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第一!上海竹園污水處理廠四期工程提前建成!
文章來源于:東方網
東方網記者柏可林12月4日報道:2020年6月28日,竹園污水處理廠四期工程在華東路以東、外高橋船廠西側打下第一根樁,宣告正式開建,計劃于2024年建成投運,將成為總處理規模位列亞洲第一、世界前五的現代化污水處理廠。
工程在實施過程中,經歷了疫情、高溫、臺風等各種困難,最終竟然提前“交卷”,于2023年5月通過通水核驗,提前完成工期。這龐大復雜的工程有什么成功“密碼”?對以后的水務工程化建設有何啟發?記者走進項目管理部尋找背后的答案。
技術創新
預制拼裝工藝首次在水務領域大規模應用
竹園污水處理廠四期工程由上海城投水務集團負責建設,是上海市重大工程項目及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四期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整個工程包括新建規模120萬立方米/日的污水處理廠、規模120噸干基/日的污泥處理中心以及總長約5公里的進出水總管等,總投資約100億元。
廠內管線復雜、設備數量繁多,工期十分緊張。上海城投水務工程項目管理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王洪帶領項目管理團隊提前謀劃、精心組織、加強協調,探索出了一條可借鑒、可復制的水務工程化應用道路。
“在竹園四期工程中,我們應用了預制拼裝工藝,這也是水務領域的首次大規模。”王洪介紹。雖然預制裝配技術已廣泛在建筑、公路隧橋等領域有所應用,但在水務板塊中,由于技術積累較少,業內人士對裝配式技術缺乏足夠了解,同時又存在缺乏適合水務的裝配化標準、缺乏相應的定額、構筑物模數控制較難等問題,因而目前主要大中型水處理構筑物仍很少采用預制拼裝技術,技術研究十分缺乏。
沒有先例,就創造先例。王洪帶領項目部團隊與施工單位積極探索,以構件輕量化、節點形式簡單化、施工便捷化為研究初衷,建立了整體預制結構拼裝及 “預制雙面疊合墻+預制倒T型疊合板”的SPDW新型預制裝配式體系2種不同結構體系的水務預制拼裝技術,創新性研發出新型大跨度、高高度、大重量預制構件吊裝及相關UHPC行星攪拌等設備。同時,在新材料的應用上,竹園四期工程有效結合了預制構件及HDPE新型防腐材料,在構件的生產過程中就做好了防腐步驟,減小了后期防腐作業的安全風險。
2022年1月,竹園污水處理廠四期項目1.3標、1.5標預制裝配式結構全部完成,標志著預制拼裝在水務工程領域首戰告捷。此后,王洪團隊又對不同預制拼裝方案的優缺點、經濟效益、時間效益及社會效益進行評估,制定水務預制拼裝體系技術標準、驗收規范及操作手冊,推動了大型污水處理設施預制拼裝的發展,為城市重大基礎設施和生命線工程的綠色智慧化建造提供技術支撐。王洪認為,預制拼裝工藝是大勢所趨,可以有效提高工程質量、施工效率和控制風險,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同時能夠有效減少污染、保護環境,為今后水務行業預制拼裝技術工程應用積累經驗。
在竹園四期工程中,項目部團隊還應用了數字孿生、海綿城市等技術,在解決重大工程技術需求的同時,為實現上海市水環境功能全面改善與水資源持續利用提供支撐。
團隊協作
項目管理團隊僅四人,優化資源配置高效施工
最高峰時期,竹園四期的工地上有近3000名工人揮汗如雨。而王洪所在的項目部團隊卻僅有四人,每個人的手機里都有上百個微信工作群,標段多、協調工作量大。王洪的秘訣是:“要站在整個項目的高度去協調,跟參建單位統一認識,讓大家對這個工程有榮譽感和使命感。”
管理項目是一門藝術,要提前做好謀劃,使現場忙而不亂,才能確保項目質量安全進度協同推進。王洪說,“做項目經理要比施工單位更懂工藝,比運營單位更懂施工。”污水廠的建設不僅有土建施工,還有眾多的設備安裝工作。有一次,有大件設備需要水平運輸進工地,王洪讓土建單位啟動塔吊幫忙運輸。起初,土建單位很不理解,畢竟這并不是自己的分內事。王洪做通了土建單位的思想工作:“做大項目,必須有協作精神。單獨一個標段做得快,沒用。只有整個項目都做好了,榮譽才是大家的。”得到了土建單位的支持,設備很快運輸到位。
竹園四期是于2022年12月21日正式進水調試的,王洪帶領團隊與污水公司提前協調,通過建運協同一體化,實現了建設運行無縫銜接,讓運行早日介入,參與到工程調試工作中。調試期間,正處疫情爆發時期,項目部與污水公司提前做好人員備崗準備,加班加點調試,共同克服難題,順利推動了項目的建管并舉、建運協同,早日讓工程發揮效益。
在人員管理力量相對較少的情況下,項目管理團隊秉承著“努力到無能為力,拼搏到感動自己”的作風,確保工程穩步推進。項目部的年輕同志李明杰,家住閔行,開車到工地上班單程60公里。為了減少奔波,他后來干脆在工地住了下來。以工地為家,這是建設者的常態。王洪以前參加白龍港污水處理廠建設時,妻子也不理解為什么天天不著家。在妻子生日那天,王洪提出帶她去自己建設的項目看看。妻子親眼見到工地的忙碌和辛苦,從此再無怨言,全力支持王洪的工作。
“辛苦的不只是我們,所有參建單位都辛苦。但那是辛苦,不是累。因為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王洪說。在培養人才時,王洪也反復強調,“一個合格的項目經理,不能以甲方業主的命令口氣對參建單位講話,我們是平等的,是合同的甲方和乙方,我們的共同目標是保質保量按時竣工。”在工程的實施過程中,涌現出一大批上海市實事立功競賽先進個人、優秀建設者、優秀團隊等,一項部也在王洪的帶領下榮獲“上海市工人先鋒號”稱號。
