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一區知名期刊被Web of Science預警,期刊回應稱“從不想要影響因子”|科研圈日報
· 學術期刊
中科院一區知名期刊被 Web of Science 預警,期刊回應稱“從不想要影響因子”
據《科學》新聞(Science News)消息,當地時間 10 月 23 日,中科院一區知名期刊 eLife 被科睿唯安(Clarivate)運營的 Web of Science 平臺預警,標記為“On Hold”。eLife 此次被預警的原因是,該期刊從去年開始采用新型的出版模式,不再拒稿,改為以“評審預印本”(reviewed preprint)的形式發表,這與科睿唯安認同的同行評審驗證脫鉤?祁Nò脖硎,將對 eLife 期刊的論文質量進行審查,審查結果可能導致該期刊不再獲得每年更新的影響因子(IF)。
對于科睿唯安的決定,eLife 于當地時間 10 月 24 日發布了聲明,表示科睿唯安扼殺了人們利用開放科學原則改進出版和同行評審的努力,試圖定義學術出版規則。雖然此前 eLife 的影響因子達到 6.4,但 eLife 表示,他們既不支持影響因子這樣模糊的期刊評價指標,也從不想要影響因子。據悉,發表在 eLife 上的預印本將繼續被谷歌學術索引,作品的最終版本也能被 PubMed、開放存取期刊目錄、OpenAlex 和許多其他數據庫索引。
此外,據撤稿觀察(Retraction Watch)消息,另一本環境領域的中科院一區期刊《總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近期也被 Web of Science 標記為了“On hold”。今年 9 月,Web of Science 還將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旗下期刊 Cureus 和細胞出版社(Cell Press)旗下期刊 Heliyon 標記為了“On hold”。(《科學》新聞,eLife,撤稿觀察)
相關閱讀:
· 這本 1 區期刊宣布明年不再拒稿:顛覆學術出版,審稿人差評也能發表
· eLife “不拒稿”改革后發表周期縮短至 79 天,投稿量下降 1/4
· 學歷造假
大陸學生首次因學歷造假在香港被判刑
據香港《文匯報》報道,10 月 17 日,一名 24 歲的內地女性因使用虛假學歷申請香港大學金融碩士課程,被香港東區裁判法院判定為“為取得入境證而安排作出虛假陳述罪”,并被判處 17 周監禁。據悉,該女性此前向香港大學謊稱,自己在 2016 年 9 月至 2020 年 6 月期間就讀于美國康奈爾大學數學系,而實際上她畢業于上海杉達學院。由于該女性已于 6 月 22 日開始拘留候審,因此在判決后會被立刻釋放并遣返內地。據《聯合早報》消息,這也是首起大陸學生因假學歷在香港被判刑的個案。
由于近期香港多所高校發生假學歷入學事件,10 月 22 日,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回應了假學歷入學問題。他表示,任何提供假學歷的行為均違反香港法律,執法部門將與內地單位共同嚴厲打擊此類違法行為。(《文匯報》《聯合早報》)
相關閱讀:
· 航空航天
深藍航天直播間預售單價 150 萬太空旅行飛船票
據《中國科學報》消息,10 月 24 日 18 時,深藍航天董事長霍亮在交個朋友淘寶直播間介紹公司商業飛船載人工作的進展和計劃,并推出了 2027 年載人飛船首次亞軌道載人旅行飛船船票的預售活動。據《科創板日報》消息,此次預售的飛船船票共計兩張,每張訂金 5 萬元,全款定價 150 萬元,直播間到手價 100 萬元,且深藍航天計劃在下個月發售更多太空旅行飛船票。當天 18 點 20 分,上述產品上架后不久即售罄,隨后商品下架,商品頁顯示“無貨”。
據悉,該旅程預計將于 2027 年開啟,由星云-1 火箭承運。整個旅程約 12 分鐘,乘客將乘坐一個高約 4 米、直徑 3.5 米的載人艙,艙內配置 6 扇全景舷窗,每次可搭載 6 名乘客。飛船將穿越 100 千米高的卡門線(地球大氣層與外太空的分界線),乘客將在至少 5 分鐘內體驗失重狀態,看到地球的壯麗曲線,隨后飛船通過傘降方式返回地球。此外,該次商業太空旅行對于乘客也有一定要求,除年齡建議于 18~60 歲,還必須在飛行前 1 個月參加安全培訓,個人攜帶物品也將受到限制,并被要求將飛行過程中產生的所有垃圾帶回地球處理,以尊重太空環境。在直播間購買太空旅行飛船票的用戶,在淘寶交付訂金(5 萬元,這筆預付款將被計入總價)后,還需在線下與深藍航天簽署合同才能正式生效。合同生效后,旅客因個人原因,可以提前半年免費改簽一次。(《中國科學報》《科創板日報》)
