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執“黃河”之筆繪生態畫卷
大眾日報2024-09-19 12:57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2024年,是建設山東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開局之年。肥城市主動融入先行區建設大局,自強使命擔當,積極奮發作為,繪就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肥城畫卷”。
執“黃河”之筆,繪就生態廊道的“靚麗畫卷”。肥城市準確把握保護和發展的關系,把生態環境保護修復,作為先行區重點任務全力推進。2024年,全市大、中型綠色礦山(轄區內無小型礦山)建成率已達到90.9%、100%,治理完成歷史遺留廢棄礦山16處,面積28.8公頃,歷史遺棄礦山圖斑治理率達到44.04%。按照“邊開采、邊治理”的原則,加強對采煤塌陷地治理,已治理完成穩沉塌陷地近10萬畝。堅持早研究、早部署、早行動,積極拓展造林綠化空間,推進造林綠化落地上圖,實現了造林綠化精細化管理,2024年上半年完成森林撫育600畝,完成綠化造林872.8畝,綠化廊道20余公里。堅決打擊盜采河沙的違法行為,保護良好河道環境,依托“林長+河湖長”濕地聯合管護機制,加強重點河流生態修復,已完成30條美麗幸福河湖達標建設。大汶河肥城段綠化率達到100%,匯河被評為“省級美麗河湖”,處處綠水青山成為肥城市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執“黃河”之筆,繪就防洪減災的“平安畫卷”。準確把握發展和安全的關系,筑牢抵御自然災害的防線,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系統加強重點水利工程建設,建成全省單體規模最大、攔蓄水位最高的大汶河磚舍攔河閘工程,完成尚莊爐水庫、漕濁河、匯河等主要河庫防洪治理,對12座到期的小型水庫開展了大壩安全鑒定,初步搭建起河庫相連、水系連通的現代水網格局。用好“技防”舉措,積極推進“智慧河道”“數字河道”建設,建設了水文智能可視化信息平臺、水情信息服務系統等水文防汛抗旱預警信息及視頻會商系統,搭建完成肥城數字河道信息化管理系統平臺,將自然災害預警信息發布系統整合到氣象服務一體化平臺,預警信息發布更及時,時效性更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不斷完善城市防洪排澇體系,全面治理易澇積水點,保證排水通暢,制定汛期停工、停運、停學等熔斷機制,加強預警預報,保障城區防洪安全。與此同時,嚴格落實“四水四定”要求,加強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加大“雙監管兩整治”專項行動的整治工作,加快水權交易平臺建設,再生水的使用率持續提高。

執“黃河”之筆,繪就藍天碧水的“幸福畫卷”。準確把握當前和長遠的關系,持續加強環境污染系統治理,確保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完成97個入河排污口溯源排查整治,并錄入全國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信息化平臺長效監管。扎實推進“兩清零,一提標”任務落實,當前已實現城區黑臭水體清零,基本完成農村污水治理任務,轄區內地表水環境質量常年保持在Ⅳ類以上,正在加快實施康龍、康匯、中節能污水處理廠提標工程建設。按照標本兼治的思路,系統開展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嚴格督導高排放企業開展低效治理設施改造,引導泰西水泥、昌盛石墨等企業爭創環保績效A/B級企業,2024年以來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同比改善4.2%。扎實開展“清廢行動”,加強涉重金屬及危險廢物企業管理,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始終保持100%。深入實施農藥化肥使用量負增長和有機肥增量替代行動,全市機收及秸稈還田率達到99%以上,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穩定在90%以上。污染治理成效越來越顯現,藍天碧水為肥城近百萬群眾幸福生活奠定了堅實基礎。
執“黃河”之筆,繪就綠色低碳的“全新畫卷”。準確把握全局和局部的關系,主動融入“兩個先行區”建設大局,踐行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路徑。扎實推進新型工業化強市戰略,聚焦“321X”產業體系,統籌實施延鏈補鏈、數轉智改、“千項技改、千企轉型”等重點工作,促進產業鏈提升。深化科技創新引領,年內儲備105家企業納入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46 家企業認定為省級專精特新企業,11家企業入選第六批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申報名單,瑞福鋰業作為“頭雁企業”列入省新能源裝備材料產業集群。搶抓“雙碳”戰略機遇,大力推動能源結構調整,新能源裝機容量達到143.07萬千瓦,同比提升16.32個百分點。構建起先行區內門類最齊全的綠色低碳能源體系,中儲國能300MW壓縮空氣儲能電站項目5月并網發電,首航高科新型二氧化碳儲能、中電建2×300MW儲能電站、中能建350MW儲能電站等儲能產業鏈項目加快推進,全力爭創“全省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十強縣”。二季度規上服務業企業營收增速27.2%,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增速9.5%,綜合排名走在先行區前列。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創建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先行縣,年內建設高標準農田3.2萬畝,實施減壟增地4.3萬畝,扎實構建全市現代化產業體系。

執“黃河”之筆,繪就文化傳承的“時代畫卷”。“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保護、傳承和弘揚黃河文化勢在必行。一方面,肥城市注重傳承桃都文化基因,推進文物保護和非遺傳承,不斷豐富文化供給,為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優勢、新活力。編撰了《鐘靈毓秀話肥城》《肥城文化故事》等刊物,抓好朝陽洞石刻造像等重點文物修繕保護工程。持續開展汶陽田文化研究,確定了賈北遺址、三娘廟遺址、張孝門遺址、濁頭遺址等文物點的分布范圍。另一方面,積極弘揚君子之邑風采,深化文化時代價值,深入挖掘闡釋君子文化、桃文化、紅色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策劃舉辦了君子文化、商圣文化論壇等,推出更多標志性成果,新時代文化作品為廣大群眾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量。

黃河之水天上來,無限風光在肥城。肥城市作為山東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正以實際行動踐行新發展理念,牢記使命、挺膺擔當,力爭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樹典立標,接續譜寫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嶄新篇章!
(大眾新聞記者 曹儒峰 通訊員 紀宗玉 武麗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