目前,竹園污水處理廠四期還有少量專項驗收及竣工驗收工作正在同步開展,總體計劃于2023年內完成剩余工作。整個竹園污水處理廠的總處理規模將超越白龍港污水處理廠,達到340萬立方米/日,約等于3.5個奧運“水立方”的總體積,服務約600萬人口以及335平方公里面積。竹園片區污水處理能力將顯著提升,并有效保障長江口近岸水環境質量、推動長江大保護。(來源:東方網)
上海排水之最丨上海最大的污水處理廠
2024-05-28 19:45
上海排水歷經百年,設施規模不斷壯大,發展水平持續提升,解決了一批批關系居民切身利益的水安全與水環境問題。排水設施的不斷發展和創新,是上海排水邁向新征程的關鍵支撐。
如今上海最大的排水管道有多粗?最大防汛搶險泵車的抽排能力達到了多少?“上海排水之最”系列將帶領大家從歷史看現在,從現在看未來,一起了解和感受排水設施的進步與變革。
本期向大家介紹的是上海,乃至亞洲最大的污水處理廠(單廠)——白龍港污水處理廠。
白龍港污水處理廠全貌
白龍港污水處理廠,位于浦東新區合慶鎮,緊鄰長江,收納上海市閔行、徐匯、靜安、黃浦、長寧、浦東新區及青浦地區的污水,白龍港廠服務面積955平方公里,服務人口900-950萬人,污水處理量約占上海城市污水處理能力的三分之一,為亞洲最大的污水處理廠,是上海市水環境治理和污染物減排的重要承擔者。
環境治理的“中堅力量”
白龍港污水處理廠始建于1997年,經過多次提標擴容工程,現狀處理規模為280萬立方米/日,工藝采用“預處理+aao+深度處理”方式,經過預處理、生物處理、深度處理三個主要工藝段,出水執行《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一級a排放標準。
二沉池沉淀段
配套污泥處理規模為486噸干基/日,處理方式主要采用干化焚燒,污泥經過重力濃縮、機械濃縮、厭氧消化、離心脫水等工藝處理后,最后通過干化焚燒對污泥進行無害化、減量化處置,焚燒產生的灰渣經回收處理后進行資源化再利用。
污泥干化焚燒
配套臭氣處理規模為558萬立方米/時,排放執行《城鎮污水處理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db31/982-2016),對污水、污泥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氣體,通過加蓋、密閉、收集,經生物、化學、物化等組合除臭工藝進行處理后達標排放,消除對環境的影響。
除臭裝置
目前,白龍港廠擴建三期工程和30萬立方米的污水調蓄池工程正在建設中,建成后,白龍港污水處理廠設計日均污水處理規模將達到350萬噸,污泥處理規模將達到598噸干基/日,將極大減少長江水環境污染,改善水域生態環境。
綠色低碳的“孵化基地”
在國家“雙碳”戰略下,白龍港污水處理廠積極貫徹落實綠色低碳新發展理念,以“美麗白龍港”為建設目標,實施綠色能源計劃,積極推進污水廠低碳轉型,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
目前,白龍港廠光伏發電、沼氣熱電聯產、水源熱泵、再生水利用項目已陸續建成,制氫-儲氫-熱電聯供等項目也在研發應用中,這些綠色能源項目的投入使用,進一步優化廠內能源結構,預計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000余噸,有效推動污水廠低碳化建設。
光伏發電
沼氣熱電聯產
水源熱泵
再生水利用
污泥焚燒所產生的灰渣作為制磚原料或燒制成玻璃工藝品,已實現資源化利用。
污泥灰渣制磚
在生態化建設方面,白龍港廠綠化覆蓋率達51.13%,廠內配套水系補償、海綿濕地和生態花園等設施,為構建循環型生產體系打下堅實基礎,在推動技術創新、綠色發展、生態建設的道路上,白龍港污水處理廠始終走在前列。
廠區生態園
如此大規模的污水處理廠也走出了以全國勞模、大國工匠楊戌雷為代表的一批復合型一線水務工人,以他為首的楊戌雷“雙帶頭”工作室始終探索在創新人才孵化、提升污水處理效能、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的科技前沿,為國家污染物減排和環境保護做出突出貢獻。
楊戌雷工作室
楊戌雷帶領團隊成員開展技術攻關
環保理念的“宣傳陣地”
為充分發揮環保設施科普教育功能,白龍港污水處理廠結合自身優勢,打造生態環保科普教育基地標桿,持續為水環境治理行業發聲,提升污水廠社會感知度、市民認知度。
白龍港污水處理廠配備專業講解團隊3支,針對不同參觀對象,“量身打造”不同參觀路線和講解內容,形成以展示中心、西北全地下污水處理區域、出水展示區、厭氧消化池、污泥二期參觀連廊、楊戌雷工作室的參觀路線,全廠合計開放面積50203平方米,年平均接待批次60余場,接待服務人數1300余人。
白龍港廠展示中心
出水展示區
接待社區居民、學校參觀
與此同時,白龍港污水處理廠每年結合“政府開放月”“世界水日”“世界環境日”等時間節點,積極走進學校、社區、企業,開展污水處理知識科普、節水護水知識講堂等活動,把環保理念傳遞到各行各業,不斷凝聚全社會生態環保共識。
暑期夏令營
職工子女走進污水廠
匠心治水,守護一泓碧水清流。從1997年至今,白龍港廠全面實現了“水、泥、氣、聲”同步治理。二十余年來,它一步一個腳印,逐漸壯大,這顆東海邊的閃耀明珠,微縮著上海城市水環境的發展歷史,也映射著一代代治水匠人前赴后繼、治水惠民的初心。未來,白龍港污水處理廠將在高質量踐行生態文明理念的道路上一路前行,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壯美畫卷,致力讓城市生活更美好。
排水事務中心供稿
上觀號作者:上海水務海洋
上海排水之最丨上海最大的污水處理廠

