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現有教職工84人,其中:專任教師65人(教授31人、副教授29人、講師1人、助理教授4人),實驗技術系列教師7人(含高工5人、工程師2人),行政管理人員12人。包括光華工程獎獲獎者1名,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1名;國家高層次人才獎勵計劃獲得者5人,國家級青年人才項目入選者7名、遼寧省教學名師2名。
面向生態文明建設的國家重大需求,大工環境學科通過20余年的探索與積累,逐步形成了以工業廢水治理與資源化、智慧環境與健康、固廢處理處置與資源化、智能傳感器與應急監測、近岸海域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大氣污染與氣候變化為代表的學科方向。近年來,學院先后承擔國家重點研發項目(課題)、國家水專項課題、973課題、863項目/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和面上等國家級科研項目210項,發表SCI論文2800余篇,獲授權發明專利390余項,20余項專利技術已成功實現工程化應用。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
學院已形成本科、碩士和博士的完整教育體系,建立了通過“4+X”年學制獲得碩士或博士學位的本-碩-博全貫通培養體系。在校生872名,本研比例約為1:2.86。通過實施“厚基礎、重交叉”的課程體系、“注重創新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和旨在“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的國際化交流和聯合培養體系等,著力培養知識、能力、素質、人格俱佳的新時代拔尖創新人才,獲得國家及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4項。
學院依托大連理工大學創新型人才國際合作項目,與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多所院校建立了研究生與青年學者的聯合培養平臺。與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學的環境事例研究發布會連續舉辦15年,與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和韓國延世大學的中日韓環境能源研討會已連續舉辦11年。依托引智基地,學院長期與環境領域國際知名學者開展合作與交流。
在各級政府、學校以及社會各界的支持和關懷下,大連理工大學環境學院已成為我國環境科學與技術研究和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熱誠期盼國內外各界朋友參觀指導,熱烈歡迎莘莘學子報考,也期待與國內外同行專家和朋友們的真誠合作,共同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力量!
光華工程科技獎獲得者: 全 燮(2020)
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全 燮(2009)、陳景文(2020)
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全 燮(2005)、陳景文(2013)、王鑫(2020)、劉猛(2024)
國家高層次人才計劃獲得者:全 燮(2005)、陳景文(2013)、張耀斌(2019)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獲得者:全 燮(2004)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楊鳳林(1993)、周集體(1997)、全 燮(2000)、陳景文(2014)
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陳景文(2016)
國家級青年人才項目入選者:楊明輝(2014)、王鑫(2015)、劉 猛(2019)、李雪花(2021)、
劉艷明(2022)、張子杰(2023)、劉艷彪(2024)
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陳景文(2014)
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基金獲得者:周集體(1998)、全 燮(2003)
教育部“高等學校優秀青年教師教學科研獎勵計劃”獲得者:陳景文(1999)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
張捍民(2007)、趙慧敏(2008)、曲振平(2009)、張耀斌(2010)、蔡喜運(2011)、曲媛媛(2013)
遼寧省“興遼英才計劃”杰出人才:全 燮(2018)
遼寧省領軍人才:全 燮(2013)
遼寧省杰出科技工作者:全 燮(2020)
遼寧省優秀專家入選者:陳景文(2007)、周集體(2007)、全 燮(2007、2010)
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百人層次入選者:
全 燮(1997)、周集體(1999)、陳景文(2004)、李新勇(2007)、張捍民(2009)、張興文(2009)、
李愛民(2009)、趙慧敏(2018)
遼寧省“興遼英才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陳景文(2019)、劉 寧(2019)
遼寧省“興遼英才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遼寧特聘教授):李新勇(2019)、張耀斌(2019)
遼寧省“興遼英才計劃”青年拔尖人才:
劉 猛(2018)、劉 薇(2018)、喬 森(2018)、謝宏彬(2019)、
劉艷明(2020)、姬國釗(2020)
遼寧省“興遼英才計劃”高水平創新創業團隊:李愛民(2020)
遼寧省優秀科技工作者:全 燮(2008)
遼寧省青年科技獎獲得者:陳景文(2009)、張捍民(2011)
遼寧省優秀青年科研人才培養基金獲得者:周集體(1997)
遼寧省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周集體(2001)
遼寧省高等學校學科拔尖人才:全 燮(2003)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 燮(2012)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青年科技突出貢獻獎獲得者:張耀斌(2014)
遼寧省教學名師獎獲得者:全 燮(2008) 陳景文(2020)
遼寧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 燮(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