic)工藝法即厭氧好氧工藝法,是一種改進型的采用活性污泥法的污水處理工藝,不僅可以降解有機物,還具有一定的脫氮除磷效果。a是厭氧段,主要依靠異氧菌將廢水中的大分子有機物、懸浮物、可溶性有機物通過水解作用,分解成小分子有機物,提高廢水的可生化性。o是好氧段,主要是依靠硝化菌通過硝化作用將氨氧化成硝態氮,亞硝態氮。最后,將好氧段泥水混合液回流至厭氧段,在反硝化菌的作用下,將硝態氮反硝化成氮氣,完成對n元素的降解作用。
ao工藝的主要特點有:
1)前段厭氧池中能夠減輕好氧池的有機負荷;
2)后段好氧池可以進一步為厭氧池未降解的有機污染物,提高對有機污染物的去除率;
3)工藝流程簡單,運行費用低;
4)耐負荷沖擊能力強。
然而現有技術中以ao工藝法為去除原理的污水處理系統有多種池型結構,污泥回流比小,脫氮效率低,存在能耗高、占地面積大、抗沖擊能力弱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鑒于現有技術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種處理污水的ebis微氧循環流工藝生化處理池,簡化脫氮流程的同時節省了能耗,提高脫氮效率,且沉淀區表面負荷高,節省占地面積。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處理污水的ebis微氧循環流工藝生化處理池,沿水流方向依次設置有厭氧區、低氧曝氣區、空氣推流區和沉淀區,厭氧區和低氧曝氣區通過隔墻隔開,隔墻上設有水流通道;空氣推流區設在低氧曝氣區前端;低氧曝氣區與沉淀區通過布水墻隔開,布水墻上設置布水孔;沉淀區和厭氧區之間設置有污泥回流通道。
進一步地,厭氧區、低氧曝氣區、空氣推流區和沉淀區一體設置,厭氧區與低氧曝氣區相鄰設置,沉淀區設置于厭氧區和低氧曝氣區的一側,沉淀區的寬度與厭氧區和低氧曝氣區的寬度之和相等。
進一步地,厭氧區通過第一隔墻分為第一厭氧區和第二厭氧區,第二厭氧區與低氧曝氣區相鄰,第一厭氧區遠離低氧曝氣區,第一隔墻兩端分別設有水流通道;
第一厭氧區設有污水進水口,污水進水口位于第一厭氧區靠近沉淀區的半側,第一厭氧區與第二厭氧區內均設置潛水推流攪拌器,使污水循環均勻。
進一步地,低氧曝氣區通過第二隔墻分為第一低氧曝氣區和第二低氧曝氣區,第一低氧曝氣區與厭氧區相鄰,第二低氧曝氣區遠離厭氧區,且第二隔墻兩端均設有水流通道;
第一低氧曝氣區與第二低氧曝氣區均設置可提升微孔曝氣軟管的曝氣裝置,用以實現低氧曝氣區內的低氧可控制;
第一低氧曝氣區與第二低氧曝氣區內的活性污泥圍繞第二隔墻作大比倍循環稀釋,循環量與進水量的比值不小于20倍。
進一步地,空氣推流區內設置有框架式可提升空氣推流裝置,空氣推流區所產生的對低氧曝氣區內的活性污泥的推流量與進水量的比值不小于20倍。
進一步地,低氧曝氣區與沉淀區相鄰端設置有均勻的布水孔,布水孔的過水流速為0.2-0.4m/s,優選的,布水孔過水流速為0.2-0.3m/s。
進一步地,沉淀區內至少一側設有配水槽,配水槽的底部設有若干配水孔;配水孔下方設置有垂直的布水擋板,布水擋板位于配水槽內側下方位置;配水槽下方設有整流板,整流板與布水擋板相垂直。
整流板與布水擋板之間向下的水流速度≤0.1m/s,優選的,水流速度為0.05-0.1m/s。
進一步地,沉淀區內且位于配水槽的一側設置有出水槽,出水槽設置有可調節堰板。
進一步地,沉淀區內設置有行車式吸刮泥機,行車式吸刮泥機的污泥回流泵提升的污泥通過污泥回流通道回流至第一厭氧區進水口位置;
污泥回流通道包括相互連通的第一污泥回流通道和第二污泥回流通道,第一污泥回流通道位于沉淀區內且遠離厭氧區與低氧曝氣區的一端;第二污泥回流通道設置于沉淀區外側且靠近厭氧區遠離低氧曝氣區的一端,并且與第一厭氧區連通。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處理污水的ebis微氧循環流工藝生化處理池為一體化生化處理池,簡化脫氮流程的同時節省了能耗,提高了脫氮效率,同時避免了硝態氮帶來的不利影響;且沉淀區表面負荷高,能夠很大程度上節省占地面積和投資,提高了沉淀效率,并且布水均勻。
