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后的陜西省渭南市富平縣,空氣中透著一絲清涼。一早,居民陸續聚到石川河國家濕地公園鍛煉、散步、聊天。
渭河的主要支流石川河過去是一條季節性河流,非澇即旱。2014年,石川河濕地公園被批準建設。如今,這里有山有水、有田有湖,風光秀麗、充滿活力。
陜西省橫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全年降水量分布南多北少,降水季節性特點顯著,主要集中在7-8月,冬季降水較少。
近5年來,陜西以重大水利工程為牽引,統籌做好水災害防治、水資源節約、水生態保護修復、水環境治理,高效配置并合理利用水資源,努力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生態環境保障。
從陜南到關中平原再到陜北,三秦大地在水資源的潤澤中,正呈現出一幅優美的生態畫卷。
系統推進全域治水,建設美麗河湖
安康市地處秦巴腹地、漢水之濱。在該市漢濱區,今年38歲的尤應武和垃圾“對抗”了11年。每次向外地朋友介紹安康,他必會推薦自己引以為傲的瀛湖生態風景區。尤應武從2013年開始就關注瀛湖生態風景區的生態保護,并一直從事水域垃圾打撈工作。
安康瀛湖生態旅游區黨工委書記張峰介紹,瀛湖是我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水源地,是20世紀90年代由安康水電站大壩攔蓄長江的主要支流之一的漢江水形成的,水域面積77.8平方公里、有9條支流匯入,是陜西最大的河道型湖泊,入水量占丹江口水庫總入水量的60%以上。
尤應武2014年參與組建瀛湖生態旅游區漂浮物打撈隊,并擔任隊長,10年來動員了100多名周邊群眾加入。
為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使漢江出陜斷面水質保持國家地表水Ⅱ類標準,尤應武的打撈隊晚上攔、白天撈,每日不間斷巡邏。每逢汛期,瀛湖上游的水庫會泄洪,隨之就有枯枝樹葉和少量生活垃圾漂到瀛湖生態風景區,打撈隊一天能打撈近800立方米漂浮物,年均打撈3萬-5萬多立方米漂浮物。
“我覺得打撈工作很有意義。相比11年前,瀛湖現在的水質、兩岸的環境好多了,朱鹮、白鷺、鴛鴦等鳥類也多了起來。”尤應武說。
為了確保水質達標,安康市南水北調環境應急處置中心打造安康“水利環保110”,接入了420個視頻監控點位和128個在線監測點位,安排專人全天候值守,用視頻和數據實時監控漢江水質和重點排污企業。一旦發現排污數據異常,應急指揮平臺系統就會自動發出紅色報警,及時發現問題、受理投訴、轉辦督辦。
黃河流經的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區,同樣是陜西省重要的生態屏障。記者了解到,2019年10月以來,陜西省有序實施渭河、涇河等重要支流防洪治理,管好流域“水袋子”,加快建設重大調蓄防洪工程。2023年,引漢濟渭工程實現先期通水,堅決守護黃河安瀾。
數據顯示,2023年,陜西黃河流域65個國控斷面中優良水體比例達95.4%,連續兩年總體水質達優,優于全國黃河流域平均水平4.4個百分點,黃河干流(陜西段)連續兩年全線達到Ⅱ類、在黃河流域中下游5省中位列第一。
“目前,陜西水環境質量大幅改善,但污水管網建設不到位、汛期面源污染較為突出、環境安全存在風險隱患的問題尚未根本解決。”陜西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郝彥偉表示,陜西生態環境部門將持續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著力提升環境執法、環境監測、環保督察監管效能,提升城鎮生活污水治理能力,推動工業企業達標排放,推進城鄉面源污染防治,提升河湖監管和風險防范能力,保障河湖生態用水,全面加強水生態保護修復,鞏固改善河湖水環境質量,建設“有河有水、有魚有草、人水和諧”的美麗河湖。
為農田“解渴”、為農戶增收
位于陜西省北部的延安市,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是黃河上中游地區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區域。延安市安塞區南溝村駐村干部劉玉介紹,這里曾經干旱少雨、水土流失問題嚴重,生態環境脆弱、生產條件差、群眾生活困難。當地果農種蘋果,要到機井里挑水澆地。
村民張忠2004年結婚時,當地就業機會少、經濟發展落后,就連打電話也得爬到半山腰才有信號,于是婚后他便外出務工了。2017年,他和家人返鄉時看到“通村的路上開始堵車”“村里好多果園都掙錢了”,曾經讓他煩心的旱地種樹缺水難題,因村里升級淤地壩而得到解決。張忠決定返鄉重操舊業種植蘋果。
位于南溝村的“南溝2#淤地壩”修建于20世紀80年代,主要用于攔泥蓄水,后來政府陸續給淤地壩安裝了多個運行管理和防汛預警信息化監測智能設備。