· 人事任免
王貽芳卸任中科院高能所所長,曹俊繼任
10 月 21 日,中國科學院人事局官網發布《中共中國科學院黨組關于曹俊、王貽芳同志職務任免的通知》稱,經中共中國科學院黨組研究,決定:曹俊同志任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試用期一年);免去王貽芳同志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職務,保留正局級。此外,中國科學院人事局官網 10 月 23 日發布《中共中國科學院黨組關于轉發常進同志免職的通知》稱,根據國務院、中共中央組織部有關通知,免去常進同志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職務。(中國科學院人事局)
· 人工智能
西湖大學發布“AI 科學家” Nova,創新能力較現有模型提升 2.5 倍
據“ScienceAI”微信公眾號消息,在一篇近日發布于預印本網站 arXiv 的論文(未經同行評審)中,西湖大學聯合多所高校研發了一款“AI 科學家”大模型——Nova。該大模型利用大語言模型來生成科學構想:僅需以一篇學術文章作為引子,即可自主生成大量突破性科研創新點。據悉,使用 Nova 生成的高質量創新性想法的數量為全球頂尖機構(如斯坦福、微軟)現有模型的至少 2.5 倍。
團隊以 170 篇大語言模型論文為測試集,引入一種增強的規劃和搜索方法,用于提升大語言模型的能力,幫助模型檢索外部知識,逐步豐富想法,以及提出更加深入廣泛的見解。研究團隊在質量、多樣性、新穎性三個方面比較了 Nova 和另外 3 種基線方法。在質量方面,Nova 產生的想法大大超越了其他方法;在多樣性方面,Nova 的非重復百分比表現明顯優于其他模型,超過 80% 的想法都是獨一無二的;在新穎性方面 Nova 也獲得了最高分。研究人員表示,在傳統科研模式下,科研人員的創新能力和速度受限于科學家的背景和過往經驗等,而 Nova 可以迅速閱讀最新的論文,幫助科研工作者提取其中的關鍵信息并生成多個高質量的創新點,大大提升了科研的效率。不僅如此,大模型也非常適合跨學科領域。(“ScienceAI”微信公眾號)
· 納米技術
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新型 DNA 數據存儲技術,有望實現每天 2TB 寫入速度
DNA 作為存儲介質,在存儲密度、壽命和能耗方面顯示出超越當前硅基存儲技術的潛力,但傳統 DNA 存儲方法基于從頭合成的 DNA 序列,這一過程費時、昂貴且易于出錯。據《科學》新聞(Science News)消息,在一篇近日發表于《自然》(Nature)的論文中,北京大學的研究團隊受中國古代活字印刷術啟發,基于 DNA 天然的表觀遺傳修飾能力,提出了一種無需從頭合成 DNA 的新型數據編碼策略,并將其命名為“表觀比特(epi-bits)”。該方法將傳統 DNA 數據存儲系統每個反應約 1 比特的寫入輸出量提升為 350 比特,有望實現每天寫入 2 TB 數據,是現有 DNA 存儲技術寫入速度的 6000 倍。
據《自然》新聞報道,該方法利用 5 個“預制”的通用 DNA 模板,通過 DNA 序列中堿基的選擇性甲基化來編碼數據。類似于傳統的以二進制數值的每位數字來存儲信息的方法,該方法以堿基甲基化與否來表示二進制代碼,實現并行分子數據存儲。該方法在圖像和文本存儲中都顯示出較高的性能。在技術演示中,僅需廉價的商業 DNA 測序設備,研究人員即可成功將一張中國拓片的圖像(16 833 比特)和一張熊貓照片(252 504 比特)存儲進 DNA,檢索讀取和復原的準確度高達 97.47%。此外,為驗證其可用性和簡易性,研究還招募了 60 位沒有專業生物實驗室經驗的志愿者,成功利用“表觀比特法”對文本數據進行了分布式和定制的 DNA 存儲和讀取,表位錯誤率僅為 1.42%,15 篇文本中有 12 篇被成功恢復和安全返回。目前該方法寫入數據的成本約為 0.003 美元/比特(約合人民幣 0.021 元/比特),未來還可在商業化模式中進一步降低成本。(《科學》新聞,《自然》新聞)
編寫:馬鳳娟、武沛雯、王珊、楊夢、黃雨佳
編輯:黃雨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