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徐婷 通訊員 裘麗
家里丟掉的垃圾會運去哪里?垃圾處置場所長什么樣?處置后會變成什么……六五世界環境日即將到來,是時候去看看美麗杭州的“守護者”了。
6月1日,由杭州市環境集團、杭州圖書館主辦的世界環境日主題活動“探尋最美綜合體”中,40余位市民就前往之江分類減量綜合體(以下簡稱“之江綜合體”)瞧了瞧。
近年來,杭州市環境集團已建成投運多座固廢處置設施項目,助力杭州城市固廢治理與生態文明建設。在眾多項目中,為何此次先看之江綜合體?這可是該綜合體憑“實力”贏得的機會。跟著潮新聞記者一同前往參觀吧。
在山腳,在路邊
有一個全地下的綜合體
剛下車,便能發現之江綜合體的特別之處。
不同于其他綜合體占了一大塊地方,之江綜合體的地面只有一幢三層的管理辦公用房,流線造型、淺灰陶紅的外觀簡潔清爽,背靠郁郁蔥蔥的獅子山,辦公樓前花朵盛開,綜合體外溪流清澈,馬路上車輛川流不息,一路之隔便是嶄新的居民樓……

之江分類減量綜合體。記者 徐婷 攝
“外表還看不出來這是個垃圾中轉站呢!”一名參與活動的市民感慨道,“那么在哪里處理垃圾?”
秘密全藏在地下。之江綜合體的地面建筑為3500㎡,卻有7100㎡的地下建筑面積,地下一層是10米高的垃圾卸料和車輛轉運區域,還有10米深的壓縮作業區,是當時全國首座全地下豎式壓縮生活垃圾轉運站。
之江分類減量綜合體值長葛紅軍回憶起,幾年前,這里還是轉塘街道環境衛生管理所。和許多人想象中一樣,垃圾在地面車間處理,行人路過都得捂著鼻子。

受訪者供圖
2020年起,杭州市環境集團在原址上拆建之江綜合體,于2022年7月建成投運,設計轉運規模為600噸/日,承接杭州市西湖區、西湖風景名勝區等區域的其他生活垃圾。
考慮多方面因素,這里嘗試了向地下要空間。繞過旋轉臺階,就進入負一樓的轉運車間,地面干干凈凈,偶爾開來一輛車,倒車至作業平臺前。
前來參觀的孩子們嘰嘰喳喳個不停:“快看!又來了一輛空車!”“這個車開走了。”“叔叔,什么東西把那個罐子拉下去了?”“叔叔,為什么旁邊那個車沒人接?”“為什么有的上來很快,有的就久一點……”
工作人員一會兒回答這個小朋友的問題,一會兒又給另一個小朋友比劃如何運轉,現場好不熱鬧!

工作人員為參觀市民答疑解惑。記者 徐婷 攝
為什么要建綜合體?
更清潔、更環保、更高效
居民生活產生的其他垃圾最終會被運去焚燒。那為什么要多一個中轉的步驟?為什么要建分類減量綜合體?葛紅軍提到了三個關鍵詞:交通減負、提高效率、環保干凈,其實就是保障前端清運作業更加安全有序。
清潔直運車輛將街頭巷尾、居民小區的垃圾運過來后,再集中倒入大型轉運車的垃圾罐體中,“我們就是‘小車換大車,垃圾不落地’。”
這個中轉站每天有小型清潔直運車輛約100車次、大型車輛40車次,而垃圾會被運至末端焚燒廠進行焚燒發電利用。

之江綜合體模型。記者 徐婷 攝
橙色車頭的轉運車輛從之江綜合體開出約1公里,就經轉塘收費站上繞城高速。按照以前的辦法,大約有100車次的垃圾車輛要上高速,現在只需40車次的大型轉運車,運輸成本也會降低。對于直運車司機而言,自己在垃圾焚燒站點的排隊等待也已成過去時。
此外,進出小區的清潔直運車輛為了方便裝載,采用的是車廂壓縮機構,垃圾、污水承載必定是有限的。葛紅軍說:“在綜合體壓縮垃圾時,能吸出污水,轉運車輛空間更為密閉,轉運也就更干凈了。”
凌晨4:30,是這里最忙碌的時候。已經完成第一趟垃圾清運任務的直運司機陸續進入綜合體負一層進行垃圾卸料,然后中控操作員進行壓縮裝車,轉運司機“接力”將垃圾穩穩地運往末端處置場。
今年4月,城西綜合體啟動帶料調試。自此,杭州市環境集團已形成主城區東南西北的垃圾轉運工作布局,分別為天子嶺、城東、之江、城西和鏡子山綜合體轉運站。
多個綜合體協同作業,化身杭州的“守護者”。等到太陽升起,城市回歸喧嘩,周遭就是一派干凈整潔的模樣。

杭州市生活垃圾處置設施布局。受訪者供圖
化“鄰避”為“鄰利”
它也是區域發展的一份子
要只說外觀上的秀美,那還太“膚淺”;說中轉的效率與綠色,也不夠全面。讓之江綜合體脫穎而出的,還有它的地理位置。
由于固廢垃圾處置的特質,相關場所周邊可能出現“鄰避現象”,讓居民對該類場所產生排斥心理。
但是環顧之江綜合體附近,林立的高樓與商業中心充滿生活氣息;2-3公里處,藝創小鎮、云棲小鎮的科創企業蓄勢騰飛,中國美術學院、浙江音樂學院更是增添了一分人文底蘊。

之江綜合體前,大小清潔直運車輛進進出出。記者 徐婷 攝
之江綜合體坐看眼前的城市變遷,也融入了之江片區的城市發展,服務城市環境衛生,助力“美麗杭州”建設。
化“鄰避”為“鄰利”,迎來這幅局面可不容易。自投運后,屬地街道、周邊社區紛紛前來“探風”,看是否會影響居民生活。不過,在這里溜達半天,也沒聞見什么異味,反而還能聽到鳥啼。
這要歸功于全地下作業環境以及3套除臭設備、2套新風系統、3套噴淋系統,謹慎地控制著垃圾異味。
如今這里已成為學習參觀的“勝地”,去年就接待了50多批參觀考察團隊,平均每周一次。一撥又一撥人來人往,看到這里窗明幾凈、鮮花盛開,嘖嘖稱贊。
提高土地利用率,優化視覺效果,近日,之江分類減量綜合體榮獲2023年度杭州市建設工程西湖杯獎(優質工程)。

之江綜合體中控室。記者 徐婷 攝
今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是“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這要靠全社會共同參與和支持。
市民參觀活動的分享會上,小朋友們爭先恐后舉手,分享自己的感受。一位三年級男生說:“和我想象的不一樣,我原來想的是特別臭,但是這里一點味道都沒有。”也有人震驚于垃圾處理流程是這個模樣:“我以為自己丟到垃圾桶就結束了。”“原來還要壓縮的。”“垃圾處理也可以很干凈的……”
一位二年級小朋友發現,原來每天有這么多垃圾產生,“以后不能浪費食物,吃不完可以打包。”這得到許多小伙伴附和:“要少用塑料袋,少用一次性筷子。”“垃圾要丟到垃圾桶里,還要分類……”
這讓陪同家長也很欣慰:“原來垃圾處理也可以這么美!”“生態環保要從自己抓起。”
在深耕“無廢城市”、打造“美麗杭州”工作中,還有許多這樣的“守護者”。你有留意到嗎?歡迎評論區分享。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