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錢塘江源頭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千島湖流域水環境系統生態修復項目
項目基本情況
千島湖地處浙西山區的淳安縣,是浙江省母親河——錢塘江的源頭區域,自然資源得天獨厚,是我國的特大型水庫。2019年,千島湖配水工程通水,正式成為杭州市和嘉興市1300萬居民的“大水缸”,飲用水源地的戰略地位明顯。作為人工湖泊,千島湖周邊人類活動強度大、生態自凈能力相對不足,面臨水環境污染高度敏感、水環境保護壓力大等問題。
浙江錢塘江源頭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以淳安特別生態功能區建設為統攬,啟動千島湖流域水環境系統生態修復項目。該項目緊扣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單元功能,以現存問題為導向,立足于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性治理,以千島湖全流域為對象進行生態保護修復,構建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內陸湖泊“一核五翼”流域生態保護模式。項目的實施,使千島湖流域水質得以進一步改善,生物多樣性逐步提高,生態環境穩步向好,流域水質水華預測預警能力顯著提升,智慧治水水平處于全國領先地位。

千島湖流域水環境系統生態修復項目與錢塘江源頭區域生態系統功能類型分布格局

主要做法
(一)規劃先導,強化生態空間管控
加快“多規合一”改革步伐,建立健全系統保護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堅決守住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三條紅線。開展環湖景觀評估,嚴格控制臨湖地帶開發和沿湖風貌,切實保護好湖岸線、山脊線、天際線。分批實施臨湖地帶生態修復,綠化美化沿湖綠道、山林植被和交通道路兩側,營造人工濕地、淺灘、沙洲等半自然化的人工形態,利用河流形態的多樣性來改善生物群落多樣性。
(二)系統治理,持續修復生態環境
通過“源頭削減+ 過程攔截+ 末端治理”的全過程系統治理模式,污染物入湖量得以削減。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推廣物理及生物防治技術,初步構建綠色共生農業模式,從源頭減少面源污染。實施城鎮污水處理廠和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提標改造、污水零直排等工程,城鄉污水提標排放,從源頭減少生活污染物入湖量。建立污水“回收—中轉—處理”的流水線,將所有的游船、貨船及沿湖無法將污水納入市政管網的酒店景點和污水收集點的污水全部統一收集上岸處理。
對武強溪、上梧溪、梓桐源、郁川溪、六都源等5個重點流域及環湖景觀生態保育區的芒桿山進行生態修復;對蛟池化工廠、硫黃廠等關停礦區進行邊坡復綠等生態治理;采用農田生態攔截溝渠、生態護岸邊坡、果園生草等過程攔截技術,減少化肥、農藥排放量。

物理及生物防治技術示范推廣點
(三)技術先行,精準修復敏感要素
建成國內首套原位藻類細分實時監測剖面浮標,實現對藻類高頻自動監測。以千島湖流域沿湖沿路裸露地等生態敏感地帶為重點,因地制宜,綜合采用緩沖帶防護隔離區林下低生物量草坪構建與徑流攔截凈化、堤岸型湖濱帶水生植物倒置式配置等基于自然的緩沖帶生態修復手段,有效攔截氮、磷等污染物進入湖域。
(四)模式創新,持續引入社會資本
針對面源污染治理,引入國際上有效的管理模式與資金機制——水基金模式,由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和民生通惠公益基金會聯合出資1000萬元,建立“千島湖水基金”,初步建立多元參與的社會共治模式和自我造血的可持續資金機制。

取得的成效
(一)生態風貌持續優化,生物多樣性逐漸提高
建成了面積122畝的千島湖植物園,該園現有植物1000余種,其中國家級、浙江省保護植物30多種,包括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普陀鵝耳櫪、銀縷梅、南方紅豆杉等,增加了生物多樣性,成為“森林淳安”的城市新名片。
(二)流域風險大幅降低,生態環境進一步向好
累計實施統防統治面積30萬畝次、水土流失預防保護面積15萬畝次;城市污水處理率達97.57%,21個鄉鎮建成區的所有生活小區和工業園區實現污水零直排;森林系統修復面積11.6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6.91%,實現了“春花、夏蔭、秋色、冬景”的森林生態效果。
(三)大力推進品牌賦能,打造共同富裕新引擎
千島湖水基金與螞蟻金服合作,利用區塊鏈技術對采用生態護水措施的農產品進行可溯源認證,通過品牌賦能,帶動“千島農品”銷售,使示范項目農戶增收30%~40%。

蛟池化工廠、硫磺廠礦區治理前后對比
原標題:《浙江錢塘江源頭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千島湖流域水環境系統生態修復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