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潤城!樂陵推進城鄉生態水系綜合治理
時間:2024-12-11 14:00:00 來源:大眾日報 作者:賈鵬 馬鵬飛
湖似明鏡,河如玉帶。春歸的馬頰河畔,一片片的薰衣草、鳶尾草、虞美人花開正艷,清澈的河水緩緩流淌,訴說著樂陵與水的故事。
近年來,山東德州樂陵市做足“水文章”,以水為魂、以綠為根、以人之本,通過推進城鄉生態水系綜合治理,實現清水潤城,打造出了一幅“江河連通、綠水繞城、城水相依、宜居宜業”的生態樂陵新畫卷。
“綠是樂陵的根,水是樂陵的魂,生態是樂陵最寶貴的財富。”樂陵市委書記王曉勇說:“做足水文章,正是助力生態樂陵建設的點睛之筆。”
水為魂,“母親河”蝶變新景觀
家住馬頰河北岸的大橋村村民李忠才,目睹了馬頰河周邊的變化,感觸頗深。
“真沒想到,一年時間,原來河堤道路坑洼不平、河灘林地雜亂無章的馬頰河畔變成了濕地公園,堤頂道路變寬了,灘地平整了,河水也清澈了,還修了專門的塑膠步行道,沿岸村民們都愛來這遛彎兒。”李吉民說。
馬頰河,是樂陵的“母親河”,也是樂陵水網的中樞,甘甜的河水滋養了一代又一代樂陵人。近年來,樂陵市持續推進馬頰河生態保護和提升改造水利建設重點工程,總投資3億元,共鋪設堤頂道路82公里,綠化堤防面積1200余畝,治理河道43公里,增加蓄水量600萬方。
“目前,水利建設已全部完工,不僅大幅提升了馬頰河的水生態環境、防洪能力和引黃灌溉能力,還達到了‘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目標。”樂陵市水務局局長邢恩元告訴筆者,“如今,馬頰河已成為一條有靈魂、滋潤現代文明的河流,依河而建的濕地公園、網紅吊橋、彩色沙灘等游玩設施與南部生態區種植的藥材、苜蓿連成一片,形成生態鄉村旅游集群,成為樂陵一道新景觀,也引來了不少外地游客前來觀光。”
樂陵水網主要有三河、五干、四十九條支溝,為保護好河流生態,樂陵確定了“以水興城、以水美城”的治水思路,建立“河長+警長+河管員”的縣鄉村三級河湖長制體系。全市81條河道共設立河長572名,警長124名,河管員447名,河湖管護公益崗105名,同時建立市月巡、鄉周巡、村日巡、河長辦每月一督查的“三巡一督”的河湖長運行機制,用一張張責任網讓越來越多的河流變成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新景觀。
水生金,碧水映城生態富民
沐浴著溫暖的陽光,在樂陵市朱集溝健康步道上騎行的張凌云說:“以前這條溝臟亂差,沒人管,經過清淤、深挖和鋪磚,現在這里環境特別優美,早上穿行其間鳥語花香,空氣也格外清新,每天騎行一圈下來元氣滿滿的。
水清、岸綠、景美。為改善水環境,樂陵市做足水文章,創新實施河湖連通、活水循環、正本治水“三水共治”模式,盤活城中水,讓居民享受到實實在在的生態福利。
據德州市生態環境局樂陵分局黨組書記、局長石輝介紹,樂陵市是一個缺水的城市,近年來當地充分利用水資源,首先將城區進行雨污分流,經過處理的水達到入河標準后會進入人工濕地躍馬河和盤河,通過對水質的凈化繼而排入河道,最終實現將污水變成清水。不僅如此,樂陵市還對鄉村的生活污水開展治理,極大改善了鄉村的生態環境。
小雪時節,雖然室外寒冷,但樂陵市楊安鎮堤北董村南頭的1800平方米的小河塘邊聚滿了眾多釣魚人。這得益于村里建設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系統,全村320戶的污水通過地下管網接入處理池,通過厭氧發酵、濕地吸收等過程處理后,水質能穩定達到一級B標準,讓昔日臟亂的廢坑塘變成了水清魚肥的養魚池。
不只是水清了,城市也綠了。樂陵市實施全域織綠行動,持續提高城市“含綠量”。近年來,樂陵已建設各類公園、游園、濕地43個,森林覆蓋率達19.6%,城市綠地率達39.03%。真正成為水在城中,城在綠中,人在景中。
“生態福利,也是民生福祉。老百姓的需求,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邢恩元向筆者介紹,“我們投資15億元,先后實施了生態水系綜合治理PPP項目以及躍馬河濕地公園、朱集溝濕地公園、大橋溝等共計13個河湖綜合治理項目,先后完成新建、改造農村社區污水處理設施30處。”
樂陵高標準打造13條美麗幸福河湖,并將美麗河湖建設與文化旅游、鄉村振興、影視發展有機融合,如今,樂陵水環境治理讓條條河流清波蕩漾,碧水映村的生態環境也轉化為生態旅游財富,河湖周邊涌現出了樂陵影視城、棗鄉人家、梁錐希森新村等40多家生態旅游點。
水安民,引黃疏浚通“經脈”
“看看現在這河多寬水多清,幾個月前,這條河還全是淤泥和垃圾。”樂陵市丁塢鎮禇家村村民褚立勇指著清淤后的躍豐河說。
據了解,投資4.75億元的躍豐河防洪治理工程是引黃灌區農業節水重點工程之一,樂陵一共有4個引黃灌區,覆蓋41.5萬畝的農田,約占全市農田的一半。
灌區主要渠系和配套建筑運行多年,主體建筑毀壞嚴重,導致灌渠防滲率較低,再加上這片灌區地勢較高,常出現旱季有水難進、澇季有水難排的問題。為從根本上解決引黃灌區用水難的問題,樂陵市實施重點區域排澇能力提升、躍豐河防洪治理、前進溝提升改造綜合治理等九大工程,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水資源供給能力。加快構建“三通六帶”現代水網體系,打造現代水網建設縣域樣板,將骨干河道、主要支流等166條河流連通起來,串聯100座容積為20萬立方米以上的坑塘,探索實施“提閘為河、落閘為庫、多點串聯、積少成多”管理模式,挖掘雨洪資源潛力,可增加蓄水3000萬立方米。
“自從有了這個水利樞紐工程,我們心里吃了顆定心丸,旱能灌,澇能排,完善的水利工程設施是我們豐收的基石。”引黃灌區孔鎮鎮王木腿村民梁勇高興地說。
在引水、蓄水的同時,樂陵還積極做好節水文章。依托樂陵市引調水工程、樂陵市水庫供水工程,實施水庫專通,在馬頰河沿岸新建2座提水泵站,鋪設水庫原水管道20公里,實現了水庫專用管道蓄水,年可節約水資源1500萬立方米。
近年來,針對全市農田灌溉引水渠道長、灌排設施不完善的問題,提高農田灌溉用水效率,樂陵市疏通灌溉大渠,大力推進興水強農惠民工程。先后投入10億元,建設灌溉精品工程,共清理河道淤泥累計3000余萬方,新建泵站68座,全市百萬畝耕地全部用上了黃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