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之治——自然資源部門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工作紀實 |
發布時間:2024-09-20 來源:鎮江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字號:[ 大 中 小 ] |
![]() |
從青藏高原出發,穿高山、越峽谷、匯百川、聚千流,黃河在神州大地奔騰5400余公里,哺育了千千萬萬的華夏兒女,滋養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 黃河很美,將來會更美。 2024年9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省蘭州市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要認真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牢牢把握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的戰略要求,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量水而行、節水優先,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堅持統籌謀劃、協同推進,促進全流域生態保護上新臺階、綠色轉型有新進展、高質量發展有新成效、人民群眾生活有新改善,開創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省鄭州市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提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重大國家戰略,強調要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大河上下滿目新。五年來,自然資源部門聚焦“兩統一”核心職責,牢牢把握自然資源工作定位,著力以規劃引領加快構建國土空間保護利用新格局,以高水平生態保護修復支撐高質量發展,讓古老黃河展開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新畫卷。 大河之綱 規劃引領,加快構建國土空間保護利用新格局 規劃引領,綱舉目張。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10月召開的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加快構建國土空間保護利用新格局。自然資源部門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積極推進各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實施,推動國家重大戰略落地實施,為沿黃省份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現代化道路夯實空間基礎。 推動黃河流域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統領黃河流域國土空間利用——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為重大國家戰略,對沿黃河地區是重大歷史機遇,需要科學謀劃國土空間保護利用格局。 自然資源部會同有關部門組織編制黃河流域國土空間規劃,推動落實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加強資源和能源、生態環境、防災減災、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產業空間和鄰避設施布局等方面的區域協同,促進城市群、都市圈一體化發展,推動形成承載多種功能、優勢互補、區域協同的主體功能綜合布局,提升國土空間綜合承載能力。目前,該規劃正在按程序報批。 沿黃地區各省份在省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中,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保障黃河長治久安、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等重要論述,立足地域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在嚴守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等空間管控邊界基礎上,科學有序統籌優化黃河流域農業、生態、城鎮等功能空間。目前,沿黃地區省級國土空間規劃均已由國務院批復實施。 沿黃地區各城市在市縣國土空間規劃編制中,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論述,統籌優化各類空間功能、結構、布局和時序安排,強化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戰略引領作用,推動中心城市服務能級提升,提高經濟人口承載能力,完善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布局,促進形成多中心、網絡化、開放式、集約型城鎮空間結構,促進城市高質量發展。目前,黃河流域超90%的市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已批準實施。 加強規劃實施監督,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對各專項規劃的指導約束作用—— 沿黃各地區自然資源部門推動建立國土空間規劃管理目錄清單,強化總體規劃對各專項規劃的指導約束,持續推進各領域專項規劃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工作機制,通過“一張圖”統籌各相關領域空間需求、協調解決各類空間矛盾沖突。同時,嚴格規劃實施管理,確保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符合國土空間規劃,維護規劃的權威性和嚴肅性。 自然資源部門積極推動建立國土空間規劃動態監測評估預警制度,及時發現沿黃地區規劃實施中的問題,促進國土空間布局優化、功能完善。相關城市按照“定期體檢和五年一評估”要求,開展國土空間規劃體檢評估。2021年6月啟動的黃河流域監測評估預警,迄今已按季度連續完成10期監測分析工作,相應的調查核實工作機制得以建立。部分省市列入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絡試點,積極推動建設“可感知、能學習、善治理、自適應”的智慧國土空間規劃,更好支撐黃河流域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
