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與青山研究院近兩年以來的調研是吻合的,越來越多的企業發現,傳統模式下積累的問題開始顯現:業務增長乏力,利潤被壓縮,而客戶的復雜需求還在不斷增加。
矛盾正在加劇:政策壓力越來越大,客戶需求卻越來越難以滿足。環保企業究竟該如何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滿足更高層次的客戶需求?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優勢?
這些問題的答案,不再只是某一項技術或某一個項目的成功,而是要重新審視客戶需求的本質,找到與之相匹配的新策略。對于環保企業來說,這不僅是一次“突圍”的挑戰,更是重新定義自身價值的當口。
本文將聚焦“客戶需求”,這個主題與其他熱點話題相比被談論的并不多,但它卻是更為本質和關鍵的問題,值得我們深度思考和系統梳理。
接下來,我們一起跳出舊有的思維框架,從全新的角度來看客戶需求的深刻變化及其背后的深層邏輯。
(注意,本文的側重點在于對新趨勢的剖析,這并不意味著對舊模式的全盤否定,當前行業正處于新舊邏輯更迭的階段,我們依然需要考慮不同業務場景對于需求的特有影響,因此我們應該辯證的來看問題。)
環保角色進化的新邏輯
在環保行業,末端治理曾是企業應對污染問題的主要方式——等污染產生后,再想辦法控制排放達標。然而,這種“事后治理”的模式,隨著政策的升級、成本的壓力和市場的變化,正被更為主動的生產優化取代。
環保技術不再是應急的“救火隊員”,而是成為貫穿生產全流程的“規劃師”,幫助企業從源頭上實現資源循環和效率提升。
這種轉變的背后,政策壓力是最直接的推動力。近年來,針對高污染、高耗能行業的法規愈發嚴格,企業的容錯空間幾乎被壓縮到零。面對這樣的環境,一味等到問題爆發再解決,無異于自斷生路。
更重要的是,優化生產過程,既能降低違規風險,也能減少資源浪費和運行成本。以鋼鐵行業為例,過去企業只關注廢水達標排放,現在則引入先進的回用技術,將廢水處理后重新用于冷卻環節,不僅節約了大量新水成本,還在能耗上取得顯著優化。這種雙贏的邏輯,讓更多企業開始將環保視為一種戰略投資,而非單純的合規手段。
環保角色的變化,也讓企業對其價值有了新的認識。從前,環保是生產鏈條的“最后一環”,處理廢水、廢氣、廢渣,只要不超標就行。而現在,它逐漸成為企業規劃的起點。
以青山研究院調研的紡織行業為例,一些企業在生產初期便融入了零液體排放的設計,讓廢水循環利用貫穿整個染色工藝。這種“前置化”的環保模式,不僅減少了排放,還讓環保與生產深度融合,成為提升效能的關鍵工具。
更有意思的是,這種趨勢正在重新定義市場競爭規則。在過去,客戶選擇供應商的核心標準可能是價格,但現在,環保能力逐漸成為一張硬通貨。尤其是面對國際市場,大客戶越來越傾向選擇有綠色供應鏈能力的企業。
這種需求倒逼企業進一步加大環保投入,將其從成本中心變成競爭力的象征。這不僅僅是一次技術革新,更是一場經營理念的轉變。
從末端治理到生產優化,環保行業的轉型并不只是一次技術上的躍遷,更是一次思維的升級。那些愿意主動擁抱變化的企業,正在用實踐證明環保并非負擔,而是一種更可持續的增長方式。
從單一設備采購到模塊化、集成化方案
環保行業的客戶需求正從“買一個設備,解決一個問題”向“要一個方案,解決一攬子問題”轉變。尤其是工業客戶,不再滿足于單一設備的采購,而是傾向于模塊化、集成化的整體解決方案。
用一句話總結,這種轉型就像買家具不再選單件,而是需要整體設計、安裝和長期維護“一條龍服務”。
這種變化背后,客戶的訴求變得更為復雜和精細。過去,環保被視為企業運營中的一個補充環節,哪里出問題了,就單獨買個設備補上。然而,隨著生產線復雜度的提升,以及環保要求的日益嚴格,企業發現“頭痛醫頭”的方式不僅低效,還容易埋下隱患。
