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
-
淄博:執“綠”為筆 勾勒生態好圖景

原標題:
強化生態賦能,淄博全力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執“綠”為筆 勾勒生態好圖景
□本報記者 董娜 通訊員 滿士棟 李凱
從如青如黛的山巒,到出門見景的城市公園;從開窗見綠的宜居城市,到風景如畫的美麗鄉村……放眼淄博,所到之處皆風景,抬頭可見“天空藍”,四顧遠眺“生態綠”,一組數據直觀展現出生態保護所帶來的變化——
近十年來,全市PM2.5平均濃度由每立方米97微克下降至每立方米41微克,改善率為57.7%,列全省第1位,是2020年以來全省唯一一個實現持續改善的城市;優良天數由91天增加到219天;綜合指數改善幅度達到55.8%,列全省第1位。全市地表水國省控考核斷面水質達到Ⅳ類及以上標準,國控斷面水質達到Ⅲ類及以上標準,水環境質量指數在全省排名由2020年的第13位上升至第1位。
成績的背后,體現的是淄博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是淄博奮力攻堅、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有力見證。

近年來,我市大力實施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建設人工濕地1.4萬余畝,治理和改善水土流失899平方公里。圖為水環境綜合治理后的紅蓮湖公園。(顏偉 攝)
守底色:堅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
“空氣更新鮮了,環境更美了,生活更舒適了。”淄博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正在一步步變為現實。
眾所周知,揮發性有機物是影響PM2.5和臭氧指數的重要成因。淄博在全省率先打響VOCs治理攻堅戰,對4172家企業開展規范治理,VOCs治理水平顯著提高。不斷加強全市爐窯類企業整治,全市煤電、水泥企業全部達到超低排放標準,建陶、耐材、玻璃等重點行業治理水平不斷精進,煤電、水泥、陶瓷、玻璃、石灰、磚瓦等重點行業平均排放濃度大幅低于國家標準。

馬踏湖國家濕地公園美景
初秋的馬踏湖,葦綠鶯飛,游人如織。經過十余年的修復治理,馬踏湖曾經的“北國江南”風貌再現。2022年1月,馬踏湖國家濕地公園被評為全國首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第一名,成為淄博生態治理的亮麗名片。
而這僅僅是淄博生態治理的一個縮影。

孝婦河生態治理項目
全市深入實施“八水統籌、水潤淄博”水資源保護利用行動,對孝婦河、馬踏湖等重點河湖實施全流域系統治理,創新建立“六個一”水污染防控機制,全力推進“兩清零一提標”工程和入河排口智慧化建設,對1103個入河排污(水)口開展“一口一策”整治。一系列的水環境治理措施,不僅讓水質煥然一新,更讓全市水清景美。
標本兼治,才能長治久安。深入推進化工園區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目前全市6個省級化工園區建成投用污水處理廠10座,并穩定達標排放。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組織開展重點行業土壤污染詳查,完成第一階段1285家企業基礎信息采集和第二階段143家企業布點采樣監測。

爬高塔、巡河流,執法人員用忠誠護衛著碧水藍天
隨著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無廢城市”也成為當下熱詞。對此,淄博啟動“無廢城市”建設,優化調整產業和能源結構,推進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全力推進一般工業固廢和危險廢物整治五年行動,清理整治工業固廢歷史遺留問題90個,清理歷史遺留固廢總量251萬噸,“無廢城市”建設邁出了堅實步伐。
美麗、宜居、文明……如今淄博日益提升的生態環境質量,正實實在在地轉化為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謀發展:夯實高質量發展綠色基底
在生態保護的“定量”中做大綠色發展的“增量”,聯農帶農機制帶來的益處顯而易見。
登上淄川區太河鎮城子村的山頭,頭頂藍天白云,遠處,寬闊如碧的河水在波光中閃著星輝,好似一幅絕美的秋日畫卷。近年來,淄河河畔周邊村落依托其獨特的自然資源,開發建設了馬鞍山、夢泉、涌泉等旅游景區及精品民宿,同時實施獼猴桃、山楂、核桃、池梨等特色農產品種植,以“生態+旅游”讓老百姓端上“金飯碗”。