延安市安塞區水土保持工作隊副隊長劉濤介紹,過去,山坡上的田地容易跑土、跑水、跑肥。有了這些設備,工作隊能全天候監測淤地壩的水位升降、防水工程運行狀態和大壩位移情況。現在,大壩的功能擴展到了為山地果園灌溉、為農民提供農業生產用水等方面。
在南溝村駐村工作的張光紅告訴記者,村里依托節水灌溉技術,下雨時,將流經的雨水通過排水系統收集在水壩,遇到干旱時,用水泵抽水上山、進水塔,進而潤澤山區農田。
受惠于現代化節水技術,目前南溝村的水土保持示范園有1060畝矮化密植蘋果園、100畝黑枸杞園、60畝櫻桃園和20畝草莓園,還種植了葡萄、油桃等10多個水果品種。依托這些果園,張忠和當地許多農民都實現了就業增收。
近5年來,陜西省把發展旱作節水農業作為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綠色方案”,出臺《學習運用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加快建設彰顯三秦風韻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行動方案(2023-2027年)》,根據陜南、關中、陜北不同地域的資源稟賦和農業特點,因地制宜開展淤地壩、坡改梯等綜合治理,實施了8種節水技術模式。
去年,陜西各級水利部門為18處大中型灌區實施現代化節水技術改造,恢復灌溉面積81.38萬畝,保障了陜西省糧食生產“二十連豐”。截至今年6月底,陜西共建成299個農業節水核心示范區,其中,千畝以上的195個,農業節水示范面積達317萬畝。
溝道打壩、梁峁整地、山坡綠化……憑借一系列科學用水、生態用水等綜合治理,陜西昔日光禿禿的荒山正變成綠洲。
生態顏值與文旅潛力雙提升
在安康市漢陰縣漩渦鎮堰坪村,山間常因雨水霧氣形成云海景觀。
28歲的村民任開閑在堰坪村經營著一處民宿。他大學學的是酒店管理專業,畢業后曾在西安等地工作。想到家鄉緊挨鳳堰古梯田,山水之間還有自然美景,近兩年,任開閑便回鄉尋找商機。
“我在這里工作,十幾分鐘就能回家了,每天都能見到父母。”任開閑說,目前,民宿里所有正式員工都是堰坪村本地人,“年底我們還會分紅,直接帶動了村民的收入增長,促進了外出村民的回流”。
為推動生態產品價值轉換、助力鄉村振興,2022年,漢陰縣成立了兩山生態資源資產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拓寬“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雙向轉化通道。該公司董事長劉翔介紹,目前,漢陰縣的民宿采取“國企帶鎮村”模式運營,由縣屬國有企業和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共同出資成立“民宿項目公司”,并按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推進,收益由各方按比例分成,同時帶動群眾就業增收。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當地民宿業的興起,前提是對文化遺產的重視保護和對水利風景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鳳堰古梯田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目前秦巴山區考古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梯田。該梯田依山就勢,排灌體系完善,充分體現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2024年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單。
“鳳堰古梯田渠系發達、排水流暢、設施完善,是自然之美與人類智慧的結晶。”漢陰縣水利局工程師李權兵介紹,鳳堰梯田主要依靠自流灌溉,因為雨水充足,梯田里種植的玉米、油菜兩種作物,實現了連年穩產高產。梯田的灌溉引用的是河水、泉水和局部小氣候形成的雨水,在建設、改造和利用梯田時,水利部門充分尊重自然規律,為山頂原始森林涵養水源,為塘和窖蓄水沉沙,在田間采用自流的方式調配水資源,這樣有利于鳳堰古梯田的水土保持。
如今,漢陰縣以綠水青山為底色,發展文旅產業,積極創建以鳳堰古梯田為核心的生態旅游集聚區,保護和展示當地農耕文化。該縣打造的“陜西漢陰鳳堰古梯田移民生態博物館”,是一座以移民、農耕、文化為主題的開放式生態博物館,核心面積有11.5平方公里,由鳳江梯田、東河梯田、堰坪梯田3片區梯田組成,還有古梯田、溝渠堰塘、古建宅院。
近兩年,這片在秦人灌溉智慧中建成的古梯田,已為漢陰縣吸引了年均60萬人次的游客接待量,旅游綜合年收入達10億元。(記者 焦敏龍 王鐘的 宋莉 見習記者 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