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奮進者|20多年堅守城市水環境治理最后防線——上海城投污水處理有限公司藍領專家楊戌雷的故事
新民晚報2024-12-29 15:50
上海是座超大型城市,每天污水產生量達800多萬噸,相當于83個西湖,同時還伴隨大量污泥產生。上世紀90年代,污泥處理以填埋方式為主,但隨著城市發展,這種方式越來越不合時宜,“治水又治泥”成了上海水環境治理中亟待解決的難題。位于海邊的上海城投污水處理有限公司白龍港污水處理廠是城市水環境治理的最后防線,污泥處理車間主任楊戌雷,在此堅守20多年,默默守護上海的“凈水”使命。

圖說:楊戌雷正在對設備進行巡檢。受訪者供圖
臨危受命
新世紀初,楊戌雷進入該廠工作,憑著刻苦的精神和出色的能力,22歲時就成為廠里排水系統最年輕的泵站站長。
2011年,白龍港建成消化、干化、脫水全鏈條污泥處理中心,在國內首次采用大規模污泥處理“混搭”工藝。之后兩年多,他以廠為家,把幾千根管道都研究透了,復雜的工程系統被印刻在他的腦子里,他以最短時間全面接管了污泥三大系統。
盡管有粉塵泄漏、沼氣爆炸、硫化氫中毒等安全風險,楊戌雷卻沒有退縮,他帶領著平均年齡只有26歲的團隊迎難而上,嚴格按章操作,既打消了大家的顧慮,也讓他們明白遵守安全規范的重要性。
突破難關
2023年,楊戌雷帶領團隊研發出關鍵技術,顯著提升污泥處理效率,年污泥處理量新增近1200噸干基,帶來經濟效益約3100萬元,為國家污染物減排和環境保護作出杰出貢獻。
面對城市污水處理廠高能耗的挑戰,楊戌雷團隊首創厭氧動態膜成套裝備,克服原有工藝難點,使污泥中有機物降解率遠超原有標準,自主發電量更是傳統工藝的近6倍。經過無數次嘗試,楊戌雷在20種膜材料中找到最符合工藝特性的膜組件,為行業提供了重要參考。
近年來,國內污水處理設備主要依賴進口,技術被國外壟斷,存在著價格昂貴,維修成本高等痛點。楊戌雷通過探索國內首創的污泥技術新路徑,改造原有設備,避免粉塵外溢,以極低成本替代了國外昂貴的改造方案。此外,他還帶領團隊攻克進口薄層干化設備的技術難題,研制出國內首套市政污泥薄層干化設備,性能與國際品牌相近,但價格更低。
無私帶教
污泥處理行業也面臨人才短缺。為了培養更多緊缺人才,楊戌雷以“勞模創新工作室”為陣地,運用實訓場地、多媒體教學等手段,指導職工崗位操作和理論知識學習。
堅持是最可貴的力量。楊戌雷常說,自己能有今天的成長,離不開老師傅手把手的帶教,他希望能將污泥處理的絕技傳承下去。為了讓更多“戌雷式”勞模工匠涌現出來,2023年,“戌雷學院”應運而生。一帶十,十帶百,人才成長渠道暢通了,促進了水務事業發展,帶動了一批批青年工匠不斷成長成才。作為“戌雷學院”的首席講師,楊戌雷以黨代表、先進勞模的“雙帶頭”身份,切實擔負起黨建創新、科技攻關、教育培養等多重重任。青年工匠都說,戌雷師傅是他們的標桿,要成為像他一樣的大師、勞模工匠。
新民晚報記者 解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