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明:全方位構建國家礦產資源安全保障體系

語音播報

如何構建可持續的國家資源安全保障體系,一直是我們的重大命題之一。建議突破單純“找礦、買礦”的思路,開源與節流并舉,通過5大途徑全方位構建國家礦產資源安全保障體系。
第一,立足國內,找礦增儲。我國成礦地質條件優越,找礦潛力巨大。全球三大構造—成礦域中,環太平洋域、特提斯—喜馬拉雅域和古亞洲域分別通過我國的東部、西南部和北部;中國大陸發育多期地質構造和多期成礦作用,尤其是中—新生代疊加。因此,我國資源前景良好。同時,我國迄今的探礦/采礦活動主要集中在淺表部,深部(600米深度以下)的找礦潛力不可估量。
第二,開拓境外,以更經濟、更安全的方式獲得更多的境外資源,包括投資、合作、收購、參股、期貨、現貨、儲備等。尤其應抓住目前全球礦產品價格下滑、礦業企業經濟效益滑坡這一機遇,在加大儲備的同時,積極收購、參股、控股國外資源型企業。同時,可以充分利用鎢、錫、稀土、銻、鉬等我國的優勢礦種,與國際社會開展互利共贏的礦產交換,從而改進我國在“資源外交”中所處的不利地位。
第三,研發新資源技術,開拓新型替代資源。礦產資源是不可再生的,傳統資源終將隨其不斷消費而枯竭。同時,新興產業的崛起又對新型礦物原料提出了要求。而且,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全球經濟下滑的背景下,新資源技術催生的新資源產業集群有可能與新能源產業一樣,成為拉動新一輪經濟增長的主力引擎。因此,新資源技術的研發需要全社會,尤其是政府有意識地策劃、培植和經費支持,這也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內容。建議政府出面組建以政府資金為主、企業資金和社會捐資為輔的新資源技術創新基金。
第四,提高礦產資源的回收率和綜合利用率。我國的礦產資源利用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以我國目前資源總回收率30%計,如果總回收率能提高15%,則相當于增加了50%的資源儲量。建議從革新采礦和選礦技術、整改礦山企業、加大法律監管力度3個方面入手。
第五,研發資源節約技術,降低單位GDP資源消耗,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節流”的第二個層面就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變粗放式為節約型,降低單位GDP的礦產資源消耗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徹底改變一方面資源貧乏、原材料短缺,另一方面又大手大腳、浪費資源的現象。這需要從技術創新、觀念改變、產業結構調整、價格和經濟機制、資源優化配置、法規監管等不同角度入手。
其實,無論是開拓新型替代資源,還是提高資源回收利用率、降低資源消耗,其核心都是創新(包括技術創新、管理創新、觀念創新),以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也就是說,不是孤立地去考察討論資源短缺問題,而是把破解資源短缺的難題與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經濟發展質量、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緊密聯系在一起。變危機為契機、變難題為動力,在建設創新型社會的過程中找到破解礦產資源短缺難題的方法。
(作者:劉建明,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