附圖說明
通過閱讀參照以下附圖所作的對非限制性實施例所作的詳細描述,本申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優點將會變得更明顯:
圖1為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處理污水的ebis微氧循環流工藝生化處理池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處理污水的ebis微氧循環流工藝生化處理池中第一低氧曝氣區的截面視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的處理污水的ebis微氧循環流工藝生化處理池中沉淀區的截面視圖。
圖中:1、厭氧區,1-1、第一厭氧區,1-2、第二厭氧區,2、低氧曝氣區,2-1、第一低氧曝氣區,2-2、第二低氧曝氣區,3、沉淀區,4、隔墻,5、布水墻,6、污泥回流通道,6-1、第一污泥回流通道,6-2、第二污泥回流通道,7、第一隔墻,8、污水進水口,9、第二隔墻,10、空氣推流區,10-1、第一導流墻體,10-2、第二導流墻體,10-3、空氣推流器,11、吸刮泥機,12、配水槽,13、布水擋板,14、整流板,15、出水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申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可以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于解釋相關發明,而非對該發明的限定。另外還需要說明的是,為了便于描述,附圖中僅示出了與發明相關的部分。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申請。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處理污水的ebis微氧循環流工藝生化處理池,ebis(efficientbiologicalintegrationsystem)高效一體化生物處理系統,該生化處理池一體設置,沿水流方向依次設置有厭氧區1、空氣推流區10、低氧曝氣區2和沉淀區3,厭氧區1和低氧曝氣區2通過隔墻4隔開,隔墻4上設有水流通道;空氣推流區10設在低氧曝氣區2前端;低氧曝氣區2與沉淀區3通過布水墻5隔開,布水墻5上設置布水孔;沉淀區3和厭氧區1之間設置有污泥回流通道6。
本實施例中,隔墻、布水墻可以為墻體,也可以為隔板。
本實施例中處理污水的ebis微氧循環流工藝生化處理池,包括一體設置的厭氧區1、空氣推流區10、低氧曝氣區2和沉淀區3,厭氧區1能夠作為厭氧池,低氧曝氣區2能夠作為低氧曝氣池,空氣推流區10能夠設置在低氧曝氣區2的前端,沉淀區3能夠作為沉淀池,將厭氧、好氧、沉淀功能在同一池體內實現;同時此種沉淀區能夠承受較高的表面負荷,在保證沉淀效果的同時,使得占地面積大大減少。
厭氧區1與低氧曝氣區2相鄰設置,空氣推流區10設置于低氧曝氣區2的前端,沉淀區3設置于厭氧區1和低氧曝氣區2的一側,沉淀區3的寬度與厭氧區1和低氧曝氣區2的寬度之和相等,厭氧區1與低氧曝氣區2之間的水流通道設置在兩者靠近沉淀區3的一端。
低氧曝氣區2與沉淀區3相鄰端設置有均勻的布水孔,布水孔的過水流速為0.2-0.4m/s,優選的,布水孔過水流速為0.2-0.3m/s。
厭氧區1通過第一隔墻7分為第一厭氧區1-1和第二厭氧區1-2,第二厭氧區1-2與低氧曝氣區2相鄰,第一厭氧區1-1遠離低氧曝氣區2,第一隔墻7兩端分別設有水流通道;
第一厭氧區1-1設有污水進水口8,污水進水口8位于第一厭氧區1-1靠近沉淀區3的半側。