藍天碧水的淄河河畔
高水平生態環境保護,為淄博經濟發展增添新動能。我市傾力推進生態環保產業發展,組建淄博市環發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引領帶動27個行業集聚發展。2022年,全市環保產業單位201家,從業人員9678人,年營業收入137.49億元,收入1億元以上的規模企業達17家。
“我們這個項目是省級人才項目,急需完善項目資料,時間非常緊張。咱們生態環境部門積極對接,技術評審會提早召開,為我們項目申報贏得了寶貴時間,更為項目申報成功提供了堅實保障。”京豐制藥環保負責人伊祖光至今仍感慨萬分。
一直以來,我市生態環境部門不遺余力服務當地營商環境。創新實施園區規劃環評與項目環評聯動,對產業園區建設項目環評實行“打捆”審批。積極統籌實施污染物排放總量替代,實行污染物削減量預支,對重大項目總量指標給予充分保障。
如何在提速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時效上勇爭先進?淄博突出抓好36個省重點、35個省優選和510個市重大項目環評審批,提升審批效能,全力保障重大項目建設。嚴格規范排污許可,積極從水泥行業超低排放、VOCs治理等工程項目中深挖減排潛力,對重大、優選項目總量指標給予保障。
同時,加快推進生態環保產業“311”工程,強化政策幫扶,提升環保產業“四上”企業規模數量,策劃爭取國家和省級EOD項目,加快打造形成魯中地區規模最大、門類最多、技術最先進的環保產業集群。
補短板:加快推進環保督察整改工作
在大力培育和發展綠色經濟的同時,淄博用實實在在的行動,讓廣大市民切實感受到生態環境質量的改變。
自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省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以來,借督察東風,全市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做了一次攻堅克難的“全體檢”。
“部門認識到位了沒有?問題查清了沒有?任務明確了沒有?措施落地了沒有……”全市始終堅持問題導向,以釘釘子精神把好“落實關”,確保每一項環保政策、每一項治理措施都能精準落地、見行見效。
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融為一體。全市堅決抓好黃河重大國家戰略部署推進落實,開展黃河流域“清廢行動”和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大排查大整治專項行動,黃河沿岸非法入河排污口和畜禽養殖場所已全部清零,固危廢歷史遺留問題得到有效化解。
在環保工作的具體實踐中,我市在全省率先建立“全員環保”工作機制,重構生態環保責任落實、治理模式、制度執行三大鏈條,橫向設立工業、自然資源等12個專業委員會,縱向明確從市級領導到社會各界6個層面的職責,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由單一部門向全行業、全鏈條、全領域、全社會共同抓轉變。

精準幫扶,助力企業綠色發展
下決心,出重拳,動真格。在全國率先建立公安、環保聯動執法機制,嚴厲打擊環境領域各類違法犯罪行為,打造“刑責治污”淄博模式。頒布實施全國首部污染源自動監控地方性法規《淄博市污染源自動監控條例》,為提升環境執法監管法治化水平奠定堅實基礎。全力拓寬污染源自動監控覆蓋面,污染源在線監控覆蓋率位居全省前列。整合歸集污染源在線監測、智能用電監控等業務系統數據資源,打造非現場監管核心應用,交辦處理各類環境問題24900余項。
這是一份寫在綠水青山間的答卷,更是一份寫在人民心中的答卷。
生態環境好不好,鳥兒會用翅膀來“投票”。今年6月份,一對瀕危藍翡翠鳥在沂源縣天湖上游河邊嬉戲、覓食,被當地攝影愛好者記錄下難得一見的“藍精靈”倩影。而這背后,離不開淄博持之以恒的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天藍地綠水清的生態環境
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在綠色打底的畫卷上,淄博始終樹牢綠色發展理念,積極發揮生態優勢,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生態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生態文明制度更加健全完善、生態文化品牌更加亮麗響亮,不斷做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篇大文章。
視頻號推薦
原標題:《淄博:執“綠”為筆 勾勒生態好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