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聚焦農村黑臭水體治理 昔日“黑臭水” 蝶變“生態水”
近年來,我市堅持生態優先、治管并重,統籌推進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走出適合農村黑臭水體治理的新模式。今年5月31日至6月1日,全省農村黑臭水體和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現場會在淮召開,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分別作出批示。淮南、商丘等多地市前來學習借鑒。
堅持綜合治理,“以用促治”。針對河流型農村黑臭水體,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態修復,水岸同治、以用促治。如濉溪縣王沖孜村劉樓溝黑臭水體主要成因是農村生活污水。在治理過程中,統籌推進農村廁改與生活污水治理相結合,防止污水進入水體。治理后,村委會委托村民開展養殖經營,投放鰱魚、草魚、鳙魚,實現“以魚養水”。
堅持精準施策,“以管促治”。針對溝渠型農村黑臭水體,控源截污、清淤護坡、長效管護,以管促治、改善水質。如相山區大梁樓村朱蒙溝黑臭水體主要成因是種植業面源污染。在治上,采取“草本+濕生植物”方式修建邊坡緩沖帶,阻隔面源污染進入溝渠。在管上,構建“鎮村河長+網格員”長效管護機制,由村網格員擔任溝、渠等小微水體河長,常態化巡護,保潔水體。
堅持生態治理,“資源化利用”。針對坑塘型農村黑臭水體,科學布局水體連通工程,以“生態法”改造廢棄坑塘,疏通河網“毛細血管”,將臭水溝、黑水塘變成了生態渠、小公園。如相山區張樓行政村程閣村黑臭水體主要成因是農村生活污水和底泥淤積。在治理過程中,引入社會資本,充分發揮第三方公司在專業技術和運營管理等方面優勢,采用三級消解技術將農戶廁所、廚房、洗浴等生活污水資源化,連通溝渠水塘變死水為活水,構建“貝魚草菌藻”立體生態修復系統,打造出一條適合農村黑臭水體治理的“淮北程閣村模式”。
全市上下聚焦農村黑臭水體126條22萬平方米的三年治理任務,示范帶動、加快推進。多渠道籌集資金,濉溪縣、相山區獲批2024年省級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4000萬元資金支持。壓實屬地政府和相關部門監管責任,將治理成效納入污染防治攻堅戰、鄉村振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考核和全市50件民生實事任務,力爭率先在皖北全面消除農村黑臭水體。
記者 俞曉萌 通訊員 趙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