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記者問|摸清土地“家底”,山東在特色土壤地質調查上實現新突破
大眾日報2024-09-12 17:40
9月12日上午,山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邀請山東省煤田地質局負責同志等介紹山東打造地質技術賦能土地生態保護新模式,服務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山東廣播電視臺記者:
礦山環境治理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一環。請問,省煤田地質局在礦山環境保護與修復方面有哪些實踐探索?

李富強:礦產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近年來,省煤田地質局聚焦廢棄礦山治理、采煤塌陷地與礦山環境治理、促進綠色礦山建設等重點領域,探索打造“探、防、治”一體技術體系護航礦山環境治理與保護模式,取得了一批可復制推廣的經驗成果。
一是聚焦廢棄礦山治理,增加科研經費投入,加快設備與技術更新迭代,不斷強化技術團隊建設,在濟南、泰安、日照等地實施責任滅失廢棄礦山調查、評價及治理,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等項目,提高了植被覆蓋率,減少了廢棄礦山對地質環境的影響。
二是聚焦采煤塌陷地與礦山環境治理,成立災害防治技術創新團隊,對開采礦山可能影響的區域,開展全面調查評估,科學編制環境保護和土地復墾方案,總結形成適合各類復雜狀況的塌陷地治理模式,為采煤塌陷地治理近期目標和遠景規劃提供最優方案。在全省20余處山體、采空區治理工程開展監理工作,為破損山體、塌陷地生態環境修復與恢復提供技術支撐。
三是聚焦促進綠色礦山建設,圍繞服務綠色礦山評估、核查、開發利用、安全、生態保護修復等事項,制定推行“一礦一策”工作機制,編制《綠色礦山建設工作方案》,在優化資源開發、綜合利用等方面加強指導,引導礦山企業加快技術升級,提升綠色礦山創建質量。同時,對綠色礦山企業,實施全周期服務,組織專家開展現場檢查、審查,持續強化對綠色礦山動態監管,鞏固綠色礦山建設成果。
在開展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中,打造形成了“探、防、治”一體技術體系護航礦山環境治理與保護的新模式。“探”,即采用地震、電磁、微動、遙感、坑透、鉆探等多技術手段,探測礦山開采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對地下水資源、地面穩定性的影響,對可能產生的危害進行綜合分析。“防”,即對開采礦山形成自然生態破壞的區域,通過開展調查評估、編制環境保護和土地復墾方案,全方位評估對環境的影響,因地制宜地提出生態修復舉措。“治”,即利用鉆探手段對存在的自然生態破壞因素進行綜合治理。近年來,在山東、新疆、貴州、內蒙古、陜西多地開展了采空區探測工作,為提升礦山重大災害防治地質保障水平,實現源頭治理、工程治理、超前治理、精準治理、系統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數據支撐。

新黃河記者:
開展海岸帶生態修復,對山東全面推進海洋強省建設具有重要意義。請問,省煤田地質局在海岸線生態保護修復方面有哪些優勢?

