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排水歷經百年,設施規模不斷壯大,發展水平持續提升,解決了一批關系居民切身利益的水安全與水環境問題。排水設施的不斷發展和創新,是上海排水邁向新征程的關鍵支撐。
如今上海最大的排水管道有多粗?最大防汛搶險泵車的抽排能力達到了多少?“上海排水之最”系列將帶領大家從歷史看現在,從現在看未來,一起了解和感受排水設施的進步與變革。
本期介紹的是上,F存最早的污水處理廠——東區污水處理廠。
東區污水處理廠
上海是亞洲最早集中治理污水的城市之一。1921年起,北區污水處理廠、東區污水處理廠、西區污水處理廠相繼建廠,成為上海城市治水的起點。歷經百年發展,上海從解放前的3座污水處理廠、日處理量3.55萬噸,發展成為目前六大片區43座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達1022.5萬噸,城市水環境面貌煥然一新。
東區污水處理廠位于楊浦區河間路1283號(原貴陽路490號),1923年開工建設,1926年建成投運,是我國首批建造的污水廠中唯一保留下來、工藝流程完整、構筑物完好的污水廠,也是上海百年排水處理和城市基建發展的縮影,2014年被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被列入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第一批),堪稱污水處理的“活古董”。
東區污水處理廠舊貌
建廠時東區污水處理廠的設計規模為1.7萬噸/日,在百年歲月長河中,它曾經歷五次擴建,最高處理規模達到3.4萬噸/日,始終肩負著服務城市發展和人民需求的歷史使命。2019年8月,東區污水處理廠停止運行,原先服務黃浦部分區域、虹口、楊浦的污水處理任務,由竹園污水處理廠繼續承擔。
隨著上海排水迎來百年華誕,東區污水處理廠這家百年“老字號”也迎來蛻變新生。根據《上海市污水處理系統及污泥處理處置規劃(2017-2035年)》規劃,推進東區污水處理廠“四位一體”功能轉型,將整個污水廠建設成一個綜合園區,內設“歷史館”“時間廊”“未來館”,打造排水行業的“博物館”、教育培訓的“新課堂”、前沿創新的“試驗田”、行業交流的“新地標”,使其成為“全面展現排水、污水處理發展歷程,讓城市的‘良心’看得見、摸得著”的生態展示館。
東區污水廠改造平面圖
歷史館
未來館
這座在香樟樹下光影交織的百年老廠,鏈接過去、記錄當下、啟迪未來,是上海排水的吉光片羽,轉型后它將成為綠色低碳理念的實踐基地,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未來,東區污水處理廠還將立足“百年園區、無廢園區、零碳園區、海綿園區、生態園區、智慧園區”理念,建設排水百年工藝展示基地、無廢示范引領區域、零碳排放負碳引領新范式、海綿城市建設新試點、綠色生態共享空間和數字水務智能運維空間等,助力上海建立新型城市水環境發展模式,建成令人向往的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
未來規劃圖
不久的將來,市民朋友可以通過預約等方式走進這家百年老廠,感受城市變遷、行業發展,了解排水知識。
排水事務中心供稿
上觀號作者:上海水務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