如今,他們更傾向于找到一個能覆蓋設計、建設和運營的綜合服務商,讓環保解決方案像拼圖一樣,每塊都能無縫契合,最終搭建成一整套高效運行的系統。
這種需求升級最直觀的好處就是省事省心。以青山研究院調研的山西某制藥企業為例,他們過去需要分別從不同供應商采購廢水處理設備、安裝服務以及后續的維護支持,這不僅增加了協調成本,還容易出現責任不清的問題。
如今,這家企業轉向一家提供模塊化解決方案的服務商,不僅完成了廢水處理系統的搭建,還將后續的運營和優化全部外包。結果,運行效率大幅提升,內部管理也變得更加簡單。
模塊化、集成化方案的優勢還不止于此。在面對復雜的環保需求時,這種方式還能提供更高的靈活性。例如,一些企業需要快速擴產,卻擔心環保設施無法同步跟上。通過模塊化設計,企業可以像搭積木一樣,隨時擴展或調整設施規模,而不需要推倒重來。這種“即插即用”的靈活性,成為工業客戶應對快速變化市場的重要武器。
更深層次看,這一趨勢不僅是客戶需求的升級,也是環保服務模式的進化。集成化方案不只是賣設備,而是賣專業、賣服務。
對客戶而言,選擇這樣的模式意味著可以將更多精力放在核心業務上,而不是被繁雜的環保事務拖累。對服務商來說,這也提供了更多價值創造的空間,因為他們不僅是設備供應商,更成為了客戶的長期合作伙伴。
從單一設備到集成化方案,工業客戶的這一需求轉變并不只是流程的簡化,而是對環保服務價值的重新定義。
未來,那些能提供基于核心工藝包乃至“全鏈條”服務的環保企業,無疑將在市場中占據更大的主動權。而那些依然固守傳統模式的供應商,可能只能面對被邊緣化的風險。環保行業的這場“服務升級”,正悄然改變游戲規則。
長期效益的“投資型方案”
曾經,價格是環保客戶選擇供應商時最優先考慮的因素。便宜的設備、低廉的服務成本似乎意味著更高的性價比。
但如今,這種“低價優先”的邏輯正被逐步顛覆,尤其是在高端客戶群體中,由于自身良好的發展基礎和預期,支撐他們可以把戰略建立在更長的時間維度,客戶的目光已經從短期成本轉向了全生命周期的價值。
他們不僅關注設備的初始價格,更關注其在整個使用周期中的性能、效率和附加收益。這場轉變,不只是預算表上的數字變化,更是對環保價值認知的升級。
在以往的采購過程中,低價幾乎是客戶的“唯一標準”。一臺設備能不能達標、初始投入低不低,成了成交的關鍵。
然而,這種短視的選擇往往帶來了隱患:設備穩定性差、運行成本高、后期維護頻繁,最終可能導致總成本遠超預期。尤其在環保標準不斷提升的背景下,“便宜貨”往往難以應對復雜的運行需求,成為企業頭疼的“燙手山芋”。
今天,客戶的關注點正在轉向“全生命周期價值”。他們更看重設備和服務在整個使用周期內的綜合表現,包括能源消耗、維護成本、升級潛力以及長期環保效益。
以青山研究院調研的江蘇一家化工企業為例,他們在選購廢氣處理設備時,不再單純追求最低的采購價格,而是選擇了一套能在運行階段顯著節能的高效設備。雖然初期投入較高,但長期運行節省的電費和維護成本,早已彌補了差價。這種對長期效益的關注,讓“高性價比”從價格數字延展到了整個使用周期。
驅動這一轉變的不僅僅是客戶自身的需求,還有外部環境的推動。
首先,隨著政策對環保要求的不斷提高,那些只追求低價的“應付型”方案,難以滿足越來越嚴苛的合規要求。
其次,綠色金融的興起也在推動企業重新審視環保投資的邏輯。一些企業發現,高質量環保設備不僅能降低長期成本,還能提升在資本市場上的形象和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客戶自身經營環境的變化,也讓他們意識到環保不只是一個合規問題,而是可以為企業帶來實際價值的戰略投資。
從供應商的角度看,這種需求的轉變帶來了新的挑戰,也創造了新的機會。客戶不再僅僅關注“最低報價”,而是期待供應商能提供清晰的全生命周期價值分析。這要求環保企業從“賣產品”升級到“賣方案”,不僅要有卓越的技術實力,還要具備對客戶長期需求的深刻理解。
