淠河總干渠,源自佛子嶺、磨子潭、響洪甸三大水庫,經羅管節制閘過青龍堰入肥西縣境,全長104.5公里,境內長56.8公里。
- 淠河總干渠
- 佛子嶺、磨子潭、響洪甸
- 104.5公里
- 生活及工業、商業用水
淠河總干渠 [1] ,上游源自佛子嶺、磨子潭、響洪甸三大水庫,水庫出水由東、西淠河匯合后從渠首橫排頭進水閘行經三里崗進入六安市區,穿過六安市區至九里溝,下游經羅管節制閘過青龍堰入肥西縣境,全長104.5公里,境內長56.8公里。淠河總干渠橫跨六安市城區,解放路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取水口(裕安區)與東城水廠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金安區)取水口就位于淠河總干渠六安城區段上。
淠河總干渠及飲用水源保護區劃分情況
依據《安徽省城鎮生活飲用水水源環境保護條例》、六安市人民政府《轉發市環境保護局關于六安市環境功能區劃分方案的通知》(六政辦[2002]90號)、六安市環保局《關于確定市東城水廠飲用水源保護區的請示》(環控[2005]63號)等有關文件和技術要求,淠河總干渠六安市城區段飲用水源保護區劃分為:
2.1六安市城區解放路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裕安區)
(2) 樊通橋至梅山路橋作為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執行Ⅱ類水質標準;
(3) 梅山路橋――朝陽路橋――羅管閘為飲用水源二級保護區,執行Ⅲ類水水質標準。
2.2東城水廠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金安區)
東城水廠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為一、二級保護區及準保護區。從淠河總干渠三里墩村東城水廠取水點起計算,尚有500米至下游200米的水域及兩側河岸縱深各200米的陸域為一級保護區;從一級保護區上界上溯3000米的水域及其兩側河岸縱深各200米的陸域為二級保護區;從二級保護區上界起上溯5000米的水域及其兩側河岸縱深各200米的陸域為準保護區。
近年來,河總干渠水質總體良好,水質一般保持在Ⅱ~Ⅲ類,少數情況達到IV類,糞大腸菌群時有超過地表水Ⅲ類標準現象,影響水質的主要因子為糞大腸菌群。
根據有關資料分析,在“十五”期間淠河總干渠水體中濁度、總磷和鐵濃度的有上升趨勢,水質污染現象呈加重態勢。
主要原因分析:
4.2.1由于城鎮建設快速發展,淠河總干渠上游的城鎮工業廢水和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但相應的環境規劃沒有得到落實,污染治理資金匱乏,污染治理工作落后于城鎮建設發展速度。淠河總干渠上游縣城尚未建成一座污水處理廠,沿途鄉鎮、村落產生的污水也基本未得到有效處理和控制。
4.2.2 近年來隨著我市經濟和城市建設的發展,淠河總干渠六安城區段兩岸新建企、事業單位、辦公區和居住小區眾多,但這些項目的污水管網建設和處理設施卻存在不配套或建設滯后等現象,導致部分污水未經處理直接向淠河總干渠排放,淠河總干渠在六安城區段受到一定的污染和影響。據調查淠河總干渠自六葉路淠河總干渠大橋至九里溝范圍內有排污口不下10處,排放的污水有企業生產廢水,有小區生活污水,還有來源不明的骯臟污水。這些排污口或明目張膽,在河岸邊公然向淠河干總渠排放污水;或暗度陳倉,隱藏在密密麻麻的樹林里、草叢中、水面下,偷偷地將污水排進淠河總干渠。
4.2.3部分城區建設和拆遷工作靠近淠河干總渠岸邊,部分地段拆除房屋后的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隨意堆放在淠河干渠河邊,一定條件下,這些垃圾可進入淠河干總渠,對水體造成污染。
4.2.3曾下大力氣對淠河總干渠水源保護區范圍內的船民和違章建筑進行拆除和異地安置,但仍不能完全杜絕個別船只在水源保護區內停滯,在水源保護區內甚至取水口附近還普遍存在游泳、洗衣、洗菜等污染水體現象。
4.2.4淠河上游段機械采砂規模不斷擴大,河砂采挖造成河流自然生態系統受到一定程度破壞,造成河水水質下降。
4.2.5淠河總干渠的河床比降小,水流平緩,自凈能力較弱。淠河總干渠的主要污染因子為糞大腸菌群。
5.1合理規劃六安市區和淠河總干渠上游城鎮的工業、城市建設布局,對造成水污染的企業進行整頓和技術改造。建立由環保部門管理監督的污染物排放控制制度,嚴格控制制度,嚴格控制工業廢水的排放;加強現有工廠企業的廢水治理,確保排污達標;對污染大而又難以解決的企業實行關、停、轉、遷。
5.2加強市、縣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加快完善城市污水管網和配套實施建設,加強污水排放的管理,實現各類污水全部處理后達標排放。
5.4在劃定的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取水點周圍半徑100米的水域內嚴禁捕撈、停靠船只、游泳和從事能污染水源的任何活動;一級保護區內禁止新建排污口,已有的排污口必須遷出;二級保護區內的排污口必須達標排放,不達標的限期治理。在保護區設立明顯的警示標志,并由市政府設立告示牌。
5.5加強淠河總干渠水源區生態保護,嚴格管理礦山和其它資源開發,對水土流失地區,應加強涵養林和護岸林建設和維護。
5.6嚴格控制淠河上游段機械采砂規模,嚴禁保護區內非法采砂現象,保護河流自然生態系統。
5.7對水源地水質定期監測,對上游來水水質實行連續的水質監測,以便及時了解水源水質變化情況。
5.8“十一五”期間,我市工業經濟將得到進一步發展,工業企業數量和規模將進一步加大,出現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風險將增大。另外隨著合—武鐵路、六—武高速等交通干線建成,在提升六安地區交通優勢的同時,也使六安境內特別是跨河大橋和上游庫區發生交通運輸中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的概率增多,我市將面臨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處理問題。應制定飲用水水源污染事故應急預案,成立環境應急指揮機構,建立技術、物資和人員保障系統,落實重大事件的值班、報告、處理制度,形成有效的飲用水源安全預警和應急救援機制。
參考資料
- 1 六安民進,加強淠河總干渠保護 確保飲用水水源安全,2009年12月23日 [引用日期2011-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