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進步一等獎
獲獎項目
污泥深度脫水干化及全量資源化減污降碳協同控制關鍵技術
完成人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楊家寬教授團隊

污泥是污水處理伴生的固體廢物,存在污泥深度脫水與高效減量難、超低排放與全量處置難等技術難題。項目團隊在國家及省部級項目等支持下,經十余年產學研合作攻關,發明了污泥結合水釋放和構建脫水通道的高效脫水新方法;研發基于優化配伍和系統動態響應的污泥智能投料裝備;建立污泥深度脫水-窯爐焚燒協同處置全量資源化的新模式。建成單窯規模最大的污泥水泥窯協同處置工程,連續穩定運行7年,實現CO2減排,技術創新成果為武漢、宜昌、黃石、荊州、深圳、佛山等地污泥處理處置及資源化技術的應用提供了支撐;建成了湖北省污泥水泥窯協同處置工程,被評為湖北省首個A級水泥企業。項目成果推動了污泥處理處置領域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科技進步。
7月26日
湖北省科技大會召開
2023年度湖北省科學技術獎
同步揭曉
華中科技大學共獲獎50項
獲獎總數創歷史新高
其中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1項
青年科技創新獎3項
一等獎24項
一等獎數量連續三年創歷史新高
總成績蟬聯第一

本次科技創新大會,湖北省采用隆重的走紅毯儀式,為創新鼓勁,向科學家致敬,F場上百米長的紅毯一直延伸到禮堂內,紅毯兩側,鮮花簇擁。今年亮相紅毯的14位“科學之星”中,有4位來自我校,他們分別是土木與水利工程學院張勇傳院士、機械與科學工程學院陳學東院士、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劉劍峰教授和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汪道文教授。
華科大獲獎情況一覽
作為第一完成單位,華中科技大學共有50個項目(人選)獲得2023年度湖北省科學技術獎,獲獎總數位列全省第一。土木與水利工程學院張勇傳院士獲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3人獲青年科技創新獎(全省共8人)。此外,我校獲得一等獎24項(自然科學獎8項、技術發明獎5項、科技進步獎11項),二等獎16項(自然科學獎8項、技術發明獎1項、科技進步獎7項),三等獎6項(自然科學獎4項、科技進步獎2項)。
個人獲獎情況
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

張勇傳,1935年3月出生于河南南陽,中共黨員,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勇傳院士是我國水電能源理論的開拓者和奠基者,在水庫運行基本理論、規劃決策、風險管理和實時控制方面開展了開創性工作,為現代水電能源理論的創立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張勇傳院士從教60余年,為國家培養了幾代優秀的水電能源人才。他撰寫的系列經典教材,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是我國水電能源優化領域學生和科技人員的必讀經典著作。1985年,張勇傳院士獲國家首屆科技進步一等獎;同時他還獲國家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各1項,省部級科技獎勵10余項;獲評全國模范教師,獲得首屆湖北省杰出人才獎(2021年)、湖北出版政府獎等榮譽。
青年科技創新獎
我校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王健教授、土木與水利工程學院李超順教授、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王征教授等3人獲青年科技創新獎(全省共8人)。
團隊獲獎情況
自然科學一等獎
獲獎項目
有序共價三嗪框架的構筑及其應用
完成人
化學與化工學院譚必恩教授團隊

共價三嗪框架(CTF)具有豐富的氮原子共軛骨架和穩定的化學結構,在光催化等領域具有廣闊的實際應用前景。項目團隊在CTF的新型構建方法及功能性應用探索兩方面開展了系統性的研究,創造性地提出了特色的醛脒縮聚構筑三嗪環的策略。該方法可以在開放體系、溫和條件下構建CTF,突破了傳統合成方法(離子熱、超酸催化等)存在的合成條件苛刻、難以大規模制備等局限。團隊深入探究了CTF在氣體吸附分離、光催化等能源和環境相關領域的應用,成果得到國際學術界的高度評價、引用與跟進,確立了團隊在有機多孔材料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兜聡鴳没瘜W》編輯部專文點評“這一新穎簡單的合成途徑可能是結晶三嗪框架結構產業化生產的起點”。
自然科學一等獎
獲獎項目
隨機與區間變量混合下的結構可靠性優化設計理論與方法
完成人
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高亮教授團隊