上海排水歷經百年,設施規模不斷壯大,發展水平持續提升,解決了一批批關系居民切身利益的水安全與水環境問題。排水設施的不斷發展和創新,是上海排水邁向新征程的關鍵支撐。
如今上海最大的排水管道有多粗?最大防汛搶險泵車的抽排能力達到了多少?“上海排水之最”系列將帶領大家從歷史看現在,從現在看未來,一起了解和感受排水設施的進步與變革。
本期向大家介紹的是上海,乃至亞洲最大的污水處理廠(單廠)——白龍港污水處理廠。

白龍港污水處理廠全貌
白龍港污水處理廠,位于浦東新區合慶鎮,緊鄰長江,收納上海市閔行、徐匯、靜安、黃浦、長寧、浦東新區及青浦地區的污水,白龍港廠服務面積955平方公里,服務人口900-950萬人,污水處理量約占上海城市污水處理能力的三分之一,為亞洲最大的污水處理廠,是上海市水環境治理和污染物減排的重要承擔者。
環境治理的“中堅力量”
白龍港污水處理廠始建于1997年,經過多次提標擴容工程,現狀處理規模為280萬立方米/日,工藝采用“預處理+aao+深度處理”方式,經過預處理、生物處理、深度處理三個主要工藝段,出水執行《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一級a排放標準。

