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垃圾!79.5噸再生粒子固體廢物被全部退運出境
文匯報2024-05-23 17:01

上海海關工業品中心實驗員對多溴二苯醚進行檢測。程欲曉 攝
再生粒子竟是洋垃圾?3月20日,上海海關所屬上海外高橋港區海關向當事企業出具行政處罰決定書,對該企業違規進口79.5噸再生粒子固體廢物的行為作出行政處罰。
此前,外港海關關員在對一批進口聚苯乙烯再生粒子開展查驗時發現,該批再生粒子為黑色柱狀顆粒,用白色編織袋包裝,規格為每袋25千克。根據上海海關工業品與原材料檢測技術中心檢測結果顯示,該批再生粒子中多溴二苯醚等有害元素含量超標,被判定為固體廢物。最終,連續查獲的三批共計79.5噸再生粒子固體廢物被全部退運出境。
“根據收貨人提供的資料顯示,貨物為再生塑料粒子,來源為塑料瓶等制品,用途為生產工程塑料管件。此類再生塑料顆粒容易出現有害元素超標情況,一旦該指標超標,易被判定為固體廢物。所以我們在查驗的時候就比較謹慎,第一時間取樣送檢。”該批再生顆粒查驗科室外港海關查驗五科科長吳群哲表示。
經上海海海關工業品中心檢測,三批再生粒子樣品的主要樹脂成分分別為聚苯乙烯、聚苯乙烯與聚丙烯的共混物,成分中多溴二苯醚含量為2054至2572mg/kg不等,超過 國家標準GB/T 40006.1-2021 《塑料 再生塑料 第1部分:通則》中規定的多溴二苯醚含量≤0.1%(1000mg/kg)的限值要求;其中一批樣品中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含量為0.12%,也超過含量≤0.1%的國家標準限量要求。因而,三批樣品均被判定屬于固體廢物。
“多溴聯苯和多溴聯苯醚是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可在生物體內進行積累,具有致發育毒性、致生殖毒性等,該類化合物被廣泛禁用;鄰苯二甲酸酯類增塑劑是一類內分泌干擾物質,可以通過皮膚、消化道和呼吸道被人體吸收,是公認的生殖和發育毒性物質。我們查獲的這三批再生粒子中多溴二苯醚、鄰苯二甲酸酯類等有害物質含量超標,如果用這些再生粒子來制造產品,會對環境、資源、人類身體健康等造成危害。”上海海關工業品中心高級工程師金櫻華介紹道。
在收到固體廢物鑒定結論后,外港海關第一時間將鑒定結論和復檢權利書面告知境內收貨人。收貨人認為進口的再生塑料與向海關申報的顏色、規格等均一致,卻被鑒定為固體廢物,表示不理解。
對于這一行政爭議“苗頭”,外港海關踐行“楓橋經驗”,推行嵌入式、說理式普法,結合判定依據,主動講解說明違反的具體法律法規條款,督促改正和落實。
“我們一方面向進口企業講清‘法理’,告知企業相關貨物之所以被鑒定為固體廢物,主要是因為經檢測其中含有的有機污染物已經超過了國標限量,同時我們也充分保障企業應有的救濟渠道,如企業提出復檢要求,按規范受理;另一方面講清‘事理’,固廢早一天退運出境,企業少一天損失,如企業能在海關責令退運后積極配合,可依法減輕行政處罰。”外港海關綜合業務二科副科長王晏罡介紹。最終企業表示認可固體廢物鑒定結論,并接受海關的處罰,將三批再生粒子全部退運出境。
2021年1月1日,《關于全面禁止進口固體廢物有關事項的公告》正式實行,明確我國禁止以任何方式進口固體廢物,禁止我國境外的固體廢物進境傾倒、堆放、處置。上海海關立足全國進出口貿易量最大的口岸,在對固體廢物入境持續保持高壓嚴打態勢的同時,推動普法工作多方位深入開展。通過加強精準普法,宣傳打擊固體廢物入境的政策要求,厘清法律責任,引導收貨人、船公司詳讀法律規定,明確自身權利義務;同時,充分傾聽企業難處,對企業通關難題進行一對一解答,以法治思維法治方法化解固體廢物處置難題。
“我們遵照落實新時代‘楓橋經驗’,及時把矛盾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將釋法明理貫穿于海關執法全過程,海關將繼續以零容忍態勢將洋垃圾拒之門外。我們也要提醒相關企業守法自律,要熟悉掌握該法規定和國家有關政策,認真核實進口貨物情況,避免誤將境外固體廢物輸入我國境內。對于已經非法輸入的固體廢物,進口企業要盡快退運出境或者采取其他處置措施,消除危害后果,避免對我國環境造成污染。”上海海關法規處處長程紅梅表示。
“在積極普法的同時,上海海關也嚴格開展固廢監管執法工作,切實落實新形勢下固體廢物口岸監管措施,防范化解固體廢物非法入境風險;深化關領導‘定期議固廢監管處置’機制,研究解決疑難固廢的清理處置問題;持續深化進口固廢常態化管控機制和超期未報固廢長效管理機制,實現海關固廢嚴查快處良性循環。2023年,上海海關依法查發退運固體廢物137批,合計2209噸,分別同比增長41.2%和8.3%,固體廢物類型涉及塑料制品邊角料、多晶硅廢料、木材廢料、不合格化工制品、廢舊電子產品等多種類型。固體廢物平均在港時間逐年縮短,2023年較2021年、2022年分別下降71.2%、6.3%。目前上海海關在港固廢數量處于歷史低位,超期滯港固廢實現動態清零,呈現近幾年來最好態勢。”上海海關口岸監管處處長邱亞冰介紹。
作者:蘇展 楊斌
文:蘇展 楊斌圖:采訪對象供圖編輯:劉力源責任編輯:祝越
轉載此文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