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于2025年2月5日正式印發了《城市排水防澇專項體檢指標表(2025年)》,旨在通過系統性評估提升城市防洪排澇能力,推動內澇治理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預防,并促進技術革新與跨部門協同。以下是該文件的核心內容及影響分析:
一、政策背景與目標
政策定位
該指標表是住建部在2024年已開展城市排水防澇專項體檢的基礎上更新的版本,要求各地結合2025年汛前準備工作,全面排查城市防洪排澇體系的問題短板和薄弱環節,覆蓋所有地級及以上城市及縣級市(不含下轄縣、鄉、鎮)125。
其核心目標是建立常態化內澇治理評估機制,通過動態體檢推動城市排水防澇系統的規劃、建設與管理全流程優化,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碎片化治理模式5。
與城市更新結合
文件強調“無體檢、不更新”原則,將排水防澇專項體檢納入城市更新的整體框架中,通過系統性評估為后續改造提供依據,增強城市水安全韌性58。
二、專項體檢的核心內容
評估范圍與指標設計
體檢指標涵蓋規劃、建設、管理全周期,涉及8個方面、25個指標項,包括:
規劃銜接:城市排水防澇規劃與防洪規劃、海綿城市建設的協調性;
工程措施:源頭減排設施(如透水路面)、排水管渠能力、排澇泵站等;
非工程措施:內澇風險圖編制、智慧化平臺建設、應急管理體系;
技術應用:數值模擬技術、洪澇聯排聯調等先進手段的評價要求59。
問題導向與整改機制
針對自評估發現的問題,明確責任部門整改時限;跨部門問題需移交屬地政府統籌解決18;
強調“洪澇統籌治理”“污澇統籌治理”,要求補足規劃銜接不足、建設無序、維護缺失等短板5。
三、實施機制與行業影響
推動主動預防與協同治理
主動預防轉型:通過全面摸底和常態化評估,推動地方政府系統性梳理問題,避免碎片化治理25;
跨部門協同:借助智慧城市平臺整合雨量、水位、管網等數據,打破部門壁壘,形成多部門協同治澇格局29。
技術革新與綠色轉型
智能化需求增長:推動排水系統監測設備、高效節能設備及智能解決方案的研發;
綠色基礎設施推廣:加速透水路面、生態濕地等海綿城市技術的應用,促進低碳轉型25;
第三方服務機遇:數據采集、系統評估及整改方案設計將帶動檢測、咨詢及運維服務需求2。
提升城市韌性
通過動態體檢和隱患治理,結合城市生命線工程建設(如地下管網智能化監測),提升城市應對極端天氣的能力89。
四、實施要求與時間節點
覆蓋范圍:所有地級及以上城市、縣級市,2025年汛前完成自評估;
整改落實:需明確問題歸屬,屬于本部門的問題限期整改,跨部門問題移交政府統籌15。
總結
《城市排水防澇專項體檢指標表(2025年)》的發布標志著我國城市內澇治理進入系統化、標準化階段。通過動態評估與多維度指標設計,該政策不僅推動技術革新和綠色轉型,還為行業提供了新的增長點,同時強化了城市安全韌性。未來,地方政府的執行力度與跨部門協同效率將成為政策落地的關鍵因素。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于2025年2月5日正式印發了《城市排水防澇專項體檢指標表(2025年)》,旨在通過系統性評估提升城市防洪排澇能力,推動內澇治理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預防,并促進技術革新與跨部門協同。以下是該文件的核心內容及影響分析: 一、政策背景與目標 政策定位 該指標表是住建部在2024年已開展城市排水防澇專項體檢的基礎上更新的版本,要求各地結合2025年汛前準備工作,全面排查城市防洪排澇體系的問題短板和薄弱環節,覆蓋所有地級及以上城市及縣級市(不含下轄縣、鄉、鎮)125。 其核心目標是建立常態化內澇治理評估機制,通過動態體檢推動城市排水防澇系統的規劃、建設與管理全流程優化,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碎片化治理模式5。 與城市更新結合 文件強調“無體檢、不更新”原則,將排水防澇專項體檢納入城市更新的整體框架中,通過系統性評估為后續改造提供依據,增強城市水安全韌性58。 二、專項體檢的核心內容 評估范圍與指標設計 體檢指標涵蓋規劃、建設、管理全周期,涉及8個方面、25個指標項,包括: 規劃銜接:城市排水防澇規劃與防洪規劃、海綿城市建設的協調性; 工程措施:源頭減排設施(如透水路面)、排水管渠能力、排澇泵站等; 非工程措施:內澇風險圖編制、智慧化平臺建設、應急管理體系; 技術應用:數值模擬技術、洪澇聯排聯調等先進手段的評價要求59。 問題導向與整改機制 針對自評估發現的問題,明確責任部門整改時限;跨部門問題需移交屬地政府統籌解決18; 強調“洪澇統籌治理”“污澇統籌治理”,要求補足規劃銜接不足、建設無序、維護缺失等短板5。 三、實施機制與行業影響 推動主動預防與協同治理 主動預防轉型:通過全面摸底和常態化評估,推動地方政府系統性梳理問題,避免碎片化治理25; 跨部門協同:借助智慧城市平臺整合雨量、水位、管網等數據,打破部門壁壘,形成多部門協同治澇格局29。 技術革新與綠色轉型 智能化需求增長:推動排水系統監測設備、高效節能設備及智能解決方案的研發; 綠色基礎設施推廣:加速透水路面、生態濕地等海綿城市技術的應用,促進低碳轉型25; 第三方服務機遇:數據采集、系統評估及整改方案設計將帶動檢測、咨詢及運維服務需求2。 提升城市韌性 通過動態體檢和隱患治理,結合城市生命線工程建設(如地下管網智能化監測),提升城市應對極端天氣的能力89。 四、實施要求與時間節點 覆蓋范圍:所有地級及以上城市、縣級市,2025年汛前完成自評估; 整改落實:需明確問題歸屬,屬于本部門的問題限期整改,跨部門問題移交政府統籌15。 總結 《城市排水防澇專項體檢指標表(2025年)》的發布標志著我國城市內澇治理進入系統化、標準化階段。通過動態評估與多維度指標設計,
該政策不僅推動技術革新和綠色轉型,還為行業提供了新的增長點,同時強化了城市安全韌性。
未來,地方政府的執行力度與跨部門協同效率將成為政策落地的關鍵因素。
近期發表
王廣華:《城市排水防澇專項體檢指標表(2025年)》的影響與問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