厭氧區1與低氧曝氣區2之間的水流通道與污水進水口8均正對于第一隔墻7。厭氧區1與低氧曝氣區2之間的水流通道與污水進水口8被第一隔墻7隔開,污水自污水進水口8進入厭氧區1,與厭氧區1內的回流液迅速混合稀釋,自第一厭氧區1-1流入第二厭氧區1-2,部分流入低氧曝氣區2,大部分繼續在厭氧區1內循環,使得混合液能夠比較充分的進行生物降解。
第一厭氧區1-1和第二厭氧區1-2內均設置有潛水推流攪拌器。可以,但不僅限于,在第一厭氧區1-1長度方向中間位置以及第二厭氧區1-2長度方向中間位置分別設置潛水低速推流攪拌器;可根據厭氧區的長度合理布置推流攪拌器,如此設置,能更好的推流及攪拌混合液。
低氧曝氣區2通過第二隔墻9分為第一低氧曝氣區2-1和第二低氧曝氣區2-2,第一低氧曝氣區2-1與厭氧區1相鄰,第二低氧曝氣區2-2遠離厭氧區1,且第二隔墻9兩端均設有水流通道;
第一低氧曝氣區2-1與第二低氧曝氣區2-2均設置可提升微孔曝氣軟管的曝氣裝置,用以實現低氧曝氣區內的低氧可控制;
第一低氧曝氣區2-1與第二低氧曝氣區2-2內的活性污泥圍繞第二隔墻作大比倍循環稀釋,循環量與進水量的比值不小于20倍。
空氣推流區10設置在第一低氧曝氣區2-1的前端,如此設置能夠利用極低的能耗,為水力循環提供動力能源,并且能夠具有較好的推流效果。
空氣推流區10包括靠近沉淀區3的第一導流墻體10-1、與第一導流墻體10-1相對的第二導流墻體10-2以及設置在第一導流墻體10-1和第二導流墻體10-2之間的空氣推流器10-3;第一導流墻體10-1的頂端在液面以上,第一導流墻體10-1的底端與池底分離;第二導流墻體10-2的頂端在液面以下,第二導流墻體10-2的底端與池底相連接。
污水液面低于第一導流墻體10-1頂端并高于第二導流墻體10-2頂端,并且通過空氣推流器10-3在第一導流墻體10-1和第二導流墻體10-2之間產生氣泡,污水與氣泡混合,使得兩墻體之間的污水密度小于第一導流墻體10-1外側的污水密度,從而在壓力差和氣體上升帶來水流動的作用下,第一導流墻體10-1外側的污水能夠不斷經由第一導流墻體10-1底部流入第一導流墻體10-1和第二導流墻體10-2中,在氣密度差作用下,使得第二導流墻體10-2內側的液面高于外側的液面,并通過第一導流墻體10-1阻止液面隨意流動,使得液流不斷經第二導流墻體10-2頂端流出,無需采水泵回流或潛水攪拌機,不僅避免了消耗較高能量,還具有較好的污水推流效果。
沉淀區3內至少一側設有配水槽12,配水槽12的底部設有若干配水孔;配水孔下方設置有垂直的布水擋板13,布水擋板13位于配水槽12內側下方位置;配水槽12下方設有整流板14,整流板14與布水擋板13相垂直。整流板與布水擋板之間向下的水流速度≤0.1m/s,優選的,水流速度為0.05-0.1m/s。
沉淀區3內且位于配水槽12的一側設置有出水槽15,沉淀區3上方的上清液匯集到出水槽15,并向外排出。出水槽15設置有可調節堰板。沉淀區3內設置有行車式吸刮泥機11,行車式吸刮泥機11的污泥回流泵提升的污泥通過污泥回流通道回流至第一厭氧區進水口位置;
污泥回流通道6包括相互連通的第一污泥回流通道6-1和第二污泥回流通道6-2,第一污泥回流通6-1道位于沉淀區3內側且遠離厭氧區1與低氧曝氣區2的一端,且與所述吸刮泥機11連通;第二污泥回流通道6-2設置于沉淀區3外側且靠近厭氧區1遠離低氧曝氣區2的一端,并且與第一厭氧區1-1連通。
第一厭氧區1-1內底部且靠近第一厭氧區1-1與第二污泥回流通道6-2的連通處設有污泥井,污泥通過污泥回流通道6進入污泥井中,污泥井的一側墻上開設有通孔,進入污泥井中的大部分污泥通過通孔進入厭氧區與厭氧區污水混合實現污泥回流,剩余污泥通過污泥井中設置的污泥泵排出。
本實施例中沉淀區采用方形的周進周出的輻流式沉淀池的形式。經過厭氧-好氧處理后的污水通過配水槽保證均勻布水且防止固體沉積。配水槽下布置配水孔保證配水均勻排入沉淀池,避免產生射流。整流板能夠減小進水速度,有助于被動絮凝。布水擋板快速有效的將進水分散,將處理后的污水均勻進入,實現泥水分離,上層清水流入出水槽15,并從出水槽15一側排出,下層污泥沉淀經吸刮泥機刮11吸后進入污泥回流通道,大部分污泥回流至厭氧區與進水混合繼續參與污水的循環處理,剩余污泥通過污泥井中設置的污泥泵排出。