從低價優先到全生命周期價值導向,這種趨勢不僅反映了客戶選擇邏輯的進化,也預示著環保行業服務模式的升級。
未來,能夠提供長期價值、幫助客戶實現可持續效益的環保企業,將在競爭中脫穎而出。而那些仍然沉迷于價格戰的供應商,則可能逐漸被市場邊緣化。
環保行業的新賽道,正在拉開帷幕。
邁向可持續型解決方案
環保行業的客戶需求正從“治標”向“治本”轉變。過去,客戶更傾向于通過短期、快速見效的工程來解決迫在眉睫的環保問題,例如應急性處理方案或者單一治理項目。但隨著環境治理的復雜化和政策的升級,這種方式逐漸顯現出局限性。
如今,無論是政府客戶還是工業客戶,他們的需求正向著系統化、可持續的“治本”解決方案邁進。
這種轉變的背后,核心邏輯是環保需求的深度變化。以政府客戶為例,過去,地方政府常常依賴應急性項目來應對上級檢查或者突發的環境事件,比如黑臭水體的應急治理。這種模式在短期內可以見效,但治標不治本的問題卻十分突出——一旦項目結束,污染很可能會卷土重來。
面對這種困境,政府客戶開始意識到,要實現長期的環境質量改善,必須從系統治理的角度出發,建立更完善的環保體系。
長期治本的典型特征,是以生態修復和系統優化為核心,而非單純解決局部問題。
例如,在黑臭水體治理領域,一些地方政府已經不再局限于簡單的污水截流和短期化學處理,而是選擇綜合方案——既包含污水收集和處理設施的建設,又包括水體生態系統的修復和長效管理機制的搭建。這種系統化治理方式不僅能解決眼前問題,還能建立起長期可持續的生態平衡。
工業客戶的需求轉變同樣顯著。過去,企業往往希望通過“最低投入”快速實現達標排放,但這種策略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一些高耗能企業在面對復雜的污染治理需求時發現,單一措施不僅難以奏效,還可能因設備更新或政策調整而頻繁追加成本。
相比之下,越來越多的工業客戶開始傾向于選擇長期治理方案,例如在生產環節中預置環保優化設計,減少污染源頭的產生。這種思維的變化,正在推動企業環保需求從單點技術轉向系統工程,從被動合規轉向主動優化。
驅動這一趨勢的力量,主要來自三個方面:
首先,政策壓力越來越系統化。比如“雙碳目標”的落地,要求企業和政府客戶不僅要控制排放,更要制定全面的治理規劃和實現路徑。
其次,環境問題本身的復雜性也在提升,客戶意識到單一項目無法解決長期挑戰。最后,技術的進步提供了實現“治本”需求的可能性,尤其是智慧環保技術的應用,讓系統治理變得更加可行和高效。
對于服務商而言,這一趨勢既是機會也是挑戰。客戶需求從“應急型”轉向“規劃型”,意味著服務商必須具備系統化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還要提供長期的技術支持和運維服務。
這不僅要求企業在技術上有足夠的積累,還需要能夠協同多領域資源,為客戶提供覆蓋全生命周期的解決方案。
從短期治標到長期治本的轉變,是環保行業進入成熟階段的標志。這不僅僅是客戶需求的升級,更是行業對可持續發展的深度認知。
那些能提供系統性解決方案、幫助客戶構建長效治理體系的環保企業,將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占據領先地位。
治本,才是環保的真正價值所在。
智慧治理的崛起
環保行業的監管方式正從傳統的人工巡查、數據填報,向實時、精準、智能的數字化監測全面轉型。
對于政府客戶來說,這種變化不僅提高了監管效率,更重塑了環境治理的模式。從“事后處理”到“實時響應”,數字化技術正在讓環境監管變得更主動、更高效、更具前瞻性。
在傳統模式下,環保監管通常依賴人工巡查和紙質數據報送。雖然這套方法在過去勉強維持運轉,但隨著環保要求的精細化和治理對象的復雜化,這種模式已經明顯跟不上時代的需求。
人工巡查效率低、數據更新慢,往往導致問題發現滯后,甚至錯過最佳處理時機。更重要的是,這種方式缺乏透明度和可追溯性,容易讓排放超標的行為逃脫監管。