圍繞隨機與區間變量混合下的結構可靠性優化設計問題,項目團隊發現并證明了影響隨機-區間混合可靠性分析精度的關鍵近似區域不是傳統的整個極限狀態面,而是極限狀態面的投影輪廓,提出了投影輪廓主動學習的代理模型序列建模方法,建立了基于局部區域近似與投影輪廓主動學習的混合可靠性優化框架。相關工作出版專著1部,在CMAME等期刊上發表SCI論文50余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8篇、熱點論文3篇、封面論文1篇。5篇代表作得到20余位國內外院士、Fellow,以及國際結構安全性與可靠性協會主席等知名學者的高度認可,被認為是“高效的、易于實施的、先進的可靠性分析方法”等。項目成果為隨機與區間變量混合下的結構可靠性設計夯實了機理建模、分析與優化的理論基礎。
自然科學一等獎
獲獎項目
代謝型GABA受體激活機制研究
完成人
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劉劍峰教授團隊

抑制性神經遞質γ-氨基丁酸(GABA)的代謝型受體與癲癇、痙攣、藥物成癮等神經系統疾病相關,是重要藥物靶點。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重點項目、重點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等國家級課題資助下,協同攻關神經藥理學“卡脖子”難題,聚焦“神經遞質受體復合體”特色方向,系統闡釋了代謝型GABA受體的激活機制:發現了代謝型GABA受體二聚體激活G蛋白的新范式,被認為是該研究領域的里程碑工作;提出了藥物作用于代謝型GABA受體二聚體相互作用界面的新藥理學理論,發現了代謝型GABA受體調控衰老的新生理效應,推動了以代謝型GABA受體二聚體為靶點的新藥研發工作。代表作發表于Nature、Cell Research、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具有創新性和國際影響力。
自然科學一等獎
獲獎項目
新發突發傳染病自然感染及滅活疫苗接種的免疫學特征研究
完成人
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鄭昕教授團隊

項目團隊長期致力于新發突發傳染病免疫應答的基礎與臨床交叉研究,立足國家戰略需求和國際前沿,針對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暴發、傳播和應對3個階段“卡脖子”難點,團隊取得系列原創成果并應用于臨床:率先揭示新冠病毒重癥感染患者發病機制的2個核心特征(炎癥因子風暴和免疫細胞亞群損傷),為重癥患者臨床救治提供理論基礎;解析了新冠病毒自然感染體液免疫以及細胞免疫特征;闡述了國產滅活疫苗在真實世界及特殊人群應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相關工作發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EBioMedicine等期刊,為熱點及高被引論文,該領域多名國際知名專家發表專題述評對團隊工作予以高度正面評價。成員受邀在美國、德國、西班牙等國家作大會專題報告,并向全球50余個國家和地區作近百場臨床救治分享,相關工作獲CCTV專題報道。
自然科學一等獎
獲獎項目
心血管疾病內源性保護作用及機制
完成人
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汪道文教授團隊

心血管病死亡率居我國各類疾病之首,揭示其新的發病機制、提出新的診治對策是國家的重大需求。機體內源性調控包括不同細胞合成和分泌的多種核酸、蛋白質和代謝產物等,廣泛參與器官的生理及病理功能。項目圍繞心血管系統中不同類型細胞及其合成和分泌的內源性小分子的保護作用及調控機制進行系統研究,揭示了微小RNAs、花生四烯酸衍生物EETs、內源性炎癥細胞等多種因素在心臟重塑中的重要保護作用,極大豐富了對心臟重構過程的理論認識,并提出應用EETs水解酶抑制劑sEH用于心衰治療的新策略。成果發表于Cell、Circulation、Circulation Research、Cell Ddicovery等重要期刊,獲批發明專利18項。
自然科學一等獎
獲獎項目
二維半導體材料與器件的精準構筑和載流子特性調控
完成人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翟天佑、李會巧教授團隊

二維半導體材料具有高載流子遷移率、可調的光電屬性以及與傳統半導體工藝可兼容等優點,是下一代光電子器件的關鍵支撐材料。項目團隊圍繞二維半導體材料的高質量制備以及載流子輸運特性的精準調控開展了深入系統研究,建立了高質量二維材料的普適性制備策略,提出了載流子特性精準調控的通用方案,構筑了性能優異的光電子器件原型,為實現二維半導體材料從制備到器件應用的跨越奠定了基礎。代表作發表于Advanced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得到50余位國內外院士、國際權威學會會士等著名學者的高度評價。團隊成員入選萬人領軍2人、國家杰青1人、國家優青2人、中國化學會會士1人。項目團隊入選湖北省創新群體。
自然科學一等獎
獲獎項目
5G移動通信系統高能效機理研究
完成人
電子信息與通信學院葛曉虎教授團隊

