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生態底色 繪就發展新卷——陜西省榆林市以綠色低碳轉型引領城市高質量發展
光明網2024-09-11 04:55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中國式現代化】
光明日報記者 張哲浩 李潔 光明日報通訊員 閆景
零碳供能、零碳排放、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達100%……在陜西榆林科創新城,世界首個實用化和規模化零碳智慧能源中心集聚了一大批技術創新孵化、產業低碳轉型、能源綠色開發的創新力量。
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的榆林,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安全保障基地。這里因“能”而興:幾十年來,依靠地下豐富的礦產資源,榆林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成為首個GDP突破7000億元的中西部非省會城市。這里也因“能”而困:資源富集與生態環境脆弱并存、開發和保護矛盾突出,一直是這座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作答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命題時,榆林堅定不移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突出生態優先倒逼轉型,執“綠色之筆”譜寫出生態與產業協調發展、高碳城市邁向低碳化的華麗篇章。
“雙碳”引領產業變革
氫能無人機加氫5分鐘續航3小時、煤化工廢水制氫技術、擁有人機共駕和智能脫困等技術的氫燃料動力長途物流概念貨車……8月15日,在榆林舉辦的第二屆西部氫能博覽會上,眾多氫能裝備新技術、新產品讓人眼前一亮。

綠色榆林城。延楊紅攝/光明圖片
氫能是一種清潔、高效的二次能源,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作為國際化氫能產業交流平臺,本次博覽會吸引了國內外百余家能源頭部企業和氫能領域知名專家齊聚一堂,探討氫能產業政策、技術及前沿趨勢,共同打造中西部地區氫能全產業鏈合作生態圈,助力我國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榆林氫氣資源豐富,每年工業副產氫供應潛力達60萬噸,加之“短倒運輸”等應用場景多樣,為氫能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基礎和有利條件。對此,榆林乘勢而為、科學謀劃,著力下好氫能產業發展“先手棋”,制定出臺了《榆林市打造氫能產業示范區若干政策》,每年拿出3億元支持氫能產業發展,聚焦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多元化應用場景拓展,加快推進氫能產業制、儲、輸、加、用全鏈條發展。
目前,榆林華秦成功下線陜西首臺每小時1000標立方高活性電極電解槽;陜西氫能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示范運行陜西首個合規運營的撬裝式自用加氫站;榆林中科潔凈能源創新研究院建成國內領先的質子交換膜電解水制氫測試平臺,正在開展百噸級氫化鎂固態儲氫材料中試。同時,總投資5億元的華秦氫能產業園一期項目已建成試運行,總投資20億元的府谷凌沁10萬噸/年綠電制氫合成氨項目正在進行場平……一個個氫能項目落地開花,為榆林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強動力。
走進國家級陜北能源化工基地榆神工業園區,一批“高精尖”項目正加快落地。在陜煤集團榆林化學有限責任公司,50萬噸/年DMC(碳酸二甲酯)項目一期工程即將進入投產階段。
作為我國目前規模最大的電池電解液溶劑項目,DMC項目采用甲醇氧化羰基化法制DMC技術工藝,具有原料來源可控、產品質量高等優點,其產品主要用作鋰電池電解液溶劑以及生產其他電解液溶劑的原料,廣泛應用于電子、汽車、建筑等領域。

黃土高原主色調由黃轉綠。新華社發
“DMC被定義為綠色化工產品,其上游是甲醇,下游就是優質的有機溶劑。”陜煤集團榆林化學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吳保章向記者解釋道,從煤到甲醇到DMC,再由DMC延伸至下游優質的有機溶劑,項目的建設對于拉長煤化工產業鏈條、縱深推進煤炭資源清潔高效綜合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完善新能源消納和調控政策措施。當前,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大背景下,榆林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在推動傳統煤化工產業綠色低碳轉型的同時,積極推進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加速布局氫能、光伏、風電和二氧化碳利用與封存等新技術、新產業,傳統煤城正實現綠色發展的蝶變。
“下一步,我們將充分發揮榆林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產業基礎優勢、應用場景優勢,以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規模化應用為主題,大力實施二氧化碳驅油等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工程,系統推進煤、油、氣、可再生能源等融合發展,為高碳城市低碳發展探索經驗、形成示范,為能源行業綠色創新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貢獻。”榆林市發改委主任崔淵表示。
生態版圖“由黃變綠”
地處毛烏素沙地南緣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的榆林,曾經黃沙漫天、礫石遍地,是全國土地沙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近年來,榆林堅持不懈開展“北治沙、南治土”,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境內860萬畝流沙全部得到固定或半固定,林木覆蓋率由新中國成立之初的0.9%提高到目前的36%,為陜西綠色版圖向北推移400公里作出了突出貢獻。
