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青!菇瓊}曲的守護
青海新聞網2024-09-19 15:41
中秋節前后,高原上已寒氣襲人。牧民叁中還在草場上放牧,遠遠望去,一望無垠的草場顏色已變黃,牦牛、藏羊正低頭吃草,江倉曲靜靜流淌。
叁中所在的賽納合讓村地處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縣木里鎮,全村共有可利用草場21.56萬畝,共養殖8052頭牦牛、2620只藏羊,放牧是賽納合讓村的主要收入渠道。
“我是吃著江倉曲的水長大,靠著江倉曲的水放牧。江倉曲能恢復成現在這個樣子,真是不容易。”望著眼前清澈的河水,叁中感慨道。
當地村民介紹,在藏語中,“江倉”有“野馬”和“狼窩”兩種意思,“曲”則指江河。顧名思義,這片流域也是多種野生動物的棲息地。

這是江倉曲水環境治理與修復工程施工前后對比。新華社發
江倉曲地處祁連山南麓,是黃河三級支流、大通河一級支流,流域面積408平方千米。江倉曲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共同補給,受季節影響大。江倉曲水流不穩定,導致流域生態發育遲緩,水生態環境總質量偏低。
同時,江倉曲附近的江倉煤礦區曾一度遭遇無序開采,嚴重破壞了當地生態環境,江倉曲流域的生態環境也受到影響。
“過度采礦對村里影響非常大。一到冬天,河上結起黑色的冰,大家只能去遠處的山泉取水飲用。”賽納合讓村黨支部書記多布青加說,藏羊飲用污染過的河水,皮毛發黑,羊肉和羊毛也賣不上好價格,牧民們的收入大大降低。
江倉曲水環境的轉變從2017年開始,當地政府看到了多年采礦對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先后叫停所有的煤礦開采活動,并著手開展生態修復。
這是江倉曲水環境治理后的照片。新華社發
2022年,青海省生態環境廳利用中央水污染防治專項資金,推動開展江倉曲水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工程。
海西州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李曉華介紹,根據江倉曲水生態現狀,生態修復主要包括種草復綠修復河濱天然牧草地、河濱自然濕地,回填河道兩岸灘地采砂坑,自然駁岸固土護坡及覆土復綠等項目。
為增加草場恢復速度,施工方因地制宜,選用抗寒耐旱的短芒披堿草、青海冷地早熟禾等草種。種草復綠時將每畝12公斤的草籽設計量提高到15公斤,并綜合利用有機肥和羊板糞輔助草籽生長。

這是2023年6月29日拍攝的江倉曲水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工程現場照片。新華社發
“在這種生態敏感地區,生態修復的前提就是盡可能不破壞原有生態環境。為此,我們在種草的時候專門從西寧買來大量的羊板糞。相比于一般的化肥,羊板糞成本高很多,但是它對環境更加友好。”青海青成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現場負責人李強介紹。
經過長期的努力,今年9月1日,江倉曲水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工程順利通過州縣兩級的生態、林草等部門以及業內專家的驗收。

9月11日,多布青加正在草場放牧。新華社發
除了當地政府組織實施生態修復工程,村民們也在用自己的行動自發守護江倉曲。賽納合讓村設置17名復綠區管護員,每位管護員負責看管500畝的草場以及領域內的江倉曲流域生態;牧民們主動控制草原載畜量,按照季節輪牧,讓草原得以休養生息。
江倉曲生態環境的改善,也讓牧民們從中受益。過不了多久,多布青加就要趕著牛羊轉場到冬季牧場。“近些年,牛羊肉質轉好,很受市場歡迎。”靠放牧和挖蟲草,多布青加家今年收入超過17萬元,相較往年增長明顯。
如今,江倉曲流水潺潺,岸邊水鳥和巖羊的身影與日俱增。已經消失多年的黑頸鶴,近兩年也悄然而至。一些牧民告訴記者,黑頸鶴是唯一終生生活在高原地區的鶴種,它們對濕地環境要求極高。黑頸鶴選擇來這里棲息繁衍,也為江倉曲的生態改善提供了最佳例證。
“這片草原是我們共同的家園,我們的子子孫孫還要喝著江倉曲的水生存。我們沒有理由不去守護好它。”多布青加說。
來源:新華社 作者:周盛盛
編輯:趙旭 責編:魯東 監制:馬振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