針對5G超密集蜂窩網絡架構、基站拓撲理論以及高能效低延時接入等方面的挑戰,團隊依托國家綠色通信與網絡國際聯合研究中心通過長期研究積累首次揭示了5G網絡作為一種密度受限無線通信系統的本質,打破了基站密度與吞吐量/能效關系的傳統定論;提出了一種5G高能效網絡拓撲優化理論,成功攻克了高能效網絡中的解耦優化痛點難題,為移動通信網絡的全局協調優化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5篇代表作中3篇是ESI高被引論文,團隊成果獲IEEE通信學會回傳網絡領域最佳閱讀論文以及世界互聯網大會國際組織頒發的2023領先科技獎(基礎研究類),成果應用獲得全球工程技術領域最高獎項之一的IET全球工程技術創新獎(2022)。
自然科學一等獎
獲獎項目
面向場景文字檢測與識別的深度學習方法研究
完成人
軟件學院白翔教授團隊

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與信息載體,智能識別圖像視頻中的文字是一種基礎且通用的人工智能技術,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項目系統地研究了場景文字檢測與識別方法,提出了多個面向場景文字檢測與識別的深度神經網絡基石模型,實現了高效且穩定的行級別文字識別,被學術界和工業界廣泛關注與使用。代表性論文在WOS核心合集他引2396次,單篇最高他引1144次,其中2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得到了1位圖靈獎得主、29位中外院士、79位IEEE等重要協會Fellow的引用和高度評價。GitHUB開源平臺顯示,代表作開源代碼已被逾千名用戶在其基礎上進行了二次開發,其中來自世界500強企業20家以上,被權威AI開源開放平臺收錄并推薦使用。
技術發明一等獎
獲獎項目
3D打印專用聚合物及其復合材料的設計制備與成形技術
完成人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史玉升、閆春澤教授團隊

聚合物及其復合材料構件性能需求趨向極端,僅靠單一材料或結構優化已接近性能極限。為此,團隊提出聚合物復合材料組分區域可控制備和宏微觀結構成形一體化技術,研發3D打印專用聚合物及其復合材料、多材料數字化表達方法及軟件、多材料成形工藝與裝備,解決了火箭箭體解鎖裝置保護板等高性能聚合物復合材料構件的整體成形難題,支撐了新一代重型火箭等“大國重器”的研制與生產。團隊獲發明專利56件,其中中國優秀專利獎2件、湖北省優秀專利獎1件、湖北省高價值專利金獎1件、國際專利13件。此外,團隊主持/參與制定國標5項。
技術發明一等獎
獲獎項目
微納顆粒原子層沉積關鍵技術與應用
完成人
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陳蓉教授團隊

微納顆粒超薄包覆是提升航天固體推進劑、水下裝備/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等領域高能高效能源材料安全穩定性的關鍵。項目團隊針對微納顆粒超薄包覆的高精度、高效率和一致性等瓶頸問題,在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課題持續支持下,從理論方法-工藝技術-成套裝備系統地攻克了微納顆粒的原子層沉積技術,研制了離心流化、行星流化、超聲流化等十余款微納顆粒原子層沉積成套裝備,并建立了配套工藝庫。授權發明專利52項,主持起草原子層沉積領域國際標準3項,在Nature子刊等國內外高水平期刊發表論文81篇,出版專著3部。項目成果已在十余家龍頭單位應用,為推動我國航天、航海、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動力技術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技術發明一等獎
獲獎項目
高精度低時延空間計算關鍵技術和設備
完成人
電子信息與通信學院楊欣教授團隊

空間計算是物理空間與數字空間精準映射與虛實融合的核心技術,是國防軍事、工業智能化的核心基礎。但空間計算在開放復雜場景中和國產移動芯片上存在精度低、難實時等問題,嚴重制約了國產化高性能空間計算設備的研制。團隊在國家杰青、優青等項目資助下,歷時十余年攻關,突破了開放復雜場景下高精度三維重建、細粒度語義理解和國產移動芯片上實時跟蹤注冊等關鍵技術,研制出國內首臺國產化頭戴式空間計算設備和云平臺,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獲授權發明專利76項,專利數量和質量居國內移動AR專業公司之首;空間計算技術理論相關論文6次入選國際權威會議最佳論文獎及CVPR 2020最具影響力論文獎;成果成功應用于智能制造和安全應急等領域,為我國工業和軍事安全智能化轉型作出了重要貢獻。
技術發明一等獎
獲獎項目
心臟不停跳室間隔心肌切除術式創立及其關鍵設備的發明和應用
完成人
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魏翔教授團隊