二沉池沉淀段
配套污泥處理規模為486噸干基/日,處理方式主要采用干化焚燒,污泥經過重力濃縮、機械濃縮、厭氧消化、離心脫水等工藝處理后,最后通過干化焚燒對污泥進行無害化、減量化處置,焚燒產生的灰渣經回收處理后進行資源化再利用。

污泥干化焚燒
配套臭氣處理規模為558萬立方米/時,排放執行《城鎮污水處理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db31/982-2016),對污水、污泥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氣體,通過加蓋、密閉、收集,經生物、化學、物化等組合除臭工藝進行處理后達標排放,消除對環境的影響。

除臭裝置
目前,白龍港廠擴建三期工程和30萬立方米的污水調蓄池工程正在建設中,建成后,白龍港污水處理廠設計日均污水處理規模將達到350萬噸,污泥處理規模將達到598噸干基/日,將極大減少長江水環境污染,改善水域生態環境。
綠色低碳的“孵化基地”
在國家“雙碳”戰略下,白龍港污水處理廠積極貫徹落實綠色低碳新發展理念,以“美麗白龍港”為建設目標,實施綠色能源計劃,積極推進污水廠低碳轉型,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
目前,白龍港廠光伏發電、沼氣熱電聯產、水源熱泵、再生水利用項目已陸續建成,制氫-儲氫-熱電聯供等項目也在研發應用中,這些綠色能源項目的投入使用,進一步優化廠內能源結構,預計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000余噸,有效推動污水廠低碳化建設。

光伏發電

沼氣熱電聯產

水源熱泵

再生水利用
污泥焚燒所產生的灰渣作為制磚原料或燒制成玻璃工藝品,已實現資源化利用。

污泥灰渣制磚
在生態化建設方面,白龍港廠綠化覆蓋率達51.13%,廠內配套水系補償、海綿濕地和生態花園等設施,為構建循環型生產體系打下堅實基礎,在推動技術創新、綠色發展、生態建設的道路上,白龍港污水處理廠始終走在前列。


廠區生態園
如此大規模的污水處理廠也走出了以全國勞模、大國工匠楊戌雷為代表的一批復合型一線水務工人,以他為首的楊戌雷“雙帶頭”工作室始終探索在創新人才孵化、提升污水處理效能、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的科技前沿,為國家污染物減排和環境保護做出突出貢獻。

楊戌雷工作室

楊戌雷帶領團隊成員開展技術攻關
環保理念的“宣傳陣地”
為充分發揮環保設施科普教育功能,白龍港污水處理廠結合自身優勢,打造生態環保科普教育基地標桿,持續為水環境治理行業發聲,提升污水廠社會感知度、市民認知度。
白龍港污水處理廠配備專業講解團隊3支,針對不同參觀對象,“量身打造”不同參觀路線和講解內容,形成以展示中心、西北全地下污水處理區域、出水展示區、厭氧消化池、污泥二期參觀連廊、楊戌雷工作室的參觀路線,全廠合計開放面積50203平方米,年平均接待批次60余場,接待服務人數1300余人。

白龍港廠展示中心

出水展示區

接待社區居民、學校參觀
與此同時,白龍港污水處理廠每年結合“政府開放月”“世界水日”“世界環境日”等時間節點,積極走進學校、社區、企業,開展污水處理知識科普、節水護水知識講堂等活動,把環保理念傳遞到各行各業,不斷凝聚全社會生態環保共識。

暑期夏令營

職工子女走進污水廠
匠心治水,守護一泓碧水清流。從1997年至今,白龍港廠全面實現了“水、泥、氣、聲”同步治理。二十余年來,它一步一個腳印,逐漸壯大,這顆東海邊的閃耀明珠,微縮著上海城市水環境的發展歷史,也映射著一代代治水匠人前赴后繼、治水惠民的初心。未來,白龍港污水處理廠將在高質量踐行生態文明理念的道路上一路前行,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壯美畫卷,致力讓城市生活更美好。
排水事務中心供稿
上觀號作者:上海水務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