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在花垣縣振興化工廠錳渣庫滲濾液污水處理廠內,工人們正按照滲濾液處理工藝流程對錳渣庫滲濾液進行處理。“以前老振興化工廠自建的污水處理站處理能力不足,技術比較落后,導致出水氨氮濃度過高,而且處理成本高。”該廠錳渣庫滲濾液污水處理廠負責人方維乾介紹,“現在經過工藝技術升級改造,處理量增加了,成本也降低了,出水各項指標比較穩定。”
振興化工廠錳渣庫始建于2000年,設計庫容119萬立方米。2010年5月,建設處理能力為600立方米/天的渣庫滲濾液處理設施。2016年由原花垣縣環保局申請專項資金對振興錳渣庫進行了閉庫治理,新建了一座3000立方米/天的滲濾液處理站,于2017年11月通過原省環保廳驗收。
由于該錳渣庫區域水文地質復雜,原滲濾液處理站處理能力遠不能滿足水量處理要求,同時滲濾液廢水的氨氮濃度較高,生化法脫氮工藝成本高,出水水質不能達標。在各級生態環境部門的精心指導下,花垣縣組織專家團隊制定整改實施技術方案,實施振興錳渣庫滲濾液處理站工藝技術升級改造及營運項目(EPC+O模式),項目采用行業內最先進的AAR氣膜靶向捕獲氨氮處理工藝,實現出水氨氮穩定達標在15毫克/升以內,并實現氨氮資源化再利用。改造完成后,滲濾液處理能力由3000立方米/天提升至5000立方米/天,實現污水處理后持續穩定達標排放。
“對于處理過程中產生的物質我們進行資源化處理,將MVR蒸發系統處理出來的硫酸銨結晶賣給化肥廠生產成化肥,對出水進行試驗,積極試點探索滲濾液除錳后的含氨氮水用于農林生產相關工作。”方維乾向記者介紹,處理廠創新工藝,采用超臨界加載高效沉淀技術的固液分離工藝,通過磁種優選和回流系統設計,滿足大規模含重金屬廢水快速穩定處理的需要,占地面積相比傳統沉淀方法節約50%-80%,運行費用節約30%-50%。采用AAR膜技術的氨氮分離工藝,通過膜成分優化形成新型濾膜材料,強化濾膜的疏水性能,降低氣液分離過程中的透水率,提高單位膜面積的脫氨效率,增加資源化回收產品硫酸銨的濃度,提高回收產品的適用性,有效解決了花垣縣錳產業生態環境問題,實現標本兼治和綠色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