肥厚型心肌病是猝死的三大病因之一,也是青少年和運動員猝死的首要原因。傳統手術方式創傷大,難度高,是心臟外科最難以推廣普及的手術之一。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支持下,團隊歷時五年“醫-工-產-學-研-檢”聯合攻關,全球首創一種經心尖心臟不停跳室間隔心肌切除手術,同時自主原研心臟不停跳心肌切除系統成功實現該術式,構建了肥厚型心肌病的新型診療規范,實現產業化應用。該新型手術在降低手術創傷和難度的同時,安全性和有效性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且易于推廣普及,吸引了美國梅奧診所等知名的肥厚型心肌病專家到訪觀摩學習。獲授權中美發明專利5項,在J. Am. Coll. Cardiol等權威期刊發表論文12篇,實現了肥厚型心肌病外科治療技術的跨越式突破。
技術發明一等獎
獲獎項目
基于新型生物活性材料的創傷修復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
完成人
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王琳教授團隊

針對嚴重創傷后組織器官再生修復難這一國際難題,王琳教授帶領課題組歷時十余年科研攻關,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部國合重點”等的支持下,成功研發基于新型生物活性材料的多種創傷修復新策略,實現了關鍵技術、核心機制、治療策略的突破,取得了國際認可的系列原創性成果:成功研發基于絲膠的創傷粘合技術及止血產品,發明了先進的無縫線創傷粘合技術,突破了現有創面修復的瓶頸;揭示骨骼肌再生修復關鍵機制,率先研發骨骼肌再生修復貼片和組織工程人工骨骼肌,實現了創傷組織的高效再生;發明多功能絲膠神經導管,突破目前長距離神經修復的極限,成功實現了長距離外周神經結構及功能的高效再生。系列成果獲得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發明專利37項,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Advanced Materials 等國際頂尖權威期刊發表高水平論文170余篇,王琳教授獲中國青年科技獎、教育部青年科技獎、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吳階平醫藥創新獎等,并入選全球前2% 頂尖科學家榜單。相關成果實現了創傷修復關鍵材料和再生修復技術的突破與創新,使我國在該領域邁入了國際前沿,對我國再生醫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造福了廣大患者。
科技進步一等獎
獲獎項目
污泥深度脫水干化及全量資源化減污降碳協同控制關鍵技術
完成人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楊家寬教授團隊

污泥是污水處理伴生的固體廢物,存在污泥深度脫水與高效減量難、超低排放與全量處置難等技術難題。項目團隊在國家及省部級項目等支持下,經十余年產學研合作攻關,發明了污泥結合水釋放和構建脫水通道的高效脫水新方法;研發基于優化配伍和系統動態響應的污泥智能投料裝備;建立污泥深度脫水-窯爐焚燒協同處置全量資源化的新模式。建成單窯規模最大的污泥水泥窯協同處置工程,連續穩定運行7年,實現CO2減排,技術創新成果為武漢、宜昌、黃石、荊州、深圳、佛山等地污泥處理處置及資源化技術的應用提供了支撐;建成了湖北省污泥水泥窯協同處置工程,被評為湖北省首個A級水泥企業。項目成果推動了污泥處理處置領域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科技進步。
科技進步一等獎
獲獎項目
航空發動機復雜構件高效高精加工關鍵技術及其應用
完成人
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張小明教授團隊

航空發動機是國之重器,然而新一代軍用殲擊機、直升機和民用大飛機發動機復雜構件高效高精加工面臨突出的技術瓶頸問題。項目組在多特征高效路徑規劃和加工工藝自適應方面開展了系列引領性工作,開發了自主可控加工仿真工業軟件TurboCut/TurboWorks,建立了多條復雜構件數字化生產線和標準規范。多個型號關鍵構件被鑒定為行業首臺套,某型航軸達到國際商用發動機精度等級。項目成果推動了復雜構件數字化制造技術水平進步,加快了航發型號研制進程,顯著提升了我國航空發動機制造能力。
科技進步一等獎
獲獎項目
高性能大型金屬構件多電弧協同增材制造關鍵技術及應用
完成人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余圣甫教授團隊

