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泰州建設明確“線路圖”和“任務書”
中國江蘇網2024-09-25 02:38
藍天白云,時常霸屏手機;一江碧濤,頻現江豚戲水;葦影江灘,又見白鸛振翅……“美麗泰州”畫卷徐徐鋪陳。
為持續增進民生福祉,真正讓綠色成為泰州最亮的發展底色,近日,我市下發《美麗泰州建設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進一步明確“線路圖”和“任務書”。到2030年,綠色發展活力顯著增強,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廣泛形成,現代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基本形成,美麗泰州建設目標在全省率先基本實現。到2035年,綠色可持續的空間布局、產業結構、生產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泰州全面建成。
大力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市委六屆八次全會明確提出“努力打造具有示范引領力的綠色低碳發展樣板地”。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實現全面綠色轉型,是泰州生態文明建設的迫切要求和戰略路徑,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方案》明確,我市將大力發展綠色制造業、綠色服務業、綠色農業、綠色能源產業,堅決遏制“兩高一低”項目盲目發展;引導低端低效產業有序退出,促進傳統高耗能產業轉型升級,積極培育綠色工廠,推進零碳工廠、零碳園區建設,每年創建省級以上綠色制造體系示范10個。緊盯“1+4”主導產業,強化產業鏈關鍵環節項目招引,構建特色鮮明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下一步,將加快構建以醫藥高新區(高港區)為核心,沿江健康制造板塊和里下河生態康養產業基地為‘兩翼’,一批大健康產業功能區為‘支點’的產業體系,確保到2025年,全市大健康產業規模達到4000億元。”市發改委大健康產業處處長丁松表示,圍繞大健康產業重點領域,我市將聚焦含金量高、含新量高、含綠量高、含碳量低的項目,積極爭取一批重點項目納入國家、省重大項目庫。同時,發揮生態資源優勢,加快培育養生養老、康養旅游等健康服務業,打造泰州特色的“康養+”生態模式。
如何持續強化美麗泰州建設的科技支撐?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資源優勢,開展新污染物、水生態修復治理等重點領域應用研究和關鍵技術攻堅突破;加強技術轉化與實踐應用,發展壯大環保產業和規模,支持成長性強、科技含量高的科技型環保企業和環保龍頭企業發展。
持續實施生態修復保護
《方案》提出,到2025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PM2.5濃度降至33ug/m^3,空氣優良天數比例位于全省前列,長江泰州段干流水質穩定達到Ⅱ類,國考省考斷面水質優Ⅲ比例保持100%。
“當前我們最緊迫的任務仍然是污染防治攻堅,要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推動生態環境質量從量變到質變。”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周海霞說,將制定深化“健康長江泰州行動”協同共治的實施意見,開展“天空地”一體智慧化監管,打造“數智賦能、協同共治”的長江治理泰州品牌。同時,以長江生態景觀防護帶、農田林網、河湖溝渠防護林等為重點,科學開展造林綠化,加快森林生態系統修復,確保到2025年,全市林木覆蓋率穩定在25%以上。
目前,泰州共劃定生態保護紅線115.23平方公里,實現了一條紅線管控重要生態空間。下一步將分區分類開展保護和修復,形成一批示范工程項目;推進生態島試驗區建設,通過實施科學、適度的人工干預措施,努力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在城鎮污水集中處理廠、江河湖交匯區等開展凈化型、涵養型、保護型及修復型生態安全緩沖區建設,到2025年,累計建成生態安全緩沖區15個。
讓綠色涌動 讓城鄉更美
濕地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載體。最新調查數據顯示,全市記錄的物種數達3649種。“我們將繼續推進濕地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全面實施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動態更新自然生態保護修復行為負面清單,健全生物多樣性觀測網絡,讓鳥語花香在泰州處處可見。”周海霞說。
統籌推進城市更新和鄉村建設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來,我市正努力推進園區、企業、學校、街道、庭院等“美麗細胞”建設,推進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和鄉村建設行動。
“提升品質、完善功能、增強韌性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城市建設的重要目標任務。”市住建局城建處副處長曹建興認為,城市更新,不僅追求外在的華美,更注重內在的穩健與效能,污水管網作為城市的“地下動脈”,承載著維護城市有效運轉的重要功能。近幾年,我市新建污水管網80公里、改造28公里,老舊污水管網檢測基本覆蓋,市區污水集中收集率由41.1%提升至62.1%。今年,我市將繼續開展污水治理精準攻堅,計劃新建污水管網25.81公里、改造10.21公里,實施243個小區雨污分流改造,建成21個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達標區,不斷提升污水集中收集率,持續優化水環境,讓老百姓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在美麗鄉村建設方面,我市累計建成省級特色田園鄉村60個,創成省級特色田園鄉村示范區培育試點1個(姜堰溱湖灣)。今年上半年,又有8個村莊通過省級特色田園鄉村驗收。下一步,將繼續高質量推進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引領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到2025年底,全市確保建成省級特色田園鄉村80個、力爭90個,同時力爭創成2個省級特色田園鄉村示范區。
此外,我市將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科學推進肥藥減量增效,積極推廣生態循環農業,不斷加強農業廢棄物回收處置,大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加快建設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時代魚米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