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垃圾焚燒廠,在許多人的刻板印象中就是臭氣熏天、蚊蠅滿天的地方。然而,在上海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環境)看到的卻是另一番場景——干凈別致的建筑,綠樹成蔭,鳥鳴啾啾,如果沒有垃圾車輛過地磅時發出“識別成功,請上秤”“稱重完畢”的聲音,很難讓人把它和垃圾處理廠聯系在一起。
上海環境副總裁李傳華介紹,上海環境是上海城投(集團)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和環保業務上市公司,也是國內固廢行業起步較早的專業環保企業之一。隨著上海市“無廢城市”創建的開展,上海環境不僅快速提升固廢處置能力,而且在數字賦能、減廢降碳領域開拓出寬廣的新賽道。
總體籌劃,拓寬無廢產業布局
“無廢城市”建設一頭連著減污,一頭連著降碳,一頭連著產業發展,一頭連著新發展格局構建,一頭連著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一頭連著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革。在《上海市“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中明確突出重點行業企業引領示范,上海打造了3家無廢集團,即上海城投集團、寶武集團、上海石化。這3家無廢集團分別代表三個不同的方向,其中上海城投集團負責制定“無廢集團”實施方案,進一步夯實全域“無廢城市”建設相關基礎設施保障能力,推動生活垃圾和污水廠污泥焚燒灰渣等二次廢物的近零填埋。
“無廢城市”建設給固廢處理市場帶來巨大市場空間,固廢處理也成為環保領域重要板塊之一。上海環境副總裁鄒廬泉表示,公司緊緊抓住政策及市場機遇,全面布局固廢處理產業賽道,希望“無廢城市”建設能成為企業發展的新質生產力。“我們一直在思考,應該探索哪些新賽道和新方向?如果不轉型升級或者沒有新發展,可能面臨巨大危機。盡管各方對我們非常認可,但我們始終認為自己如履薄冰,應該如何規劃未來發展?”
談起上海環境對“無廢城市”的布局,鄒廬泉介紹,到2025年,上海環境將夯實上海市全域“無廢城市”建設相關基礎設施建設保障能力,實現日常生產工作方式綠色轉型,進一步提高焚燒處理水平,完成二次廢物資源化、減量化技術探索,構建板塊間危險廢物內循環機制,樹立行業“無廢”建設標桿地位。到2030年,進一步提高二次廢物資源化、減量化水平,實現固體廢物近零填埋,新建園區應用天馬園區運行管理模式,創建上海環境“無廢企業”品牌,助力打造行業領先的“無廢城投”品牌。
“為實現上述目標,我們總結了6項保障指標、14項提升指標和16項場景指標,提升設施保障能力,增加城市韌性。”鄒廬泉介紹,同時,實質上提升源頭提質減量和收運過程的高效協同,末端的資源化利用及有序地開展數字化轉型。
在建設方案上,上海環境有一個特色是“1234x”,打造公司系統內“無廢企業”示范品牌。“1”是打造1個園區品牌,即在天馬無廢低碳環保產業園打造1個無廢教育基地示范品牌。“2”是建設2個綠色工廠,即“十四五”期間,打造2家上海市級以上綠色工廠。“3”是暢通3個城投內循環,即探索工地建筑垃圾內循環、探索污水處理廢物內循環、探索自有危險廢物內循環。“4”是尋求4個瓶頸突破,即完成江橋焚燒廠迭代升級方案、探索飛灰減量化方向、開展飛灰資源化利用技術攻關和探索濕垃圾沼渣資源化利用新途徑。“x”是編制x個標準規范,即編制《廢酸資源化利用作業標準》《上海市醫療廢物分級分類收運技術規范》《生活垃圾焚燒設施協同處置一般工業固體廢物技術標準》等標準,引領行業發展。
據悉,隨著布局項目陸續建成,上海環境協助上海新增濕垃圾處理能力1360噸/天,完成全市缺口的30%,新增危險廢物焚燒能力2萬噸/年、危廢和一般工業固廢填埋能力10萬噸/年,到2025年一般工業固廢和危險廢物處置能力增至28.98萬噸/年;醫療廢物收運“最后一公里”全覆蓋;完成生活垃圾焚燒設施納入醫療廢物應急處置設施清單;落實生活垃圾焚燒機構協同處置市政污泥、一般工業固廢、建筑垃圾殘渣。