數字化監測的興起,為這一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通過在線監測設備和物聯網技術,政府可以實現對工業企業排放行為的實時跟蹤。
比如,一些地方環保局已經在工業園區全面部署了在線監測系統,對廢氣、廢水、固廢等多種污染源進行24小時不間斷的動態監測。一旦某項數據超標,系統會立即發出預警,監管部門可以迅速介入處理。這種模式不僅提高了監管的及時性,還通過數據的全程記錄,為后續的分析和追責提供了堅實依據。
數字化監測的優勢還在于其覆蓋范圍的廣泛性和精細化程度。傳統的監管往往局限于重點區域或關鍵點位,而數字化技術可以將監測網絡延展到更多細分領域。
例如,在水污染防治中,數字化平臺可以對河流、湖泊、污水處理廠等多環節進行全鏈條監控,甚至還能結合氣象和水文數據,預測潛在的污染風險。這種“全域感知”的能力,為環境治理提供了更高的安全保障。
對客戶來說,數字化監測不僅是監管手段的升級,更是一種治理模式的變革。通過數據的實時傳遞和智能分析,監管部門可以從“事后應急”轉向“事前預防”。
比如,某城市在實施大氣污染治理時,通過數字化監測平臺實時追蹤污染源,并結合AI技術預測空氣質量變化趨勢,提前調整治理策略。這種主動性,大大提升了環境治理的效率和效果。
然而,數字化監測的普及也對環保服務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戶不僅希望供應商能夠提供硬件設備,更需要其具備軟件開發、數據分析和系統集成的能力。
換句話說,單純賣設備的時代已經過去,能夠提供全面解決方案、幫助客戶實現智能化管理的企業,才能在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從傳統監管到數字化監測,這不僅僅是一場技術升級,更是一種治理思維的轉變。
未來,那些掌握數字化核心技術、能夠提供全鏈條智能解決方案的服務商,將成為環保行業的關鍵玩家。而對行業整體來說,數字化監測的全面推廣,不僅提升了監管效率,也為構建更透明、更高效、更可持續的環保體系奠定了堅實基礎。
性價比與性能透明化塑造新市場規則
環保行業的 To G(政府客戶)市場,曾經是一個“關系”主導的領域。過去,產品性能高低對采購決策的影響并不顯著,關鍵往往在于商務關系的深淺。即便設備表現不佳,只要“關系到位”,依然能占據市場。
而且,業主單位普遍對設備問題采取“捂著”的態度,家丑不可外揚,形成了一個封閉的市場生態。然而,隨著政府財政壓力的增大,這種邏輯正在被逐漸打破,性價比成為新的衡量標準。
地方政府的財政狀況收緊是這一轉變的主要推動力。錢少了,采購的每一分錢都變得至關重要。以往那種花大價錢買低性能設備的模式顯然難以為繼,政府客戶不得不開始精打細算。
然而,轉變的過程并不順暢,信息不對稱依然是阻礙性價比提升的核心問題。用戶對設備真實性能的了解十分有限,一些廠商甚至會利用這一盲區用營銷話術包裝產品,而不是專注于提升質量。
為了打破這種僵局,一些水務公司開始采用“打擂臺”式的采購模式。以某水務公司的MBR膜更換項目為例,他們通過招標篩選出三家供應商,每家負責一條膜池廊道的膜,運行一年后進行性能評估,再根據實際效果決定后續采購。
這種模式直接把設備的優劣置于透明的競爭環境中,無需依賴主觀判斷,結果一目了然。真正性能優異的產品得以勝出,而那些靠關系的低質設備無處遁形。這不僅幫助業主單位用更合理的價格獲得高性能設備,還推動了行業競爭向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
更重要的是,這種轉變正在深刻影響環保裝備行業的生態格局。過去,行業內的小亂差企業依靠低價和關系存活,但在性價比為王的采購邏輯下,它們逐漸失去競爭力。