面向艦船、航空航天、大型鋼結構等國家重大工程領域對高性能大型金屬構件的需求,團隊創建了多電弧協同增材形性一體化制造新方法。經過十余年產學研合作攻關,團隊研制出了電弧增材制造高性能專用絲材,構建了復雜曲面大型金屬構件多電弧增材制造工藝技術與形性一體化調控裝備,創建了理論、材料、工藝、裝備和應用深度融合的多電弧協同增材制造成套技術。成果擁有發明專利40項、軟件著作權15項、專著2部、標準7項,在知名國企得到推廣應用。項目成功增材制造出的高性能大型艦船艉軸架、運載火箭過渡段框、大型鋼結構多向鋼節點等構件,提升了我國高性能大型金屬構件的高質量制造能力,引領高性能大型金屬構件電弧增材制造材料、工藝與裝備的發展方向。
科技進步一等獎
獲獎項目
燃煤細顆粒物高效脫除和高精在線測量技術與裝備
完成人
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劉小偉教授團隊

煤炭是保障我國能源安全的壓艙石,煤炭在支撐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燃燒利用過程排放的細顆粒物PM2.5對人體健康和環境帶來了巨大壓力。針對目前存在的細顆粒物脫除效率低和質量濃度在線測量精度差兩個關鍵技術瓶頸,項目組開展了長期產學研聯合攻關,分層遞進地開展了細顆粒物“主動調控-高效脫除-高精測量”三個方面關鍵技術的研究。發明了細顆粒物主動調控強化脫除方法和技術,研制了基于過濾增強的超凈電袋復合除塵技術和裝備,研制了低濃度顆粒物高精度在線測量技術和裝備。成果在國內多個大型發電集團成功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極大地推動燃煤細顆粒物高效脫除和高精在線測量技術與裝備的發展。
科技進步一等獎
獲獎項目
大規模機物智聯網絡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完成人
電子信息與通信學院肖泳教授團隊

項目圍繞大規模機物智聯網中存在的資源難分配和網絡難管控等關鍵問題進行研究,成果揭示了云邊智能協同網絡多域資源互換機理,突破了云霧融合異構組網管控和智能運維關鍵理論與技術瓶頸,取得多項技術創新。項目成果形成國際標準4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56項,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200余篇。成果在電信運營商、智能電網、工業物聯網和城市大腦等10余個行業及歐洲、東南亞和南美等海外地區大規模產業化應用,推動了我國大規模智能互聯網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科技進步一等獎
獲獎項目
免疫調控急性腎損傷診療體系的創建及其推廣應用
完成人
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徐鋼教授團隊

急性腎損傷(AKI)是臨床各科室的常見性疾病,具有起病隱匿,重癥死亡率高的特點。針對AKI免疫調節機制不明晰,早期生物標記特異性差、假陽性率高的關鍵問題,項目團隊在國際上率先闡明了免疫調控在急性腎損傷中的關鍵機制;闡述了免疫調控下的炎癥因子在AKI患者中的預測作用;創建了新型急性腎損傷精準診療體系并進行推廣。項目成果在Science Advances、JASN、KI等國際權威期刊發表論文112篇,總影響因子398.5,SCI他引2533次,核心技術授權中國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成果在全國15家醫院得到應用,累計評估54551例AKI患者,較以往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20%,有效減少70%患者向慢性腎臟病轉化,促進我國早期腎臟損傷預測水平的跨越式提升。
科技進步一等獎
獲獎項目
主動脈夾層精準防治體系創立的關鍵技術及應用
完成人
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曾和松教授團隊

主動脈夾層(AD)是一種致死率極高的大血管急危重癥,若不及時診治,48小時內死亡率近50%。AD的早期預防和精準治療一直是國際心血管病領域的研究前沿和臨床重大難題,也是貫徹落實《健康中國2030戰略》的迫切需求。項目團隊在國家自科基金重點/面上、863等項目持續支持下,歷經15年技術攻關,提出以臨床癥狀和表型為導向的新理念,突破AD早期預防和精準診療關鍵技術瓶頸,建立AD個體化精準防治體系,帶動了AD診療技術的高質量發展;在Circulation、EHJ等權威期刊發表443篇論文;授權發明專利40項;編寫指南4部。成果已實現臨床轉化,早期篩查診斷患者200萬余例,總治療30萬余例,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縮短1周。
科技進步一等獎
獲獎項目
頭頸部惡性腫瘤綜合診治新策略的建立與臨床應用
完成人
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楊坤禹教授團隊

