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國評論丨首部節水法規:事關“生存與發展”
華聲在線2024-05-11 08:20
周光文
5月1日,隨著《節約用水條例》的正式施行,我國在水資源管理領域邁出了堅實的一步。這部條例作為我國第一部全面規范節約用水的行政法規,不僅為節水工作和地方實施節水管理提供了統一的基本依據,更是推動建立統一協調、結構完整的節水法規體系的重要里程碑。
水是生命之源,它滋潤著萬物,滋養著生命。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我國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衡的現狀,使得節約用水成為了一項緊迫而艱巨的任務。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推進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這一戰略部署的提出,正是基于對當前水資源嚴峻形勢的深刻認識和對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高瞻遠矚。
回望我國的發展歷程,以僅占全球6%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近20%的人口,并創造了世界18%以上的經濟總量,這樣的成就令人矚目。然而,這也讓我們更加深刻地意識到,節水護水工作的重要性。面對水資源短缺的嚴峻挑戰,我們必須從根本上推動用水方式向節約集約轉變,進一步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在“開源”的同時抓好“節流”,以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管好用好水資源,制度支撐是關鍵。《條例》的出臺,正是在現有水資源管理制度基礎上的進一步完善和強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水資源管理,通過一系列頂層設計和政策措施,我國水資源管理指標體系不斷健全,水資源監管愈加嚴格。《條例》的施行將為我們提供更加明確、具體的行動指南,引導全社會形成節水新風尚。
珍惜水資源,愛護地球家園,從節約用水開始。但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僅僅依靠制度的保障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需要在制度執行、公眾參與、科技創新等方面下足功夫。
首先,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要嚴格按照《條例》的要求,加強水資源的監管和執法力度,建立健全考核評價機制,確保節水工作取得實效。其次,公眾參與是推動節水工作的重要力量。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通過多形式、多層次的宣傳教育活動,提高公眾對節水工作的認識和理解。要拓寬公眾參與渠道和途徑,鼓勵公眾積極參與到節水工作中來。此外,科技創新也是推動節水工作的重要手段。要積極推廣節水節能科技,加強用水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改造,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要加強城市供水管網的漏損治理工作,減少水資源的浪費和損失。
節約用水,從我做起,點滴生命,滋潤未來。全社會應積極行動起來,堅決落實踐行保護和節約水資源的責任,精打細算,用水無浪費;合理分配,用水有節制。相信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將共同守護好生命之源,讓點滴之水匯成澎湃江河,為子孫后代留下更多的生存空間和發展機遇。
作者:周光文
來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