創新無止境,突破飛灰難題
根據《上海市“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要求,到2025年,要將生活垃圾焚燒二次污染物填埋量控制在2%以下,但目前上海市生活垃圾焚燒飛灰主要以填埋方式處置。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加強對飛灰減量化的技術研究,實現垃圾焚燒飛灰源頭減量,探索協同處置一般工業固廢與產灰量的關系。”鄒廬泉介紹,他們對公司在上海地區的11個生活垃圾焚燒項目產生的飛灰進行源頭分析,結合入廠垃圾成分,在滿足煙氣排放指標達標可控的前提下,從嚴管控輔料投加,通過現有項目工藝改進、升級改造等方式,從源頭減少飛灰產生。
鄒廬泉說:“我們嘗試探索低溫熱分解工藝,打通‘熱解+水洗’路徑;研究中溫燒結工藝,探索飛灰酸洗/水洗、原位減量;嘗試高溫熔融工藝,完成低成本、低能耗熔融工藝優化,研究3種工藝所形成的資源化產物,分析其出路,提出適合不同減量化、資源化要求的飛灰資源化技術路徑。”
低溫熱解技術上,針對飛灰集中資源化處置需求,開展飛灰低溫熱解工藝研究和分級水洗效率等研究,以資源化利用為目標,從環保、法規、行業接受度等角度,探索上海市資源化路徑。
飛灰中溫解毒技術上,和同濟大學何品晶教授團隊合作開展研究,聯合攻關。研究歷時2年,已經形成一條年飛灰處理量5000噸的飛灰資源化科研中試線,可全量處置一條750噸/日生活垃圾焚燒線的飛灰量,目前已連續穩定運行3個月。后續將加快中試線的工藝升級,提高系統穩定性,為上海無廢城市建設做貢獻。
危廢飛灰高溫熔融工藝上,依托老港50噸/天灰渣熔融處置線,開展飛灰低能耗、長壽命熔融和高值利用研究。采用三相交流密閉式電阻熔融爐,耦合危廢爐渣開展智能配伍,依據三元相圖優化硅鈣鋁組分含量,控制熔融溫度低于1400℃,同步提高熔融玻璃體活性,構建高值資源化途徑。
據介紹,上海環境松江和奉賢項目提高煙氣處理濕法脫酸效率,在老港項目優化煙氣處理干法脫酸工藝,在計劃外垃圾(包括市政污泥、一般工業固廢、陳腐垃圾等)進廠導致產灰量增加的情況下,通過垃圾合理配伍,保證焚燒穩定,控制飛灰增長量,已初步實現飛灰產率的源頭減量目標。
數字賦能,建立固廢碳管家
作為行業“雙碳”數字化轉型的先行者,上海環境秉持以打造“韌性城市服務”“提升企業效益”為數字化轉型戰略目標,構建以數據中心為實施路徑的數字化整體技術體系。
上海環境科技信息部(采購管理部)副總經理王川介紹,為掌握固廢處理行業的碳足跡評估、碳減排管理,上海環境院雙碳小組傾力打造了“固廢碳管家”數字化平臺,其web版“固廢碳管家”平臺于2022年1月開始運行。平臺專業版中匯集了焚燒、厭氧消化、填埋、滲瀝液處理、就地生化、堆肥、熱解碳化、中轉運輸等工藝的碳排放計算模塊,web版主要用于焚燒廠、濕垃圾處理廠等設施碳排放盤查與減排潛力評估,并可作為靜脈園區碳排放融合管控平臺及固廢處理全流程碳排放綜合服務平臺。
目前,web平臺已在松江天馬無廢低碳環保產業園區開展應用。以焚燒廠和濕垃圾廠為例,構建垃圾末端處理的能耗及污染排放的全生命周期數據庫,實時動態展示一小時分辨率的碳排放總量和各環節碳排放構成。
“通過‘固廢碳管家’我們可以對產業園垃圾處理過程中的碳排放數據‘了如指掌’。”王川表示,碳管家智慧管控平臺可核算展示固廢園區的總體排放,支撐節能降耗減排,同時兼具碳資產管理功能,可以幫助固廢處理行業做到碳資產摸底,在碳評價領域有比較好的數據支撐。“通過碳管家的監測,碳數據的反饋,可以反過來對園區的生產進行指導。”
為了便于使用,固廢碳管家開發了微信小程序。專業版中匯集了焚燒、厭氧消化、填埋、滲瀝液處理、就地生化、堆肥、熱解碳化、中轉運輸等工藝的碳排放計算模塊,使用者可按照設計文件或者實際運行數據輸入,包括處理量、垃圾組分、物料消耗、能源回收、污染物排放等,以期為工藝設計和運營管理的節能降碳提供科學參考。
“前不久,上海環境集團下屬上海環境院正式與河南省某轉運站項目有關方簽署碳核算系統構建服務項目合同。”王川介紹,該項目是上海環境院自主研發的“碳管家數字化系統”首次運用于上海城投系統外的市場。
同時,固廢碳管家在微信小程序還設置了個人版,可以記錄個人的低碳生活行為。