頭頸部惡性腫瘤發病率位居全球第7位,在傳統治療模式下,這部分人群預后仍不理想,且治療后進食、語言等功能受損,嚴重影響生活質量,造成沉重的社會及經濟負擔。近十年來,在國家重大課題支持下,針對以上世界性難題,團隊從頭頸部腫瘤“精準診斷—提高療效—改善預后及生活質量”進行全鏈條攻關,創建“頭頸部惡性腫瘤綜合診治新策略”。該項目共發表論文123篇,包括NEJM、Lancet、Lancet Oncol、J Clin Oncol、Sci Adv、CCR等,獲得專利5項,撰寫國內外指南9部,編寫教材2部,培養博/碩士50余人,牽頭多項國內臨床研究,成果推廣應用至全國30余家三甲醫院,大幅改善患者預后,取得了顯著社會效益,推動了我國頭頸部惡性腫瘤診治水平向前發展。
科技進步一等獎
獲獎項目
骨性錯頜畸形防治新技術體系的創建與臨床應用
完成人
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陳莉莉教授團隊

骨性錯頜畸形是最常見的口腔頜面發育異常性疾病,患病率高達27.9%,嚴重影響患者口頜系統功能及身心健康,其精準防治策略是全球口腔醫學研究的前沿和難點。團隊聚焦畸形“早期預防困難,矯治效率低下,治療并發癥多”三大臨床瓶頸,創立基于頜骨發育時序規律的早期預防新策略,創新外場實時精準調控的正畸加速新技術,創建傳動輕力協同時辰加速的健康矯治新體系,使矯治療程縮短1/3,牙根吸收/牙槽骨開窗/開裂等并發癥降低30%-50%,20%-30%嚴重畸形患者免于手術。團隊在Science、Nat Mater等發表論文300余篇,被Science、Cell Mateb等引用21000余次,授權國家發明專利45項,轉化22項,獲批Ⅲ類醫療器械注冊證3個、Ⅱ類證5個,牽頭制定團體標準/專家共識等4項,產品在中國、美國、法國等19個國家應用。
科技進步一等獎
獲獎項目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多維度精準診治體系的建立與應用
完成人
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孫旭芳教授團隊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最常見的并發癥和致盲性疾病,是威脅成年人視力的頭號殺手,亟待突破早期高效診斷、致病機制、精準治療的技術瓶頸。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湖北省重點研發計劃持續資助下,在早期診斷、致盲機制、臨床轉化三個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首創DR窗口期血清學診斷方法,制定多模影像早期高效診斷策略;揭示疾病致盲關鍵分子機制,探明其潛在治療靶點;提出藥物聯合手術治療最優方案,創立多維精準治療體系。項目累計發表SCI論文323篇,授權專利38項,轉化1項,將疾病診斷效率提升了3倍,準確率提升至89%,創建“雙聯”方案將治療有效率提升至95%,成果累計應用于全國百余家單位800余萬人次,團隊牽頭制定8項DR中國臨床指南及專家共識,成果被中國、英國、國際學術委員會行業指南、共識采納,實現DR診治跨越式發展。
科技進步一等獎
獲獎項目
消化道早癌內鏡診斷新技術的創建與應用
完成人
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藺蓉教授團隊

消化道腫瘤早期診斷和治療可將患者5年生存率從20%提高到90%,但目前我國消化道早癌診斷率不足15%。項目組依托多項國家級課題,實現早癌診斷技術的創新,取得系列原創性成果:探究消化道早癌發生的分子機制,將基礎研究篩選出的小分子靶標與共聚焦內鏡相結合,改變了消化道早癌的篩查模式;完成兩項世界首創技術“人工智能輔助膠囊內鏡診斷腸道疾病新模式”和“新型磁控采樣膠囊內鏡研發與應用”;建立消化道早癌分層篩查新模式,推動規范化診斷。完成了“基礎研究-新技術研發-臨床策略”全鏈條體系的建立與推廣。在Gut 、Gastroenterology等國際一流期刊發表相關論著300余篇;制訂專家共識及行業指南多項。在全國范圍內推動消化道早癌的規范化診斷和管理,所推廣縣州級醫院消化道早癌整體發現率得到顯著提升,具備良好的社會效益。
其他獲獎項目一覽

科技創新結碩果
砥礪奮進新征程
為追求卓越的華科人點贊!
文章來源:華中科技大學官方微信公眾號
編輯:楊楚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