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讀江門|從固體廢物中“挖”出“寶藏”
羊城派2022-07-07 01:29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卓棟 實習生 鐘銀佩 通訊員 譚耀廣
日前,生態環境部、國家發改委等18個部委聯合印發《“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提出國家將推動100個左右地級及以上城市開展“無廢城市”建設,江門位列其中。隨后,江門市發布《江門市“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2021—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
記者觀察發現,近年來,“化廢為寶”理念深入到江門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工業固廢轉化為化學能及熱能,禽畜及魚類糞便成為有機肥料,生活垃圾通過環保技術轉化為電能、并為其他垃圾處理提供能量……“資源化”成為江門建設“無廢城市”的“破題”重點。

開平市固廢綜合處理中心
江門固廢“資源化”早有布局
據介紹,“無廢城市”建設是通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的城市發展模式。
《方案》提出,江門將以工業固體廢物等主要固體廢物為重點,大力推進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發揮減污降碳協同效應,強化制度、技術、市場、監管等保障體系建設,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探索具有江門特色的“無廢城市”管理新模式。

近年來,江門持續推廣生活垃圾分類
《方案》編制以2020年為基準年,2021年至2023年為試點期,2023年至2025年為推進期,2025年后在此基礎上持續開展“無廢城市”建設工作,形成長效機制。到2035年,江門建成完備的固體廢物地方政策法規體系,“無廢城市”理念深入貫徹到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形成固體廢物資源化水平高、環境影響低的“無廢”城市發展模式。
為建設“無廢城市”,《方案》提出了六方面的重點任務。其中在工業固廢、農業固廢、生活源固廢等的處理上都作出了“資源化”部署。而記者近日在走訪時發現,江門在相關領域中的固廢“資源化”早有布局。引進環保技術、建設處理設施、推廣處理模式……江門從各類固廢中“挖”出了“寶藏”。
工業固廢熱解氣化成“能量”
“通過熱解氣化,工業固體廢棄物轉化為可燃氣體……”江門綠潤環?萍加邢薰荆ㄒ韵潞喎Q“綠潤環保”)總經理王明生以簡潔的語言介紹公司研發的有機固體廢棄物熱解氣化處理系統。
記者了解到,熱解技術基于有機固體廢棄物的熱不穩定性,在脫氧條件下給予高溫環境,通過熱解、催化、裂解等,最終轉化為甲烷、一氧化碳、氫氣等可燃氣體,可作為能源應用在工業生產階段的余熱鍋爐等設備上,這樣也能減少燃料使用。在王明生看來,有機固體廢棄物熱解氣化技術可以有效實現有機固體廢棄物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
記者注意到,王明生的觀點與《方案》中對于工業固廢處理的部署不謀而合!斗桨浮诽岢,加快綠色工業升級,提升工業固廢利用水平,在重點行業推行以固體廢物減量化和資源化為重點的清潔生產技術。

江門市區餐廚垃圾處理項目 受訪者供圖
據悉,2017年,綠潤環保與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應紅及其團隊合作組建了院士科創平臺,攻克了有機固體廢棄物熱解氣化技術的相關難題,設計出有機固體廢棄物熱解氣化處置系統裝備,如今已達到工業化量產水平。目前,綠潤環保為江門多家知名企業提供了先進的廢物處理解決方案。
記者了解到,對于工業綠色發展,“十三五”期間,江門市推行“鏈長制”,加快打造戰略性產業集群,出臺政策助力穩鏈補鏈強鏈控鏈,并在建設“綠色工廠”“循環園區”“綠色礦山”等方面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為后續“無廢城市”相關指標的完成奠定了基礎。

綠潤環保應用于江門某企業的固廢處理設備 受訪者供圖
禽畜糞便可實現資源化再利用
江門是大灣區的農業大市。針對農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固體廢料,《方案》提出了“農業循環經濟”的解決方法,要求促進農業固廢全量利用。尤其是對于動物糞便,《方案》要求推廣“豬—沼—果(菜)”“林—禽—果”等多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種養循環的多種生態農業技術模式。記者走訪時注意到,相關技術模式已開始在江門農業生產中應用。
位于江門市新會區大鰲鎮的中集漁業科技示范基地內,一個個高數米、寬10多米的巨大養殖池赫然可見。養殖池內大量羅非魚在水面翻騰。新會中集漁業科技事業部總經理黎澤深介紹,魚類養殖時會產生大量含有殘餌魚糞的污水。為此,養殖池內部設置了雙路集污器,可自動將污水分為污染程度低、較干凈的“上部水”和污染程度高、含殘餌糞便的“下部水”,分別輸送到水處理單元進行固液分離。分離處理出來的殘餌糞便經過生物改性處理,成為種植農作物用的有機肥,實現資源化再利用。

綠湖農莊內的沼氣發電設備
而在江門鶴山的綠湖農莊,糞便等排泄物不僅能制作肥料,更能制沼發電。綠湖農莊相關負責人介紹,農莊的豬舍內生豬存欄量5萬頭左右,每日產生大量排泄物。該農莊建成“農林牧副漁+沼氣發電”立體循環農業生態系統,排泄物通過機械刮糞和固液分離后產生固體糞污。固體糞污將通過高溫水解和高效厭氧制沼,構建沼氣熱電聯產,產生沼氣并網發電和余熱再利用。據悉,綠湖農莊與鶴山市綠湖生物能源有限公司簽訂了《新能源建設合作框架協議》,分期投資建設沼氣發電機組。該項目第一期機組已于2018年11月并網發電,發出的電由南方電網進行收購。
生活固廢產出“綠色電力”
對于江門市民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垃圾,近年來當地一直積極推行垃圾分類措施。記者了解到,目前江門城區400個公共機構已全部開展垃圾分類、454個居住小區生活垃圾分類投放設施實現全覆蓋。同時,全市建成運行生活垃圾處理設施7座,總設計處理能力4440噸/日。
而在《方案》中,針對生活源固廢特別提到了“精細化管理、建立完善分類資源化處置體系”的要求。在這方面,位于江門開平的開平市固廢綜合處理中心走出了綠色處理“新路子”。
記者了解到,開平市固廢綜合處理中心一期于2019年底正式投用。里面的設施包括江門市第一座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江門市西部餐廚垃圾處理項目、江門生物資源科學處理中心等。
據悉,該中心的核心就是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每天晚上,來自開平城區的約600噸生活垃圾投入焚燒爐內。運行人員通過中央控制室的監控屏實時監測、調整焚燒爐內的氧量、送風量等參數,盡可能讓垃圾燃燒效率最大化,日發電可達30萬度。且燃燒產生的煙氣通過凈化系統處理,不影響周邊空氣。
運行人員還介紹,通過焚燒發電,中心內其他垃圾處理項目也能獲得電力;垃圾焚燒產生的蒸氣余熱被運送到污泥干化處置項目,作為污泥干化的熱源;污泥車間產生的臭氣通過管道運輸到垃圾焚燒車間,作為焚燒助燃劑焚燒處理;干化后的市政污泥以及餐廚垃圾厭氧發酵后剩余的殘渣又被運送到垃圾焚燒發電項目與生活垃圾摻燒,產生電力。整個中心由此實現100%固廢無害化處理、污染不外排。
據統計,自建成使用以來,開平市固廢綜合處理中心共處理生活垃圾超過58萬噸,產生了2億多度綠色電力,相當于節約標準煤超過6.7萬噸。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黃鐵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