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六大任務”產出13項成果 包頭闖出地下水污染防治“新路子”
時間:2025-01-27 09:30:00 來源:中國環境APP 作者:李俊偉 劉鴿 秦康
聚焦地下水生態環境保護的短板和突出問題,推動全市地下水污染防治,支撐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積極申請并于2021年11月入選全國地下水污染防治試驗區建設試點城市。“在2022—2024年3年建設期,包頭市圍繞地下水防治‘六大任務’產出13項成果,形成了兩項管理模式和6項典型案例,地下水污染防治取得顯著成效。”談到試驗區建設情況,包頭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許悅如數家珍。
精準靶向施策,以治理合力促進“三大轉變”
位于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坐落在黃河“幾字灣”上的包頭市,是呼包鄂榆城市群建設呼包鄂烏經濟圈的中心城市, 是首批國家重點布局的工業城市之一,也是全國嚴重缺水城市之一。地下水是包頭市水資源的主要組成部分,對保障區域供水、支持經濟社會發展和維護良好生態環境具有重要作用,保護利用好水資源責任重大,任務艱巨。
推動試驗區建設,包頭市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長任組長,9個旗縣區政府,稀土高新區管委會,以及發改、財政、自然資源等16個委辦局為成員的地下水污染防治試驗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印發了《包頭市地下水污染防治試驗區建設方案》,進一步明確了重點任務和職責分工,層層壓實責任,確保各項建設任務落到實處。市政府領導多次赴現場一線指導調研,召開專題會議推動解決試驗區建設重點難點問題,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共同參與、合力共建的濃厚氛圍。
堅持問題導向,精準靶向發力,包頭市緊密圍繞“地下水污染防治試驗區建設”主線,緊緊扭住依法推動、監測聯動、專家互動、行業帶動“四項抓手”;積極采取執法檢查、監督監測、調查評估、專家審核、技術培訓、現場幫扶、案例推廣“七項舉措”,全面穩步推進試驗區建設。
“立足地區實際,通過實施具體舉措,包頭市努力探索促進在產企業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整體工作由被動治理向主動保護轉變,由重點攻堅向協同治理轉變,由外部約束向內部驅動轉變的‘三大轉變’,在加強地下水污染防治、推進試驗區建設的同時,切實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許悅說。
為管理目標實現提供基本保障,包頭市進一步建立了項目立項、方案策劃、技術審查、項目報送入庫等工作機制,并推動實施總投資7149.3萬元、三大類6項地下水污染治理項目。
創新治理手段,以長效機制推進試驗區建設
地下水污染治理具有長期性、復雜性、隱蔽性和難恢復性。由于地下水水文地質條件復雜,治理和修復難度大、成本高、周期長,一旦受到污染,所造成的環境與生態破壞往往難以逆轉。
“加強地下水污染防治,必須創新治理手段,加強協作配合,不僅要提高源頭防治能力和水平,還要建立健全長效機制,以完善的制度機制加以保障。”許悅說。
精準識別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區域、重點污染源,是有效開展地下水污染防治的重要保障。結合產業結構特點,包頭市相繼探索開展了開創性、先行性的工作。根據《包頭市地下水污染防治試驗區建設方案》要求,逐項推動落實,技術幫扶團隊加強指導,各環節齊抓共管,扎實推進完成6個方面29項指標任務。
包頭市生態環境局會同自然資源、水務部門聯合印發《包頭市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區劃分方案》,制定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區管理政策和制度,明確重點區內在產企業源頭防控制度、地下水定期調查監測制度,推動重點區長效保護,為全面掌握高功能地下水資源分布、重點區動態更新奠定基礎。
包頭市生態環境局土壤科科長王文綱介紹,為進一步加強地下水環境監管,包頭市根據水源周邊地下水環境狀況,制定了優先保護水源清單,涵蓋了17個地市級、旗縣級和農村級水源,針對山前、傍河等不同類型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選擇3處典型水源完成補給區劃定工作,并針對補給區內典型污染源開展風險排查和調查監測。
探索創新試驗區建設,包頭市制定了監測井布設方案和運行維護指南,為監測井管理提供規范標準。印發地下水生態環境執法方案,制定地下水生態環境執法要點并開展執法行動,以‘執法檢查+技術幫扶’工作模式,實現全市26家重點監管單位技術培訓、報告質控和指導幫扶的全覆蓋,并對稀土金屬冶煉行業開展專項指導,督促企業規范開展企業內部、周邊監督性監測,同步幫助企業分析梳理典型問題,切實解決技術難題。
“加快推進具有地方特色地下水污染防治任務,總投資6.42億元的黃河流域土右旗山水共治高質量發展EOD項目,成為2023年度內蒙古自治區唯一入選國家生態環保金融支持的EOD項目,為系統解決黃河流域典型地區地下水位波動變化引起的土壤鹽漬化問題提供治理方案。”王文綱說。
破解治理難題,為地下水污染防治提供參考借鑒
包頭市作為傳統重工業城市,產業結構以鋼鐵、冶煉等為主,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對地下水環境存在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試驗區建設中,包頭市不斷細化完善措施,采取依法推動、監測聯動、技術幫扶三管齊下方式,形成“組合拳”,全面提升金屬冶煉等重點行業源頭污染隱患防控工作質量。針對半干旱氣候特征,兼顧地下水環境和生態屬性,篩選3個地下水污染防治研究區,探索形成半干旱地區依賴地下水生態系統調查方法,識別并建立包頭市依賴地下水生態系統清單,形成了典型地下水依賴型生態系統調查項目技術成果,為全市生態環境管理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強化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推動各旗縣區積極組織開展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通過對比自行監測和調查評估數據,督促相關企業查明水文地質條件和污染物分布特征,評估土壤地下水環境質量和環境風險,并針對大型企業污染問題推動實施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有效解決包頭市金屬冶煉等重點行業源頭污染隱患的問題。
制定了包頭市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排污單位名錄,印發管理措施及配套文件,推動5家企業完成地下水污染滲漏排查。針對鋼鐵行業大型企業,采取源頭管控、邊生產邊管控方式,逐步削減污染存量,防范污染擴散。
試驗區建設期間,包頭市圓滿完成全市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自行監測、周邊監測、隱患排查回頭看任務。編制印發隱患排查報告核心內容編寫模板及技術要點、自行監測和隱患排查常見問題解答等技術文件,利用多種手段提升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隱患排查、自行監測工作質量,形成稀土行業企業隱患排查典型案例和“隨手拍”經驗做法,并在2024年度全國地下水污染防治管理培訓班(第二期)上作了典型經驗交流。
通過三年的探索實踐,包頭市形成了以包西機務段東側三角地土壤調查、地下水、地表水協同防治為基礎,土壤—地表水—地下水污染協同防治的“包頭方案”;結合在產企業地下水防治經驗,實施企業在開展邊生產邊管控、自行監測、隱患排查等方面的經驗做法,推廣可復制的“包頭經驗”;以提升在產企業自行監測質量為出發點,將管理制度與工作機制有機融合,形成同地域同氣候同特征地區可復刻的環境執法+周邊監測+年度監測+自行監測的“包頭模式”。
“探索形成的方案、經驗、模式,不僅為政府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對全市水資源保護利用發揮重要作用,也為其他地區地下水污染防治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許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