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在水里,根子在岸上” 生態環境部:推動解決近20萬污水直排亂排問題
來源: 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代睿
“我們都知道,水的問題是在水里,但是根子都在岸上”。
9月25日,國新辦舉行“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副部長郭芳在發布會上表示,只有抓牢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這個“牛鼻子”,倒逼岸上各類污染源治理,才能解決問題。目前,已累計排查河湖岸線56萬公里,推動解決近20萬個污水直排、亂排問題。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郭芳。圖片來源:國新辦
郭芳介紹,環太湖地區持續加強控源截污,2023年,主要入湖河流水質優良比例達到100%,很重要的表現是太湖藍藻水華的最大面積同比減少了50.8%;今年上半年,太湖未監測到明顯水華,處于2007年暴發大面積水華以來的最低水平,治理成效明顯。
我國水生態保護修復持續推進。“十四五”以來,在全國七大流域開展了水生態狀況監測調查,以長江流域為重點開展了水生態考核試點,構建以水生態系統健康為核心的指標體系,引導地方加大保護修復力度。長江刀鱭時隔30年,再次上溯到長江中游江段和洞庭湖區,大家很喜愛的“微笑天使”江豚也在沿江頻頻現身。
郭芳指出,我國生態用水保障持續加強。出臺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明確重點河湖生態流量保障目標,強化流域生態環境統一監管,推動解決河流斷流干涸、湖泊濕地萎縮等突出問題。2023年,斷流20多年的永定河實現了全年全線有水,山西晉祠千年古泉30年來首次復流。
她表示,我國流域管理改革持續深化。推動出臺長江、黃河保護法,設立七大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機構,統籌開展流域督察、省域督察,健全跨省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有效激發流域上下游協同保護積極性。新安江作為全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12年來,省界斷面水質始終保持在Ⅱ類,補償從“試點”成為“經驗”,目前已經在23個省域、27個流域進行了復刻推廣。

2023年3月,生態環境部組織開展黃河干流中下游及部分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工作,這是排查人員在山西省臨汾市對一處疑似排污口進行取樣檢測。封面新聞記者 代睿 攝影
近年來,我國水生態環境保護發生了重大轉折性變化。2023年,全國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達到89.4%,已經超出“十四五”目標4.4個百分點;長江干流連續四年、黃河干流連續兩年全線達到Ⅱ類水質,母親河正逐步恢復生機活力。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水污染防治、水生態修復依然任重道遠”。郭芳表示,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以美麗河湖建設為重要抓手,加強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三水”統籌,督促地方補齊環境基礎設施突出短板,推動重要流域構建上下游貫通一體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穩定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讓越來越多的河湖呈現“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美好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