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四年被省里評為污染防治攻堅“優秀”地市,汕頭以生態之美厚積發展之勢
時間:2024-12-11 18:30:36 來源:中國環境APP 作者:中環報記者鄭秀亮
自2020年起,廣東省汕頭市連續四年被省評為污染防治攻堅“優秀”地市,2023年5月因在生態環境領域真抓實干成效顯著獲國務院督查激勵(全省1個,全國9個)。練江從“污染典型”蝶變成“治污典范”,獲評廣東省“十大美麗河湖”“十佳污染防治攻堅戰典型案例”;韓江東溪蓮陽河獲評全國“幸福河湖”,入選全省“美麗河湖”優秀案例;澄海區榮獲第七批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稱號;南澳縣獲評全國“和美海島”,青澳灣入選全國首批4個美麗海灣優秀案例。
近年來,汕頭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準確把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內涵,緊緊圍繞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工作主線,全力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協同共進,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的動力更足,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后勁更大。
統一思想,正確認識高水平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關系
冬日暖陽里,練江汕頭段一級支流峽山大溪寬闊的江面波光粼粼,魚兒不時躍出水面蕩起一圈圈漣漪,岸邊的樹叢中白鷺翔集,“萬里碧道”上市民悠閑地散著步,一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畫風。練江蝶變,是汕頭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
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紡織印染等經濟粗放發展和流域人口快速增長,練江水質惡化黑臭,成為廣東省污染最嚴重的河流之一。
“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的路子行不通、也走不遠,高品質生態環境與高質量發展必須和諧統一、相得益彰。”汕頭市生態環境局局長劉燕飛告訴記者,汕頭上下逐步形成共識,市委、市政府樹牢綠色發展政績觀,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堅決摒棄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
在練江整治過程中,汕頭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堅決“關、停、并、轉”高耗能、高污染企業,把推動集中入園、集中生產、集中治污作為治理污染的根本之策,建設紡織印染環保綜合處理中心,推動流域內183家印染企業全部入園集中生產、治污。同時,通過技術改造、智慧管控等措施,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實現減污降碳和節約成本共贏;充分發揮園區“支點”優勢,打造集生產制造、技術研發、產品展銷、物流貨運為一體的現代化國際紡織城,助力紡織行業做大做強。
在招商引資中,汕頭積極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出臺“三新兩特一大”產業和特色產業園區生態環境準入與綠色發展工作指引,從源頭上把好環保準入關,夯實綠色發展動能。
高位推動,全面形成全市生態文明建設“一盤棋”的局面
汕頭市黨政主要負責同志掛帥市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帶頭包干練江流域內污染最嚴重的支流,帶頭駐點辦公、巡河調研,深入治污一線督導工作。
建立人大代表及政協委員巡查調研制度,四級人大代表和三級政協委員聯動監督,深入一線走訪群眾、視察調研,積極建言獻策,為治污發力。制定《汕頭市市級有關部門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全面規范固化、逐條明確市級48個相關部門(單位)的生態環境保護責任。
率先在全國范圍內發布地方噪聲污染防治條例等多部地方性法規,將《汕頭市練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條例》納入全市重點立法項目,落實生態環境質量狀況“一月一通報”“一季度一會商”,推動各項工作不斷取得新成效。
近年來,汕頭市委、市政府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來抓,系統謀劃,高位推進,著力構建制度化、常態化、長效化工作局面。
同時,建立媒體曝光、輿情監督和“隨手拍”有獎舉報等機制,暢通監督渠道;建立環保公益捐贈機制,引導村居建立鄉規民約,探索以工代賑、志愿服務、產業反哺等方式鼓勵群眾參與生態共建;打造生態文明展示館,依托環保設施場所、《一樹梅花香》潮劇文藝作品等載體宣傳生態文明理念,推進生態文明教育和綠色低碳理念進學校、進家庭、進社區、進工廠、進機關,全面形成全社會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鍥而不舍,堅決守好生態環境質量只能變好不能變壞的底線