本實施例中,曝氣裝置、推流攪拌器、吸刮泥機以及空氣推流器均為現有技術中的常用設備,在此對其結構不再贅述。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處理污水的ebis微氧循環流工藝生化處理池,用來處理污水的過程包括:
污水通過污水進水口8與大比倍回流的混合液(已經經過處理的污水)迅速混合均勻后,進入厭氧區1,在第一厭氧區1-1與第二厭氧區1-2內進行循環,在厭氧條件下進行反硝化反應將硝酸鹽還原為氮氣從污水中去除,同時活性污泥中的嗜磷菌完成厭氧釋磷的過程實現對磷的去除。流經第二厭氧區1-2的污水一部分進入低氧曝氣區2,大部分繼續在厭氧區1內循環。進入低氧曝氣區2的污水,通過控制曝氣區中的溶解氧利用微生物完成對cod、氨氮、總氮等污染物的降解。在低氧曝氣區2中通過空氣推流區10實現污水循環,在低氧曝氣區2末端緩沖區中的一部分污水繼續循環重復脫氮除磷、降解cod的過程;另一部分污水通過布水孔流入沉淀區3,上層清水進入出水槽15,經出水管排出,下層污泥通過污泥回流通道6進入污泥井中,大部分污泥回流至厭氧區1與進水混合繼續參與污水的循環處理,剩余污泥通過污泥井中設置的污泥泵排出。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處理污水的ebis微氧循環流工藝生化處理池,厭氧區1、空氣推流區10、低氧曝氣區2和沉淀區3一體化設置,能夠實現大比例內循環,節省占地面積和能耗,提高處理效率及效果。除此之外,采用此種形式的沉淀池在保證處理效果的同時,承受較高的表面負荷,節省占地減少投資。
以上描述僅為本申請的較佳實施例以及對所運用技術原理的說明。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理解,本申請中所涉及的發明范圍,并不限于上述技術特征的特定組合而成的技術方案,同時也應涵蓋在不脫離所述發明構思的情況下,由上述技術特征或其等同特征進行任意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術方案。例如上述特征與本申請中公開的(但不限于)具有類似功能的技術特征進行互相替換而形成的技術方案。
技術特征:
1.一種處理污水的ebis微氧循環流工藝生化處理池,其特征在于,沿水流方向依次設置有厭氧區、低氧曝氣區、空氣推流區和沉淀區,所述厭氧區和所述低氧曝氣區通過隔墻隔開,所述隔墻上設有水流通道;所述空氣推流區設在曝氣區前端;所述低氧曝氣區與所述沉淀區通過布水墻隔開,所述布水墻上設置布水孔;所述沉淀區和所述厭氧區之間設置有污泥回流通道。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處理污水的ebis微氧循環流工藝生化處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厭氧區、所述低氧曝氣區、所述空氣推流區和所述沉淀區一體設置,所述厭氧區與所述低氧曝氣區相鄰設置,所述沉淀區設置于所述厭氧區和所述低氧曝氣區的一側,所述沉淀區的寬度與所述厭氧區和所述低氧曝氣區的寬度之和相等。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處理污水的ebis微氧循環流工藝生化處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低氧曝氣區與所述沉淀區相鄰端設置有均勻的布水孔。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處理污水的ebis微氧循環流工藝生化處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厭氧區通過第一隔墻分為第一厭氧區和第二厭氧區,所述第二厭氧區與所述低氧曝氣區相鄰,所述第一厭氧區遠離所述低氧曝氣區,所述第一隔墻兩端分別設有水流通道;
