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心城區首個“光伏+再生水廠”項目成功并網發電
2025年4月21日16時15分,成都市第六再生水廠一期分布式光伏項目成功并網發電。
作為成都市中心城區首個“光伏+再生水廠”示范項目,通過“水上發電、水下治污”的立體化布局,實現空間資源集約利用與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標志著成都環境集團在綠色低碳轉型和環保產業創新領域邁出重要一步。

為何投資“光伏+再生水廠”?
——綠色轉型的首選模式
在“雙碳”目標引領下,傳統水務行業亟須探索清潔能源替代路徑。成都環境集團積極響應國家《關于推進污水處理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實施意見》,將“光伏+水務”作為節能降碳的首選模式,通過在水處理設施上方鋪設光伏組件,形成“水上發電、水下治污”的立體化布局,將清潔能源利用與節能減排深度融合,使再生水廠變身“低碳糧倉”,有效破解傳統水務行業高能耗、高排放的痛點,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雙贏。
該項目是成都環境集團排水公司與新能源公司打造的集團內首個再生水廠分布式光伏示范項目,也是實現集團水務環保與綠色低碳產業協同發展的試點項目,在進一步優化再生水廠能耗結構的同時,為城市水環境治理注入強勁新動力。

為何選址第六再生水廠?
——空間復用與技術創新雙突破
成都環境集團排水公司第六再生水廠一期憑借其空間優勢成為理想點位。項目充分利用廠區屋頂、生化池頂部等空間敷設光伏組件,總敷設面積近9千平方米,相當于1.3個標準足球場,預計每年可輸送清潔電力近140萬千瓦時,滿足14萬戶普通家庭一天的用電量。同時,電能就地轉化,發電量實現完全“自發自用”。與燃煤火電站相比,每年可為國家節約標準煤 420噸,相應每年可減少多種有害氣體和廢氣排放,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200噸。
項目創新采用光伏建筑一體化技術,在不新增用地、不影響污水處理的前提下,治污發電兩不誤,形成了一個立體綠色生態系統。污水處理工藝采用“多段 A/O+高密度沉淀池+反硝化濾池”,出水嚴格符合《四川省岷江、沱江流域水污染排放標準》(DB51/2311-2016)中城鎮污水處理廠排放限值要求,保障沱江流域水質,為“光伏+治污”協同運行奠定基礎。

未來規劃如何?
——從“試點”到“全覆蓋”的綠色藍圖
項目由成都環境集團新能源公司投資建設,并與排水公司通過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聯合運營,精細化施工管理與技術創新并行,在保障污水處理設施正常運轉的同時,高效完成光伏組件的敷設工作,為后續項目積累寶貴經驗。

以該項目為起點,成都環境集團將按照“示范先行、梯次推進”思路,加速構建多形態“光伏+”合作體系,積極推進成都市域內集團水廠光伏全覆蓋。錨定“雙碳”目標,努力打造示范樣板,加快形成向綠向新、低碳高產、多能互補的產業新格局,為助力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優化能源結構提供“綠電引擎”,為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快推進發展方式綠色轉型貢獻環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