而頭部企業則借助高質量產品和規模效應,進一步擴大市場占有率,形成良性循環。這種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不僅讓用戶獲得更好的服務,也讓行業整體向高質量發展邁進。
從純商務導向到逐漸追求性價比的轉變,是環保行業市場化成熟的標志之一。這一趨勢將迫使更多企業重新思考產品和服務的核心價值,逐步摒棄對關系的依賴,轉而專注于提升產品性能和運營效率。
未來,那些能在公開透明的競爭中勝出的企業,才會成為行業的主力軍。而這一趨勢,也有望推動中國環保行業邁向集中度更高、企業更強大的健康生態。
價值共創與深度融入客戶生態
在青山研究院近年來的調研中,我們看到,環保行業的客戶需求正在發生一場微妙卻深刻的變化:從一次性、交易型的短期合作,逐步向深度協作、價值共創的長期合作伙伴關系轉型。這不僅僅是采購模式的改變,更是客戶在面對復雜環保需求時,尋求更穩定、可靠支持的一種戰略選擇。
在過去,客戶與環保服務商的關系更多是“單次交易”性質——買一套設備,或者簽一個短期合同,問題解決即可。但這種模式存在明顯的局限性:
供應商缺乏對客戶深層需求的理解,而客戶也很難從短期的合作中獲得定制化的、持續優化的服務。尤其是當環保需求日益復雜、監管壓力不斷升級時,短期合作往往顯得力不從心。
如今,客戶更傾向于建立長期的合作伙伴關系,而不是簡單的買賣關系。這種轉變背后,是對復雜問題系統化解決的需求。
一些工業客戶發現,與一家了解其生產流程、深度參與運營優化的服務商合作,不僅能解決眼前的環保問題,更能為未來可能出現的挑戰預留應對空間。
例如,上海一家化工企業與環保服務商簽訂了一份為期十年的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共同開發新型技術,以適應政策變化和市場需求。這種長期協作不僅減少了客戶頻繁切換供應商的管理成本,也讓服務商更愿意投入資源進行技術創新和服務優化。
驅動這一轉變的因素,既有外部環境的推動,也有客戶內部需求的升級。一方面,環保問題越來越復雜,僅靠單一設備或短期措施無法徹底解決。客戶需要供應商提供系統化、前瞻性的解決方案,幫助其在政策和市場環境的快速變化中占據主動。
另一方面,客戶的經營風險也在增加,與可靠的長期合作伙伴建立深度關系,可以顯著降低這些風險。例如,環保服務商通過長期合作積累的數據和經驗,不僅可以幫助客戶實時優化運營,還能為其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應急預案。
長期合作意味著更高的客戶黏性和更穩定的收入來源,但同時也要求服務商具備更強的綜合能力。簡單的設備銷售和單次服務顯然無法滿足客戶需求,供應商需要能夠提供跨領域、全生命周期的解決方案,并能根據客戶需求變化持續優化服務。
從短期合作到長期伙伴關系的轉型,是環保行業客戶需求進化的一個縮影。這種模式的核心,是雙方共同創造價值,而不僅僅是完成一次交易。
未來,那些能與客戶建立深度連接、共同面對挑戰的環保企業,將在競爭中占據更大的優勢。
而那些仍停留在傳統“交易型思維”的企業,則可能逐漸被淘汰。
環保行業正在經歷一場從“迎合需求”到“創造價值”的轉型,這是一條既充滿挑戰又孕育希望的道路。
過去,我們習慣于以政策驅動和短期利益為導向,卻忽視了商業本質的核心:為客戶創造真實的長期價值。當行業進入存量競爭時代,單純的擴張已無法維系,企業必須深刻反思自身與客戶的關系,找到更高效、更有意義的合作方式。
正如《道德經》中所言:“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企業經營的“道”,在于回歸客戶需求的本質,用智慧和實力解決客戶的問題,而非依賴外部環境的驅動。順勢而為者能長存,逆勢而行者必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