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強力推進農村黑臭水體清零和農村生活污水治理
——因地制宜尋“良方” 治鄉村污染之患
近年來,重慶通過強力推進農村黑臭水體清零和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讓鄉村顏值不斷提升。
01 梁平獵神村:
打造小微濕地 臭水坑變“生態塘”
“行李放了,你們可以到村里的小微濕地逛逛,這些‘生態塘’很適合拍照!”
1月14日,梁平區竹山鎮獵神村,巍巍青山四面環繞,百里竹海云蒸霞蔚,宛如一幅水墨畫。村東頭一家名為“竹里幸福”的農家樂迎來了一波游客,老板陳萬明正向他們推薦村里的打卡點。
幾年前,獵神村還是一個石膏礦區,整個村子被挖得滿目瘡痍,到處都是礦坑。
2000年,獵神村地下發現儲量巨大的石膏礦,一時間村里興起了采礦業,村民不是當老板就是當礦工。2003年,老陳和幾個合伙人在村里也開起了礦廠,收入頗豐。
然而,采礦業對村里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不過十來年時間,獵神村就已面目全非。”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陳宗壽回憶。
2017年底,獵神村黨總支到浙江安吉余村參觀當地景區和民宿產業后,看到了發展鄉村旅游的優勢——既能保護綠水青山,又可以增收致富,決定關掉石膏礦,轉而發展鄉村旅游。
也就是這一年,獵神村的村集體收入下滑到不到15萬元。村民不答應了,要求繼續采礦。為此,村干部挨家挨戶走訪,給大家算生態賬、發展賬。黨員陳萬明帶頭,關閉了年收入1000萬元的礦廠。到2018年,獵神村5家礦廠全部關閉。
斬斷污染源后,這些留下的臭水坑又該如何修復?在專家的建議下,他們決定開展“小微濕地+”生態修復模式,改善生態環境。“一是這種方式成本低、效果好;二是通過修復后,臭水坑變成‘生態塘’,可成為鄉村旅游的一道景觀。”陳宗壽解釋說。
他們按照“小微濕地+”的理念,對臭水坑進行了治理,在坑里栽種了美人蕉、旱傘草、鳳尾竹、再力花等近10種凈化水質的水生植物,并修建了石板步道和涼亭,形成連片的濕地景觀。
記者在現場看到,這些“生態塘”水質清澈,聞不到半點臭味。從山頂俯瞰,整個“生態塘”星羅棋布,波光粼粼。
環境變好后,當地依托明月山百里竹海風景區優勢,打造了“獵神三巷”特色商業街。與此同時,獵神村通過流轉閑置房屋,引進旅游企業,建立起“企業+合作社+農戶”的聯營模式,利用傳統老院落、老民居,打造了墨林竹院、夢溪湉園等精品民宿,形成了百里竹海·百里星宿等特色民宿群落,帶動村民吃上了“生態飯”。
在梁平,利用“小微濕地+”整治農村黑臭水體模式已遍地開花。比如禮讓鎮川西村利用小微濕地種植水生植物,養殖尾水等黑臭水體不僅得到有效治理,還形成了有機稻藕、稻蔬等濕地生態產業;在龍溪河云龍段,兩岸建起了小微濕地群,不僅根治了黑臭水體,還打造了龍溪河“十里畫廊”,構建出富有自然野趣的生態綠意空間。
如今,梁平這一生態修復模式,已成為一種可復制、可推廣、可應用的新經驗,供全市其它區縣借鑒。
02 涪陵石嶺村:
科學治污 “生態包袱”成“綠色財富”
1月15日,在涪陵區義和街道石嶺村蜜柚基地,街道村居建設服務中心副主任夏忠逸正在教蜜柚基地負責人羅祥仁安裝智慧澆水軟件。下載成功后,羅祥仁在手機上輕輕一點,幾秒鐘后柚子基地里的管子就噴出了水來。
管子噴的水并不是自來水,而是當地山嶺花園居民點經過處理的生活污水。生活污水為什么能用來澆灌蜜柚?這得益于當地探索的污水資源化利用的新路子。
山嶺花園居民點修建于2012年,有住戶32戶、100多位村民。居民點在修建時,修了一座三格式化糞池,用來收集洗澡水、洗碗水等生活污水。但由于設施年久失修,加上沒有人員清掏,2018年化糞池開始滲漏,溢出來的污水沿著溝渠橫流,最終流入了長江支流烏楊溪。
”臭烘烘的,村民過路都要捂著鼻子。”村委會副主任方小勇說,這些污水不但影響村民居住環境,還影響村里的發展。“當時有多個老板打算流轉土地搞種植業,看到這樣的環境,轉身就走了。”
這些污水,成了石嶺村的“生態包袱”。
就在村干部正在為如何處理生活污水發愁時,羅祥仁等村民找上門來,希望解決農業灌溉用水不足的問題。
一面是污水橫流,一面是灌溉用水緊缺。束手無策的村干部找到了當地的生態環境部門。生態環境部門在深入調研后提出了解決方案:借鑒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的模式,將這些生活污水進行有效治理后用作農業灌溉用水。這樣既解決污染問題,又能保障生產用水。
按照這個思路,2020年下半年,當地投入21萬元在山嶺花園居民點附近修建了一個占地30平方米的生態調控池。簡單來說,通過管網將居民點生活污水集中流入到生態調控池,再經厭氧發酵等處理,15天后,經過處理后的水通過管網輸送到田間地頭。
如今,通過這一模式,經過處理后的農業灌溉用水每年達1800立方米,保證了53畝蜜柚的灌溉,同時,畝均化肥用量減少了45公斤,走出了一條污水資源化利用的新路子。
除石嶺村在推廣這一模式外,涪陵區大木鄉武陵村針對人口相對集中、暑期游客人數較多、水量波動較大的居民點也采取了這一模式。“下一步,涪陵將選擇更多農村居民點推廣該模式,通過低成本科學治污,將‘生態包袱’變成‘綠色財富’。”
訪談:墊江縣長龍鎮副書記、鎮長黃義倫:
農村治污應分類施策
“由于農戶居住分散、污染成因多,農村黑臭水體整治和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是當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亟待需要解決的兩個‘短板’問題,解決的效果將直接影響和美鄉村建設的成色。”1月17日,墊江縣長龍鎮副書記、鎮長黃義倫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然而,農村黑臭水體整治和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理技術和模式,治理難度較大。”黃義倫說,以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為例,由于農戶居住分散、農村人口流失等原因,在治理上不可能像場鎮那樣修建污水處理廠、安裝污水管網等。究其原因,一是資金投入會很大;二是即便建成后,后期也不好管護。因此需要因地制宜探索多種低成本的有效治理模式。
長龍鎮在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中,首先做到了分類施策,充分考慮高山、丘陵、平壩等不同地理地勢條件,以及農戶聚居程度等因素,采取集中治理與分散治理相結合、工程措施與生態循環相結合、達標排放與資源化利用相結合的原則,在城鎮周邊1公里內的村社采用納管模式,接入城鎮污水處理廠;在200戶或500人以上的聚居點采取達標排放模式,建設農村生活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在消納土地充足區域,則結合農業生產采用資源化利用模式,實現生活污水的變廢為寶。
其次是不簡單片面追求先進處理技術、達標治理效果,而是充分考慮建設成本、后期運維成本等。比如在推進農村改廁時,將改廁與污水的資源化利用相結合,利用三格式化糞池對黑水和灰水進行收集和沉淀處理,并鼓勵農戶將有效處理的污水用于旱地、林地、菜地、果園等農業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