所述第一厭氧區設有污水進水口,所述污水進水口位于所述第一厭氧區靠近所述沉淀區的半側,所述第一厭氧區與所述第二厭氧區內均設置潛水推流攪拌器,使污水循環均勻。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處理污水的ebis微氧循環流工藝生化處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低氧曝氣區通過第二隔墻分為第一低氧曝氣區和第二低氧曝氣區,所述第一低氧曝氣區與所述厭氧區相鄰,所述第二低氧曝氣區遠離所述厭氧區,且所述第二隔墻兩端均設有水流通道;
所述第一低氧曝氣區與所述第二低氧曝氣區均設置可提升微孔曝氣軟管的曝氣裝置,用以實現所述低氧曝氣區內的低氧可控制;
所述第一低氧曝氣區與所述第二低氧曝氣區內的活性污泥圍繞所述第二隔墻作大比倍循環稀釋,循環量與進水量的比值不小于20倍。
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處理污水的ebis微氧循環流工藝生化處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氣推流區內設置有框架式可提升空氣推流裝置,所述空氣推流區所產生的對所述低氧曝氣區內的活性污泥的推流量與進水量的比值不小于20倍。
7.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處理污水的ebis微氧循環流工藝生化處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區內至少一側設有配水槽,所述配水槽的底部設有若干配水孔;所述配水孔下方設置有垂直的布水擋板,所述布水擋板位于所述配水槽內側下方位置;所述配水槽下方設有整流板,所述整流板與所述布水擋板相垂直。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處理污水的ebis微氧循環流工藝生化處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區內且位于所述配水槽的一側設置有出水槽,所述出水槽設置有可調節堰板。
9.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處理污水的ebis微氧循環流工藝生化處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區內設置有行車式吸刮泥機,所述行車式吸刮泥機的污泥回流泵提升的污泥通過所述污泥回流通道回流至所述第一厭氧區中污水進水口位置;
所述污泥回流通道包括相互連通的第一污泥回流通道和第二污泥回流通道,所述第一污泥回流通道位于所述沉淀區內且遠離所述厭氧區與所述低氧曝氣區的一端;所述第二污泥回流通道設置于所述沉淀區外側且靠近所述厭氧區遠離所述低氧曝氣區的一端,并且與所述第一厭氧區連通。
技術總結
本申請公開了一種處理污水的EBIS微氧循環流工藝生化處理池,沿水流方向依次設置有厭氧區、低氧曝氣區、空氣推流區和沉淀區,厭氧區和低氧曝氣區通過隔墻隔開,隔墻上設有水流通道;空氣推流區設在低氧曝氣區前端;低氧曝氣區與沉淀區通過布水墻隔開,布水墻上設置布水孔;沉淀區和厭氧區之間設置有污泥回流通道。本申請處理污水的EBIS微氧循環流工藝生化處理池為一體化生化處理池,簡化脫氮流程的同時節省了能耗,提高了脫氮效率,同時避免了硝態氮帶來的不利影響;且沉淀區表面負荷高,能夠很大程度上節省占地面積和投資,提高了沉淀效率,并且布水均勻。
技術研發人員:張華;王昭峰;王保玉;王彩霞
受保護的技術使用者:邁邦(北京)環保工程有限公司
技術研發日:2019.01.15
技術公布日:2020.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