王川點開小程序展示,個人版里匯集了垃圾分類、交通出行和學習辦公的碳計算模塊,方便使用者查詢記錄個人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與碳減排貢獻。同時也通過增設“雙碳”知識挑戰賽和垃圾分類宣傳片,普及固廢行業與“雙碳”的相關知識。
ccer質押,積極擁抱碳金融
垃圾焚燒企業如何從ccer中獲益?上海環境總工程師邰俊介紹,ccer是環保企業參與碳排放交易最重要的領域,其中,垃圾焚燒發電具有“控制甲烷排放+代替發電”的雙重碳減排效果,減排量可觀,是良好的ccer開發項目。
早在2006年,上海環境就開展了國際清潔發展機制項目(cdm),在聯合國注冊了中國第二個垃圾焚燒發電項目與中國碳減排規模第二大的沼氣發電項目。2013年后,積極參與中國核證減排量項目的開發備案,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備案了國內首個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上海環境持續推進碳減排量(cer和ccer)簽發與碳交易項目開發,累計共有6個項目在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執行理事會成功注冊,5個項目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完成備案。
自“雙碳”目標提出后,上海環境積極響應國家政策,積極參與綠色金融活動。
“實際上,我們公司在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一周年之際就與國泰君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簽約了基于ccer減排量交易協議的融資合作。”邰俊表示,這一合作是在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的指導和見證下達成的一項創新性碳金融合作,也是國內首單基于ccer減排量交易協議的融資業務。
邰俊進一步介紹,本次合作以上海環境下屬天馬焚燒廠(一期)項目未來簽發的ccer減排量為標的資產,由國泰君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與其簽署交易協議約定購買,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根據雙方的交易協議向上海環境提供融資。
“這項融資合作為國內同類首單,創新性地幫助已備案的自愿減排項目使用預期簽發的ccer減排量進行融資,解決我們公司的資金融通問題。”邰俊說。
業界認為,此次碳金融產品創新是上海環境積極響應國家“雙碳”發展戰略及上海綠色低碳新賽道,有利于充分發揮碳交易在金融和實體經濟間的聯通作用,助力活躍上海碳金融市場,推動碳金融產品創新,拓寬企業融資渠道,為以綠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探索出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新路徑。
“我們公司還積極探索推進碳金融創新產品。2021年6月,首次發行2億元綠色超短融產品;2021年9月,再次發行3億元綠色中期票據;2022年發行3期綠色超短融產品,市場反響積極。”邰俊表示。
2024年以來,隨著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ccer)市場上線和《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正式對外公布,碳市場“雙輪驅動”體系和頂層設計都已逐步明朗。今后,上海環境也將緊跟政策及市場行情,持續推動生態環境部新體系下的ccer項目開發與交易。
作者:王晨羽
來源:環境經濟雜志
編輯:張玉潔
上觀號作者:上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