早秋清晨,榆林佳縣靠近黃河岸邊的一座山峁上,佳縣林業局高級工程師任飛林和工作人員正仔細查看今年春季新栽植苗木的生長情況。
在任飛林看來,沿黃流域的土石山區一直是生態治理的重點和難點。特別是受立地條件影響,苗木運輸效率低、后期管護難度大。為破解這一難題,今年春季造林期間,榆林首次在山區大規模使用無人機開展苗木投運工作,累計完成苗木空中運輸174萬株。
“以前是人工運輸苗木,一個10至20人的造林班單次運輸苗木要半小時以上,現在用無人機只需兩三分鐘就能完成。”任飛林表示,借助無人機搭建空中樹苗運輸通道,在有效解決因地勢陡峭而造成的運輸緩慢、安全隱患等問題的同時,減少了運輸過程對苗木的損傷,造林成活率提高15%至35%。
這是榆林持續改善生態的一個生動縮影。翻開榆林的征沙治土史,幾十年來,榆林不斷創造防沙治沙奇跡,先后實施了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等重點生態工程,探索出植治、水治相結合,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兼顧,喬、灌、草相搭配的科學造林模式,涌現出以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石光銀、牛玉琴、張應龍等為代表的治沙英模,走出了一條治沙造林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如今,綠色已成為榆林最耀眼的色彩。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經過多年的實踐摸索,榆林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態治理模式,也為全國乃至世界的防沙治沙、環境治理提供了經驗借鑒。
前不久,30多名來自尼日利亞、埃及等8個非洲國家和非洲聯盟的生態、環保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專程趕赴榆林參觀考察治沙工作。他們深入陜西省林業科學院治沙研究所、榆陽區小紀汗林場、神木毛烏素治沙造林基地、小壕兔風光發電項目等地,實地了解榆林防沙治沙的經驗做法和顯著成效,并在義務植樹基地與當地民眾一同體驗沙地植樹的樂趣。
“這里曾經像撒哈拉沙漠一樣,但現在看起來就是一片綠洲,一切都源自榆林人民的不懈努力。非常榮幸能夠目睹這一切,在荒漠化防治上,榆林是非洲學習的最好榜樣!”埃塞俄比亞埃塞季馬大學高級技術顧問德雷杰·塔非斯激動地說。
治黃百難,唯沙為首。曾經,由于水土流失日益嚴重,榆林每年輸入黃河泥沙占中上游入黃泥沙量的三分之一。為保障黃河生態安全和長久安瀾,近年來,榆林深入推進林草保護攻堅戰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堅持以草固沙、以林攔沙、以壩留沙,不斷減少入黃泥沙量。如今,全市林木保存面積提高到2360萬畝,林木覆蓋率達36%,建成總長近1500公里的大型防護林帶;全市年流入黃河泥沙量由過去的5.13億噸減少至2.12億噸,“一碗水半碗沙”成為歷史,生態版圖逐漸由“由黃變綠”。
“生態包袱”變“綠色財富”
日前,記者來到康博環保(橫山)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及處置中心項目施工現場時,項目主體建設已全部完工。作為榆林在建規模最大的固廢處理項目,該項目建設內容主要包括固體廢物綜合利用車間、危險廢物焚燒車間、危險固體廢物剛性填埋場、飛灰填埋場等,同時配套建設危險廢物暫存庫、預處理車間、污水處理站、事故水池、除臭設施等附屬設施。項目建成后將有效解決粉煤灰、油泥、廢鹽、垃圾焚燒飛灰等大宗固廢和危廢的處置需求,并通過技術改造實現油泥渣、粉煤灰等的二次利用,推動當地工業綠色發展。
榆林是國家級能源化工基地,伴隨煤炭開采、火電、化工、金屬鎂冶煉等行業的迅速發展,工業固廢產生量逐年增加,成為制約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據統計,2023年榆林市工業固廢超過6800萬噸,約占陜西省的40%。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健全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近年來,榆林市圍繞固廢“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原則,不斷完善工作機制,積極打造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示范基地,編制出臺《榆林市“十四五”固體廢物污染防治規劃》《榆林市支持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管理辦法(試行)》等文件,加快推進固廢綜合利用產業發展,累計建成18個固廢綜合利用示范項目,每年新增工業固廢綜合利用能力1870萬噸。榆林市工業固廢綜合利用水平從2020年的28%提升到2023年的48.6%。
入夏以來,榆林市榆陽區孟家灣鄉礦區道路旁的自動噴灌設備隔幾天就會給新栽的樹苗澆水。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用于澆灌的水全部來自當地煤礦,屬于回收的礦井疏干水。
“這些礦井疏干水都是經過處理的,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不僅能用作綠化澆灌,還可以用于農田灌溉和生態基流補水。”榆陽區煤礦疏干水綜合利用項目負責人劉榮榮介紹,煤礦疏干水綜合利用項目主要是將凈化達標后的煤礦疏干水用于生態建設、塌陷區治理、農田灌溉及田園綜合體補水,既解決了片區周邊“缺水又費水”的突出用水矛盾,也將煤礦污水外排帶來的環保問題一并解決。
作為產煤大市,榆林每年煤礦開采產生的礦井疏干水超2.5億立方米。與此同時,全市水資源總量27.43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只有全國人均水資源量的34%,屬于重度缺水地區。
為有效解決水資源匱乏問題,榆林先后出臺《礦井疏干水綜合利用意見》和相關規劃,按照“政府牽頭,企業出資,統一規劃,逐步推進”的模式,在榆陽、神木5大片區建成總長約590公里的礦井疏干水綜合利用管網工程,讓達標礦井疏干水廣泛運用于生態水面補水、城市市政用水、農田作物灌溉等領域。此外,榆林還積極謀劃把疏干水利用拓展至工業應急供水等領域,更好地保障支撐高端能化基地建設。
近年來,榆林積極推進產業綠色低碳轉型,不斷培育壯大新能源產業,探索清潔低碳發展模式,為高碳城市低碳發展積蓄強大動能,在高質量發展之路上堅定前行。
《光明日報》(2024年09月11日 05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