大河之要 系統治理,深入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 “表象在黃河,根子在流域”。習近平總書記為黃河整體把脈、系統開方,要求統籌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把黃河生態系統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謀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更加突出黃河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推動構建上下游貫通一體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深入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提升流域生態系統穩定性。 自然資源部門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理念,統籌考慮黃河流域環境要素的復雜性、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單元的連續性、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著力構建跨部門、跨區域、跨流域的生態保護體系,深入推進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 2020年,黨的十九大后生態保護和修復領域的第一個綜合性規劃——《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印發,部署了黃河重點生態區(含黃土高原生態屏障)重大工程。 一張藍圖繪到底,編制印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修復規劃 —— 自然資源部門會同相關部門編制印發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黃河重點生態區(含黃土高原生態屏障)、海岸帶的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建設規劃。指導沿黃9省(區)編制印發省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明確黃河源、甘南—若爾蓋、黃土高原、秦嶺、賀蘭山、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修復和礦山生態修復等任務布局。 實施山水工程,持續推進黃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 自然資源部配合財政部指導黃河流域相關省份推進“十三五”期間陜西黃土高原、甘肅祁連山、青海祁連山、山東泰山區域、山西汾河中上游、內蒙古烏梁素海流域、寧夏賀蘭山東麓、河南南太行地區等8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以下簡稱山水工程)實施和驗收等工作。 “十四五”期間,自然資源部配合財政部在黃河流域相關省份新部署了三批8個山水工程,包括山東沂蒙山區域、甘肅甘南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河南秦嶺東段洛河流域、四川黃河上游若爾蓋草原濕地、陜西秦嶺北麓主體、山西黃河重點生態區呂梁山西麓、寧夏黃河六盤山生態功能區、青海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東部湟水流域等。截至目前,16個山水工程累計下達中央財政獎補資金295億元,累計完成生態保護修復面積230多萬公頃。 山水工程系統實施森林草原和濕地生態保護修復、礦山生態修復、土地綜合整治、水生態水環境治理等,對于提升黃河上游水源涵養、中游水土保持、下游濕地保護等生態系統功能,增強流域內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和持續性,筑牢黃河流域生態安全屏障體系發揮了積極作用。 礦區涅槃重生,開展黃河流域礦山生態修復—— 黃河流域是我國的“能源流域”,大量礦山為流域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同時,也面臨繁重的生態修復任務。 近年來,自然資源部組織完成歷史遺留廢棄礦山圖斑核查認定,建立部省統一的存量任務臺賬并實施“銷號”管理。印發《“十四五”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行動計劃》,分省明確工作重點及目標任務。聯合相關部門組織完成黃河流域歷史遺留礦山生態破壞和污染狀況調查評價,為實施協同治理、系統治理提供依據。聚焦黃河流域煤炭開采引發生態問題等提出研究對策,形成《黃河流域煤炭開采生態影響研究報告》,為沿黃河礦山生態治理提供參考。支持在寧夏、陜西等省開展礦山生態修復試點示范,探索構建多元化投入機制。 據統計,2019年~2021年,自然資源部商財政部安排中央財政資金26.8億元,支持黃河流域實施15個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涉及6個省(區)、17個地級市、85個縣(區),每個項目安排獎補資金3億元,預期完成治理面積超2.4萬公頃。通過開展地形地貌重塑、植被恢復重建、土地復墾利用等治理措施,有效改善了礦區及周邊人居環境,促進了采礦廢棄土地盤活利用,增強了區域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 支持在寧夏、陜西等地開展礦山生態修復試點示范,探索構建多元化投入機制。指導沿黃河9省(區)建立健全針對生產礦山的生態修復方案編制審查、基金計提使用、驗收質量管控等制度體系。河南、內蒙古等省(區)專門出臺礦山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地方性法規,提升了礦山生態保護修復法治保障水平。 守護藍色家園,實施黃河三角洲海洋生態修復—— “十三五”以來,自然資源部支持山東省東營市在黃河三角洲區域實施5個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項目,已下達中央財政獎補資金7.5億元,截至2024年第二季度,累計整治修復海岸線18.2公里、濱海濕地8900公頃。 通過實施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拆除灘涂上的圍海養殖堤壩、疏通潮溝,改善了濱海濕地水動力及生態環境。同時,治理外來入侵物種互花米草,使堿蓬等耐鹽植被獲得自然增長的基礎生境,提升了黃河三角洲區域海洋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和持續性。
大河之福 綠色發展,創作好新時代的黃河大合唱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指出,要推動發展方式全面綠色轉型,建設特色優勢現代產業體系。要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穩步增進民生福祉。
