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潮南:產業轉型與生態治理的雙向奔赴
時間:2025-03-29 09:41:42 來源:中國環境 作者:中環報記者鄭秀亮
在粵東大地,練江之畔,一片占地超3700畝的現代化產業園區正在書寫紡織印染行業綠色轉型的典范。潮南紡織印染環保綜合處理中心(以下簡稱“潮南紡織印染園”)通過全產業鏈的生態化重構,構建起“源頭管控-過程治理-資源循環”的立體化環境治理體系。這里不僅承載著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使命,更在污染防治與低碳發展領域開創了多項行業先例,為紡織印染行業環境治理提供了可復制的“潮南經驗”。
全鏈條污染防治的頂層設計
潮南紡織印染園的規劃建設,始于對傳統印染行業“散亂污”問題的根本性破解。
汕頭紡織服裝產業由來已久,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壯大,成為當地一大特色支柱產業。然而,產業發展的同時,其配套的印染等環節造成的環境問題也日益顯現。
2018年,汕頭市抓住中央環保督察練江流域綜合整治的契機,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和決心,推進印染企業“棄污進園”。在此背景下,潮南區強力整治行政區域范圍內的印染企業,保留127家印染企業進入潮南紡織印染園。
從2020年3月起,經過升級改造,符合相關標準的印染企業陸續遷入印染園區,整個園區實行生產集聚發展、污染統一治理,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和環境治理提升。
“入園之前,每家印染企業都要設一個鍋爐房立一根煙囪、設一個污水排放口。”汕頭市生態環境局潮南分局副局長林俊偉告訴記者,入園之后,園區實行廢水統一治污、集中供水、集中供汽,現在整個園區100多家企業,只有熱電廠一根供氣煙囪、園區污水處理廠一個污水排放口。“不僅污染排放大幅降低,而且環境監管壓力也大大減輕。”
在實現印染廢水高效處理、充分利用的基礎上,潮南紡織印染園立足“生態、環保、高效”的發展定位,逐步形成了以紡織印染、供水、污水處理、中水回用、熱電聯產、固廢處理與資源化“六位一體”的循環經濟產業經營模式,集成應用減污降碳關鍵技術,開創了印染企業集中入園,循環化改造,生態、低碳和數字技術賦能入園企業的商業模式。
據介紹,這一模式推動前端能源供應與后端廢水廢氣固廢處理形成閉環,有效控制污水、廢氣污染物排放量。
難能可貴的是,在實現減污的同時,企業產能等也得到大幅提升。數據顯示,與入園前相比,印染企業入園投產后基本實現“三提三降”,分別達到生產效率提高1/4、年均產能翻番、畝產值提高5倍、水電汽消耗量降低30%以上的顯著成效。如今,園區已成為印染行業循環經濟產業園標桿,為全國印染工業園區建設及升級改造提供發展模板標本。
集中供熱。
資源循環的“水-能-渣”三位一體模式
污水處理后可以回用到生產過程中,污泥摻燒用于發電,渣灰可以用作生產環保產品的原料。在潮南紡織印染園,污染治理的整體流程遵循“循環經濟”理念,形成處理閉環,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廢物排放最小化,讓“循環經濟產業園”的節能減碳目標成為現實。
“我們目前有三套水處理系統,一個是凈水廠,主要是對水庫水進行凈化之后實現園區集中供水;一個是日處理為15.5萬噸的污水處理廠,對園區污水集中處理;另外是中水回用系統。”中信環境(汕頭)印染環保綜合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信環境”)總經理潘軍告訴記者,污水處理采用“水解酸化處理+A2/O生物+MBR膜處理”的組合工藝,達標處理后排入海中。
中水回用設施通過引入中信環境旗下自有的美能膜核心技術工藝,實現中水回用率達50%。回用的中水可用于印染企業生產用水、熱電聯產項目鍋爐冷卻用水以及園區綠化灌溉用水;中水進一步加工形成高質量回用水,即化學除鹽水,可提供熱電聯產項目作蒸汽生產使用。
“這是污水處理廠產生的污泥,經過我們處理后可以用作鍋爐的燃料。”汕頭中圣科營熱電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李臣良告訴記者,公司負責園區熱電聯產的運營,經過換熱的鍋爐尾部煙氣能將含水率約67%的污泥烘干到含水率約30%,然后通過氣力輸送至爐膛燃燒。“每天摻燒量約100噸,一年減少燃料的費用達上百萬元。”
熱電聯產產生的電能部分留存配套設施使用,其余并網后供給南方電網;熱電聯產向印染企業提供蒸汽用于生產,產生的灰渣石膏銷售給有資質的第三方,用作環保產品的原料。
同時,熱電聯產項目采用濕法脫硫、SNCR+SCR脫硝、布袋除塵器和深度除塵等治理措施,排放的煙塵、NOX和SO2執行超低排放標準,削減了廢氣及污染物排放量。
數據表明,較入園前相比,潮南紡織印染企業現已實現年廢水減排2400萬噸,廢水和COD減排率均達到52%以上;實現煙塵、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低于國家現行標準50%以上;利用熱電聯產項目處理工藝協同處置印染污泥約7.5萬噸/年。
企業綠色革命的先鋒實踐
在汕頭市鼎泰豐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鼎泰豐”)工廠內,數碼印花機正在高速運轉,一匹匹白色坯布從印花機一端輸送到另一端,就染上了漂亮的花色,機器按照電腦程序設定的花紋樣式,像數碼打印機一樣把墨水“打印”在白布上。
據介紹,數碼印花機與傳統印花相比,印制效果更加精細,色彩更加豐富,效率也更高,而且在環保這方面沒有染料浪費,減少廢水的排放,降低能耗,生產噪音更低。
鼎泰豐印染事業部總經理陳榮洪告訴記者,鼎泰豐一直堅持走科技創新和綠色環保經營之路,持續加大科技創新投資,不斷采用國際國內節能環保高新設備,將先進科研技術和現代化印染生產結合,不斷推動和引領紡織印染和服裝行業轉型升級。
為了順應紡織印染行業節能降耗、減污降碳的發展趨勢,鼎泰豐與東華大學共同承擔了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指導性計劃項目“棉針織物節能減污印染加工關鍵技術與裝備”,并實現了產業化應用。
通過這個項目的實施,鼎泰豐開展技術創新和設備改造,實現了印染廠過熱蒸汽、定型機冷凝水熱能、定型機廢氣余熱、染色廢水余熱等熱能的多級回收,并用于織物染色、印花設備、織物洗滌等加工工藝,定型機余熱利用率達到70%,企業能耗成本減少大于10%,熱能回收收益達到300萬元/年左右,顯著降低了企業的蒸汽使用量和生產成本。
鼎泰豐在園區中并非個案,如今綠色低碳等理念在潮南已越來越得到普及,不少企業從“要我治污”向“我要治污”轉變,他們通過技術改造、產業升級,持續為環境減負。據統計,通過印染設備統一升級,園區實現年節約用電1.4億萬千瓦時、節約蒸汽115萬噸;實現噸布生產節水量30噸,節水率達30%。而且通過環保投入帶動區域工業產值增長比值達到 1:15 以上,構建了環境治理與產業發展共融共生模式,體現出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的經濟價值。
潮南模式的成功實踐,印證了傳統產業綠色轉型的可行路徑。在這場綠色變革中,潮南紡織印染園區不僅擦亮了傳統產業的底色,也標注了制造向綠而行的新坐標。當印染機械的轟鳴與生態治理的脈動同頻共振,一個傳統產業正在綠色轉型中煥發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