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之力 碳惠未來
——2024年北京城市副中心林業碳匯發展論壇側記
夏日的北京大運河碧波蕩漾,運河兩岸綠意盎然、游人如織。
6月1日,“新質之力 碳惠未來”2024年北京城市副中心林業碳匯發展論壇在大運河畔舉辦。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共聚一堂,深入研究探討林業碳匯的科學原理和實踐路徑,聚焦新質生產力與林業碳匯創新理念碰撞思想火花,探索更多實踐路徑,推動綠色生態共建進一步深入發展。
綠意通州打造林業碳匯試點
2022年,通州區成為全國首批林業碳匯試點城市,是北京市唯一的入選區。為此,通州區制定了《林業碳匯試點建設三年行動方案》,林業碳匯試點建設工作在機制建立、任務落實、宣傳推廣等方面穩步推進。
“我們的發展愿景是:城市副中心能成為全國保碳增匯的先鋒者、碳匯交易的實踐者、生態補償的完善者、公眾體驗的引領者、高質量發展的示范者,并成功創建碳匯自產自銷的‘通匯贏’發展范式。”通州區園林綠化局局長胡克誠介紹。
預計到2025年,副中心森林覆蓋率將達到34.6%,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5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20平方米,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5%,濕地保有量6224公頃,森林蓄積量達到190萬立方米,森林植被碳儲量達到81.43萬噸、碳儲量年增長率超過3%。
在論壇上,副中心發布了園林綠化應對氣候變化三年行動計劃,將瞄準六大方向、通過16項重點行動、實施52項具體措施,全面推進地區碳增匯和碳減排,為建設林業碳匯試點與國家綠色發展示范區貢獻力量。
備受關注的還有通州區雙碳智服平臺。該平臺構建了區、鄉鎮二級碳匯管理體系,集雙碳地圖、企業管理、數據核驗、碳資源目錄、作戰圖和數據分析六大應用于一體,服務區域內林業碳匯申請、登記、注冊、交易、抵銷等全生命周期管理,打造示范性碳匯+創新化應用模式,實現通州林業碳匯開發基礎能力躍升,促進林業碳匯生態補償機制市場化和長效化發展。
由通州區園林綠化局與國際綠色經濟協會牽頭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生態價值實現智庫研究中心”和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匯贏”產業聯盟也同步啟動,標志著通州區林業碳匯試點建設將集聚智庫平臺和產業平臺,匯聚多方合力,挖掘和拓寬通州區林業碳匯多元化價值實現路徑,共同推進北京城市副中心林業碳匯試點建設。
“綠碳”發展前景廣闊
2020年,中國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正式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著力解決資源環境約束突出問題、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莊嚴承諾。
“為了完成‘碳達峰’‘碳中和’的使命,未來一段時間我國將圍繞脫碳資源、脫碳產業、保碳增匯開展相關工作。如何在生態文明建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礎上,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新的經濟發展模式,還需研究和努力。同時,還要強調如何動員國民自愿參與到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當中,形成一種自組織社會實踐模式,通州區的嘗試具有很大意義。”中國科學院院士于貴瑞在主旨報告《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匯功能及增匯潛力》中提出。
多年來,“三北”工程、天然林資源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等重大生態工程作出了巨大的固碳貢獻。國際糧農組織數據表明,中國土地利用變化導致的碳排放是負值,2019年的吸收量達到6.5億噸二氧化碳,這是被國際認可的生態工程碳匯貢獻。
“中國在實現‘雙碳’目標的過程中,要強調基于自然的生態建設和碳中和方案,基于自然規律、自然條件、自然過程。要實現全域國土空間的生態建設與溫室氣體管理體系,促進脫碳綠色轉型發展,培育新型生態經濟體系筑牢國家生態基礎設施,近自然經營生態資產,最終實現地球生命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和環境治理共同體。”于貴瑞認為。
在“雙碳”目標視域下,降碳與減污是有機融合的整體。在減污降碳協同治理新階段,中國工程院院士侯立安有著自己的思考:“減污與降碳的關系不是簡單相加,而是完全融為一體的。污染物排放與溫室氣體排放是同根同源同過程,治理是同頻同效同路徑,管理是同時同步同目標。”
為更好地實現降碳減污與“雙碳”目標,侯立安認為:“我國應強化科技創新,充分發揮基于林草的擴綠增匯技術、低碳/零碳水處理技術、非常規水資源低碳利用技術、綠色建筑與低碳空氣消殺技術、有機固廢協同處理與資源能源化技術等新技術的作用,從而實現降碳減污與擴綠增長的協同推進。”
碳匯市場蓬勃發展
碳市場是低成本、高效率地促進碳中和的制度工具,具有國際化和市場化兩個特點。自愿碳市場作為國際碳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促進了碳市場的有效性、流動性與穩定性。
北京綠色交易所副董事長梅德文高度關注國際碳市場發展情況。他說:“從發展趨勢看,高質量和統一成為全球自愿碳市場發展的兩大顯著特征,分別對應供給側高質量、高誠信度和需求側高度統一的市場、高透明度、高流動性。”
從中國自愿碳市場的角度出發,他認為,“中國目前是最大的碳信用供給國,未來也可能是最大的需求國,這決定了我們需要順應國際自愿碳市場發展趨勢,借鑒各大交易所經驗,開展多元化、市場化和國際化探索,推動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國際影響力的中國自愿碳市場建設。”
充分利用碳匯和碳市場,是促進地方綠色低碳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
亞洲開發銀行原首席氣象官、原國家氣象中心副主任呂學都認為,可充分利用碳普惠機制,鼓勵激勵公眾參與碳減排。碳普惠機制重點針對個人日常的減碳行為給予激勵,碳市場作為信用市場,要嚴格保證碳普惠的質量。“從實際情況出發,我建議探索通過法規保障碳配額碳信用的資產屬性,建立跨區跨省碳信用交易機制。”
林業碳匯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有效探索。截至2021年底,全球共有26個碳抵消機制,其中覆蓋林業碳匯方向的有19個,占據全球總量的73%,林業碳匯市場已成為碳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多年來持續關注生態系統增匯情況,在四川省啟動了省級森林經營碳匯潛力優先區規劃試點,組織制定了城市生態系統碳清除項目方法學的標準。
“基金會將推動各方合作,募集資金為副中心的生態建設、減碳增匯提供支持,進一步動員社會力量,創新多元的資金機制,服務副中心建設,為通州創建國家林業碳匯試點示范作出應有的貢獻。”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理事長楊超說。
在林業碳匯的發展中,離不開綠色金融的身影。2015年,《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提出要建立綠色金融體系。目前,我國的綠色金融市場已經初具規模,綠色信貸是最重要的綠色金融工具。
“回顧過去,國內首單用于森林碳匯的碳中和債券,是中國農業銀行2021年發布的,債券累計籌到了36億元資金。福建南平順昌縣國有林場積極和興業銀行南平分行開展合作,進行了質押貸款和回購。去年7月,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與某保險企業簽訂《深圳市紅樹林藍色碳匯指數保險捐贈協議》,為保護區的紅樹林碳匯量提供風險保障和防災減損服務。”自然資源保護協會生態保護項目主任華寧介紹。
“推動金融支持林業碳匯,離不開良好的發展環境。從長遠來看,加強激勵和保障機制建設、完善產品創新和金融服務體系、完善和統一林業碳匯的方法學是非常必要的。”華寧認為。(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