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蒙蘇零碳產業園工業污水處理廠及水資源再生利用項目:以“含綠量”重塑工業水循環標桿
一、項目概況與技術突破
鄂爾多斯蒙蘇經濟開發區零碳產業園工業污水處理廠及水資源再生利用項目(以下簡稱“蒙蘇水處理項目”)是國內首個針對光伏產業廢水實現“零排放”的標桿工程,總投資22.2億元,設計總規模15萬立方米/日,分兩期建設,近期處理能力為10萬立方米/日,遠期預留5萬立方米/日128。該項目由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主導設計,采用EPC模式建設,于2024年11月正式投運,成為全國光伏廢水處理領域投資規模最大、回用標準最高、分鹽量最大的零排放項目25。
核心技術創新:
-
分鹽資源化技術:通過兩級反滲透(RO)+納濾(NF)分鹽工藝,結合MVR蒸發結晶與冷凍技術,每日可回收氯化鈉165噸、硫酸鈉7噸,實現濃鹽水100%資源化利用,填補國內光伏廢水高鹽分處理技術空白25。
-
低碳節能設計:
-
屋頂及池頂安裝6兆瓦光伏系統,年發電量600萬度,覆蓋廠區20%用電需求;
-
采用PX能量回收裝置,全年節電229萬度;
-
污水源熱泵回收余熱供能,減少傳統能源消耗25。
-
-
智慧化運營:通過物聯網平臺實時監測水質、能耗及設備運行狀態,動態優化處理流程,降低運營成本15%-20%58。
二、“含綠量”提升的三大實踐路徑
-
水資源循環閉環
-
零排放標準:出水水質執行地表水Ⅲ類標準(總氮≤2.5mg/L、溶解性固體≤500mg/L),再生水95%回用于園區工業生產,每年可節約淡水資源3400萬立方米,相當于黃河流域中小型水庫年供水量210。
-
疏干水綜合利用:整合礦區疏干水(礦井涌水)資源,通過“東水西輸”工程將處理后的疏干水用于園區工業用水,破解了當地“缺水與棄水并存”的困境,每立方米成本僅為黃河水的30%-50%10。
-
-
能源結構綠色轉型
-
園區80%能源來自風電、光伏和儲能,20%通過綠電回購實現100%零碳供能,污水處理廠同步嵌入該能源體系,形成“綠色制造—綠色處理—綠色回用”的閉環56。
-
項目年減排二氧化碳5983噸,相當于種植33萬棵樹木的碳匯能力5。
-
-
產業鏈協同減碳
-
光伏產業耦合:針對隆基等光伏企業的高硅、高硬、高鹽廢水特性,定制“除硅除硬+生化脫氮+膜濃縮”工藝,確保出水滿足光伏電池生產超純水要求,支撐園區千億級新能源產業集群發展26。
-
工業鹽資源化:回收的氯化鈉、硫酸鈉直接供應園區內化工企業,降低原材料外購成本,減少運輸碳排放58。
-
三、社會經濟效益與行業示范意義
-
經濟效益:
-
通過水費、鹽資源銷售收入,項目預計10年內收回投資成本,IRR(內部收益率)達8%以上58。
-
支撐園區引進遠景動力、隆基綠能等龍頭企業,2025年預計實現綠色工業產值超千億元,創造數萬個就業崗位610。
-
-
生態效益:
-
減少黃河流域污水排放壓力,改善東、西紅海子等水域生態,助力區域水質達標率提升30%210。
-
通過疏干水回用,每年減少地下水開采量140萬立方米,緩解礦區地下水位下降問題10。
-
-
行業引領:
-
制定全國首個零碳產業園地方標準,推動“零排放”技術向國際標準升級,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可復制的綠色水處理方案610。
-
開創“污水廠即資源廠”模式,重新定義環保設施從“成本中心”向“價值中心”轉型的路徑25。
-
四、挑戰與未來方向
-
技術迭代壓力:隨著光伏電池技術升級,廢水成分復雜化(如新型有機污染物、納米顆粒),需持續研發高效低耗處理工藝5。
-
成本優化:盡管分鹽資源化帶來收益,但蒸發結晶環節能耗占運營成本40%,需探索更經濟的濃鹽水處理技術2。
-
區域協同:未來需擴大疏干水調配范圍,聯動鄂爾多斯其他產業園形成跨區域水網,提升資源利用效率10。
結語:蒙蘇水處理項目通過“技術革新+能源協同+產業閉環”,將“含綠量”轉化為“含金量”,不僅為高耗水工業提供了零碳轉型樣本,更重塑了環保設施的價值鏈定位。其經驗表明,環保項目的成功需突破單一治污邏輯,深度融合產業需求與生態目標,方能在綠色經濟浪潮中占據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