歲月奔流,大河湯湯。沿著黃河的行進軌跡,我們見證黃河流域轉向高質量發展的蝶變,也見證黃河正在變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在黃河之源,青海打造生態文明高地,扎實推進國家公園建設,“中華水塔”更加堅固豐沛,三江源頭重現千湖美景—— 突出制度性創新、系統性治理、普惠性共享,加強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保護,建立自然保護地制度標準體系。三江源國家公園實現省州縣鄉村五級國家公園管理體系,祁連山國家公園將生態保護、民生發展、民族團結融為一體,首創“村兩委+”社區共建共享模式,青海湖國家公園形成了高原獨有的“水草魚鳥獸”共生生態系統,十多萬牧民放下牧鞭,吃起生態飯。 在四川,黃河干流只有170多公里長,卻是“中華水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球36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 2024年5月,在臥龍自然保護區,調查隊員一天內就偶遇了3只大熊貓。四川與甘肅、陜西共同高質量建設大熊貓國家公園,保護全球最大的大熊貓棲息地,讓大熊貓物種從瀕危降為易危。以若爾蓋濕地為代表的川西北濕地是黃河主要水源涵養地之一,也是黃土高原—川滇生態屏障的重要區域。2022年開工的若爾蓋山水工程,布局黑河、白河、賈曲、大渡河、岷江及白龍江六大生態保護修復單元,有效遏制了沙化土地擴大趨勢。“以前不戴圍巾包臉,就會滿嘴的沙,吃東西都‘嘎吱嘎吱’響。現在,只能從一格一格的沙障中看到些許沙土的影子。”當地村民形象地說。 “一河清水送下游”,黃河甘肅段再造秀美山川,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努力繪就隴原“富春山居圖”—— 過去三年,甘肅完成了國土綠化2952.05萬畝。2022年和2023年,甘肅國土綠化面積均居全國第2位。地處河西走廊的民勤縣,三面均被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圍。民勤人堅持一代接著一代干,把沙漠變成綠洲。作為曾經的全國脫貧攻堅任務最重的省份之一,甘肅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學習運用浙江“千萬工程”經驗,扎實建設“村莊美、產業興、治理好、鄉風和、百姓富、集體強”的和美鄉村。實施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工程,截至2024年6月,已有7.86萬戶、28萬名群眾遠離了危險、搬出了安全、搬進了幸福。 “天下黃河富寧夏”。“塞上江南”寧夏精心呵護黃河,將“一河三山”作為生態坐標、發展基準線—— 寧夏全力打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推進賀蘭山、六盤山、羅山“三山”生態保護修復。寧夏研發的“草方格”治沙技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入選聯合國“環境保護500佳”。廢棄采砂坑緣何美酒飄香?在賀蘭山東麓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中,生態保護修復專項規劃與葡萄酒產業高質量發展規劃同步實施,延長了生態產品價值鏈,把廢棄采砂坑變成“紫色聚寶盆”。源石酒莊三代人經歷了從采砂、造林、修復到發展特色產業的過程,實現了從礦主到莊主再到園主的職業變遷,成為當地推動綠色發展的佳話。 位于黃河“幾字灣”的內蒙古,科學推進荒漠化綜合治理,把“沙進人退”變為“綠進沙退”,走出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新路徑—— 協同推進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打破行政區域界限,系統謀劃綜合性保護和修復措施。推廣“庫布齊沙漠治理模式”“磴口模式”,促進“光伏治沙”與“板下經濟”有機結合。將能源資源基地、國家規劃礦區、重點勘查開采區與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有效銜接,全面推動綠色勘查、綠色礦山建設。烏梁素海流域山水工程切斷了烏蘭布和沙漠與黃河的“握手”,開發蘆葦“資源鏈”,做優生態圈,走上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之路。 縱跨黃河、長江流域,陜西始終牢記“國之大者”,用心守護重要水源涵養地,堅決當好秦嶺衛士,讓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 目前,秦嶺陜西段生態環境優良等級面積達99.3%,黃河流域主要支流年均入黃泥沙量較上個十年減少三成。秦嶺北麓(西安段)山水工程尊重近自然修復理念,科學診斷秦嶺生態問題,避免過度修復。陜北榆林、延安實施黃土高原丘陵溝壑水土保持工程,綏德縣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以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探索黃土高原土地保護永續利用之路、鄉村全面振興之路。 黃河好山西才更好,山西美黃河會更美。山西加快建設美麗山西,實施“一泓清水入黃河”重大工程,下大功夫做好黃河文章—— 作為黃河中游重要省份、京津冀的重要生態屏障,山西建立“兩山七河一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治理工作機制,實施太行山、呂梁山“兩山”綠化。百里汾河川,太原后花園。汾河流域山水工程讓“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紅嘴鷗現身太原汾河濕地公園,運城黃河濕地保護區成為西伯利亞野生白天鵝棲息越冬地。打造全國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先行區,探索礦業權改革,開展煤鋁等伴生資源開采試點。 河南牢牢把握“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戰略導向,讓安瀾、綠色、美麗成為黃河河南段的關鍵詞—— “黃河寧,天下平”。黃河在河南奔騰711公里,沿黃地區既是一條經濟帶,也是一條生態脆弱帶。河南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建成沿黃生態廊道1200多公里,綠化造林460多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9600平方公里。南太行山深處,當地的山水工程促進了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礦山生態環境治理與修復、土地整治與土壤修復、重要生態系統保育與生物多樣性維護,顯著降低了黃河中下游的水土流失、洪澇災害風險,保障了黃河生態安全。 蜿蜒萬里,黃河在山東入海。山東推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篤定向“綠”而行、向“新”而進—— 山東充分發揮自然資源、林業、海洋等完全融合的體制優勢,在沿黃省份中首個印發黃河流域國土空間規劃。大河之洲,群鳥翔集,東營黃河口候鳥棲息地成為世界自然遺產,東營、濟寧入選“國際濕地城市”。通過實施濕地修復,加強黃河與海洋水文連通、互花米草治理,加快沿黃生態廊道保護建設,高質量創建黃河口國家公園。在全國推廣耐鹽堿作物新品種800萬畝,為“中國糧”安上了“耐鹽芯”。創新要素保障政策,助力沿黃9市一體化發展,打造黃河流域科創大走廊,做大做強高端裝備、綠色化工、現代農業等優勢產業。 大河奔流歌未央。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站到了更高起點上。 自然資源部相關司局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繼續推動實施黃河流域“十四五”山水工程、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支持有條件、有需求的省份因地制宜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助推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和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發展。學習運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廈門實踐”經驗,更好推動黃河流域以高水平保護修復支撐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