在練江流域,2021年以來,汕頭累計投入超過390億元,以超常規力度建設環保基礎設施和推進污染治理。全市先后建設總處理能力190萬噸/日的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管網2.3萬公里、水源涵養林超83萬畝,垃圾焚燒發電、危廢處置、污泥處置等設施全面擴容提質,為全面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奠定了更實的基礎。
汕頭深知,生態環境保護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因此,必須咬定青山不放松,以釘釘子的精神,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環境治理,汕頭不僅有硬措施,也有“軟實力”。精準治氣,汕頭建成投用粵東區域空氣質量聯網及預報預警等平臺,實時提供數據預警,成立專業執法隊、藍天診療隊、交叉執法隊等三支隊伍,實現“云端查”和“現場看”有機結合精準應對;在水環境治理方面,建從山頂到海洋、從源頭、過程到末端環境治理大格局,緊盯入河入海排污口整治,緊盯初雨污染防控,緊盯海洋垃圾清理,確保各項污染防控措施及時、科學、精準。
聚焦工業源,汕頭推動紡織印染等行業企業入園集中生產、統一供氣、集中治污;“一企一檔”規范園區內外企業管理,“一月一專項”嚴厲打擊各種“散亂污”,推進源頭減量。因地制宜推進雨污分流改造,實現城鎮生活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加大餐飲污染巡查,持續推進餐飲污水三級隔油處理、油煙凈化引高排放,凈化城市“煙火氣”,守護好宜居宜業僑鄉家園。
作為全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4個試點城市之一,汕頭率先實現全市1157個自然村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蓋,使農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收集處理。全面開展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扎實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等,推動農村面貌得到有效的改善,村內聞不到臭味、看不到污水橫流、聽不到村民怨言,環境整潔優美,實現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相融共生。
點“綠”成“金”,積極探索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路徑
近期,汕頭市首個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通過碳排放交易平臺成功完成二氧化碳減排量交易。這是汕頭推進實施碳排放權交易制度,實現政府、企業、市場多方參與、共同推動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的成功案例。
一直以來,汕頭積極探索減污降碳新路徑和“兩山”轉化新通道,大力推動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提升發展的“含金量”。
探索碳匯項目融合發展路徑,汕頭推動高新區探索構建數智雙碳管理平臺,實現區域內企業碳排放的全鏈條管理;鼓勵指導潮陽區、澄海區、南澳縣結合各自實際開展區域碳匯評估,摸清碳匯家底,開展藻類、畜禽養殖等特色產業碳普惠方法學研究,探索實現碳匯資源的資產化、產品化和市場化。
以汕頭市低碳學校試點項目為載體,通過碳普惠運算展示平臺,建立德育評分與低碳行為評分相結合的機制,帶動師生樹立綠色低碳意識。在龍湖、澄海、南澳選取試點景區開發碳普惠小程序,建立個人碳賬戶和碳普惠低碳商戶聯盟,將減污降碳科普、旅游、休閑、消費等低碳活動融合貫通,讓低碳生活理念持續深入人心。
組織汕頭兩家工業企業申報并成功通過評選列入《2023年廣東省降碳減污特色案例》,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九次締約方大會廣東邊會上現場發布,在提升品牌的競爭力、影響力的同時,為企業業務拓展、融資增產提供實實在在的綠色便利。持續推進“廣東碳標簽”工作,選取新能源、食品制造、紡織服裝、電氣工程等行業企業代表性產品,開展產品碳足跡評價與碳標簽標識,提高企業對碳排放的管理能力和產品的競爭力,積極應對國際貿易“碳壁壘”。
劉燕飛表示,汕頭將持續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全面推進美麗汕頭建設為統領,向改革要動力、向創新要活力,進一步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不斷推動生態優勢不斷轉化為發展優勢,為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貢獻汕頭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