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沽污水處理廠三期項目預計每年可供再生水7300萬噸作為生態補水 掃碼閱讀手機版
碧波粼粼,水鳥嬉戲,暖陽傾灑,萬物競發……眼下,一幅自然生態畫卷正在位于津南區八里臺鎮的綠屏·八里灣徐徐展開,吸引游客紛至沓來。
“很多人想不到,如今滋潤這一方水清草綠的其實是再生水。跟這里一墻之隔的津沽污水處理廠三期項目(以下簡稱三期項目)通過先進技術將污水‘變’清泉,預計每年可供再生水7300萬噸作為生態補水,相當于5個西湖的總水量,在提升我市污水處理能力的同時,助力京津冀筑牢綠色生態屏障。”津南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劉凱口中的三期項目不同尋常,它不僅是近5年來全國單體規模最大城市污水處理項目,還是全國為數不多的集污水、污泥綜合處理處置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性項目。這污水“再生記”如何每日“上演”?正值第三十三屆“世界水日”和第三十八屆“中國水周”之際,記者前往剛商業運行不久的三期項目一探究竟。
從綠屏·八里灣步行不到5分鐘,三期項目便近在眼前。置身其中,半地下式的設計使看似平靜的地表下“暗流涌動”,“地下治污,地上造綠”讓廠區沒有臟臭狼藉,亦無噪聲隆隆,取而代之的是空氣清新、滿眼皆綠。這里宛若一座清新雅靜的生態花園,與“津城”“濱城”之間的綠色生態屏障融為一體,完全顛覆了人們對污水處理廠的傳統印象。
“三期項目是由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能建)旗下三家子公司合力建設,總投資達38.07億元,每天最多可處理45萬噸污水。目前尚未進入雨季,日處理規模在20萬噸左右。”中國能建葛洲壩生態環保公司所屬天津公司黨支部書記、董事長王志剛介紹,污水經處理“變身”而成的再生水,又被稱為城市“第二水源”,它“一水多用、循環利用”的特性尤其適配天津這座資源型缺水的特大城市,津沽污水處理廠承擔的正是變廢為寶的重任,該項目三期工程于去年12月31日從試運行轉入商業運行。
“提起污水,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刺鼻臭味,我們通過全過程除臭和生物濾池除臭相結合的方式,解決了傳統污水處理廠常見的臭氣擾民問題,有效改善周邊環境質量。”在6座體型龐大的初沉池前,王志剛告訴記者,“這里是進廠污水在經過粗格柵、細格柵、曝氣沉砂池等初步過濾后‘變身’的關鍵一步。池上加蓋的白色密封蓋,能讓污水異味無法擴散,再通過抽氣管道對氣體做脫臭處理,隨后污水流入安裝了微生物填料培養箱的生化反應池,水中的惡臭物質蕩然無存。”
行至二沉池看到,外形和初沉池并無二致的它少了白色密封蓋,原來是池內的水在經“除菌”“美白”等數道工序,已從“灰頭土臉”變得“清洌可鑒”。“雖說看上去水是清澈了,但還要經過高效沉淀池、臭氧接觸池等一系列步驟去除水中雜質,方可達到天津市A類標準要求進行排放,為綠屏進行生態補水。”王志剛介紹,三期項目能夠低耗高效運轉的背后,還有“智慧大腦”指揮有方,“我們全面應用最先進的智慧化管理系統,通過物聯網、BIM(建筑信息模型)、大數據、AI技術等實現精準分析、智能決策和科學評價,大大提升了管理效率和運行穩定性,讓‘第二水源’持續為津城發展‘解渴’。”
若說“治水”已讓人眼前一亮,那“治泥”更能體現三期項目的“技高一籌”。“污泥是伴隨污水處理過程的產物,含有大量有機物,氮、磷營養物,重金屬以及各種致病微生物,必須得到妥善處理。”中國能建葛洲壩生態環保公司所屬天津公司黨支部副書記郭劍告訴記者,三期項目配套建設污泥焚燒處置設施,其設計日處理700噸污泥的規模目前排名全國第五,所采用的“離心脫水+熱干化+焚燒”先進工藝,達到國際一流水平。
“污泥經850攝氏度高溫焚燒處理,僅剩爐渣飛灰,我們已利用它研發出可用于公路路基的綠色環保新材料,待相關驗證后將落地應用。”郭劍表示,三期項目已實現廠區污水源熱泵“供暖制冷”,還計劃年內在幾座生化反應池的屋頂上鋪設光伏板,預計年發電量達到10兆瓦,力爭探索出更多綠色發展的“天津模式”。
“三期項目建成投用,環境效益顯著,更重要的是對區域生態保護具有重大且長遠的意義。”劉凱表示,該項目不僅提升區域污水處理能力,還為后續西青、津南排水系統整合,初期雨水收集處理提供了有力保障,益于城市面源污染控制,水環境質量得到進一步改善。同時,三期項目與綠屏·八里灣有機結合,利用現有湖泊建設人工表流濕地、潛流濕地,截留周邊農田瀝水、魚塘退水和地表徑流等面源污染,保障了生態水源供應,促進區域水系循環,為水資源再生利用與水生態修復提供了優秀案例。(記者 史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