楊平:省煤田地質局深入落實海洋強省建設行動計劃、“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充分發揮地質技術服務優勢,組建海洋地質專業服務團隊,著力推進海岸帶、沙灘、海島、海洋牧場、濱海藍碳等生態保護修復,取得了顯著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
一是技術服務方面,圍繞海岸帶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查明海岸帶水工環地質特征,建立海島及周邊海域三維地質模型,提供海岸帶及海島生態環境修復與保護、旅游開發規劃建議。圍繞海岸帶重點沙灘保護和開發利用,定量化研究重點沙灘岸線的變遷過程和規律,提供沙灘修復治理、穩定性監測技術指導與咨詢。提供海岸帶地形測繪、海洋地質調查、水動力觀測等技術服務。開展了沙灘沖淤演化研究、海洋牧場調查、海島綜合調查、濱海藍碳調查、新型污染研究等項目,制定了沙灘穩定性監測和海洋牧場適宜性評價技術規范,為海岸帶生態環境治理提供了地質資料和技術遵循。
二是治理模式方面,構建了“遙感解譯+海灘剖面測量+無人機探測+水動力觀測+數值模擬”的海岸帶調查方法體系,首次定量化揭示了日照海岸帶重點沙灘岸線的演化規律。建立了“海洋地球物理探測、海域地質鉆探、三維地質建模”相結合的勘查技術方法,查明了日照近海區域海底地層結構和古河道分布特征。提出了基于海岸帶侵蝕程度、水動力條件和沉積物粒度的針對性修復保護方案,制定地方標準1項,授權發明專利3項,為日照海岸帶修復保護提供了技術支撐,為相似類型海岸帶修復保護提供了有益借鑒。
三是人才裝備方面,建設日照海洋地質院士工作站,聘請中國工程院金翔龍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李乃勝院士為入站院士,聘請中國海洋大學、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山東大學等科研院所知名專家作為項目技術顧問,為海洋生態地質調查研究項目開展提供人才保障。配備淺地層剖面儀、側掃聲吶、多波束測深儀、無人調查船等設備,為項目開展提供裝備支撐。舉辦海洋牧場生態地質環境調查關鍵技術國家級高級研修班,探討海洋牧場生態地質環境調查關鍵技術,加快推進海洋領域產學研合作,全面提升海洋地質科研水平。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鄉村振興的核心是盤活土地資源,請問,省煤田地質局在服務鄉村振興、強化土地生態保護方面有何舉措?如何推進下一步工作?

張玉洪:省煤田地質局圍繞服務鄉村振興,堅持“規劃引領、技術支撐、精細治理”工作理念,積極探索土地綜合整治服務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為土地綜合整治規劃編制、土地質量調查、土壤污染調查、土地治理保護等提供全方位技術服務,在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地綜合整治、特色耕地保護與地理標志產品申報、土壤三普以及鄉村地質景觀、古生物化石等地質遺跡調查,特色地質文化村(鎮)建設、旅游開發保護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
一是實施特色土壤調查。今年以來,實施淄博市淄川區羅村鎮富硒土壤調查項目,圈定富硒土壤資源分布區,提出開發利用建議,實現在特色土壤地質調查上的新突破。承擔棗莊市冠世榴園、泰安市肥城桃主產區2個省級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評價項目,掌握土地質量狀況,摸清特色農產品種植的土壤背景條件及影響因素,為土地規劃、土壤保護及現代特色農業發展提供依據,助力特色農業發展。
二是提供多元地質服務。積極服務耕地保護,在濰坊、日照等地開展土地整治,幫助增加耕地面積960余畝。發揮地質技術特長,主動積極向有關地市提供找水定井服務,在濟寧、泰安等地開展打井找水工作。在濟南、泰安、濱州等11地市開展農村房地一體確權登記等相關項目,推動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城鄉融合發展。
三是開展土壤碳匯研究。參與山東省耕地土壤碳匯調查評價與監測化探采樣項目,按照全省耕地主要種植類型分類和地質背景分區,揭示不同土壤類型、地質背景下有機碳和無機碳分布,核算土壤碳儲量,估算碳匯潛力,研究固碳機制和影響因素,探索碳匯提升新路徑,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產業、新業態,服務鄉村振興邁出了新步伐。
下一步,省煤田地質局將圍繞地質服務鄉村振興,持續推進土地質量調查評價工作,開展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評價等項目。加大土地保護力度,開展土地整治、高標準農田建設等工作,圍繞鹽堿地綜合治理和開發利用,開展水土環境改良工程研究,提高鹽堿地綜合利用率。同時,加強地學旅游資源調查評價和開發利用,開展全省地質文化遺跡調查工作,深入挖掘鄉村地質旅游資源和地質文化資源,加強相關地質資料研究,為地質文化村鎮建設提供專業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