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河流污染問題再次引起社會熱議:一是上海黃浦江松江段出現大量死豬漂浮;二是全國兩會上各級有關領導對“市長下河游泳”的關注——14日,有媒體就“市長敢不敢下河游泳”這一話題,對廣東的10位市長進行采訪,結果是“能游”與“不能游”者各半;15日,環保部吳曉青副部長在回應“市長下河游泳驗水”時表示,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官。環保部將加強檢查整治,對嚴重污染問題,發現一起,查處一起。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近期各地流行的“高價請環保局長下河游泳”活動,無疑飽含了民眾對日益糟糕的環境狀況的強烈不滿,但也不得不要說,所謂“某某長敢不敢下河游泳”,似乎有著娛樂化的趨向。
將檢驗水質的標準,簡化為“某某長敢不敢下河游泳”,顯然是不科學、不嚴謹的;而且,如果只糾結于官員“敢不敢”,這種情緒化乃至娛樂化的吆喝聲,還很有可能淡化乃至遮蔽官員對真問題的反思——不妨惡意揣度一下,倘若較真起來,即便河水很臟,恐怕官員也是敢下河游泳的,如果這能平復民怨、撇清自身責任的話。何況,對于手握大權屢創“奇跡”的地方官員來說,下了河取悅民意,在短時內讓“黑河”變成清水河,本身就不是什么難題。
很顯然,“某某長下河游泳”遠不是治污之策,盡管其中可以檢驗官員對治污的態度,但對于環境整治來說,所謂“態度”也不過是可有可無的應景文章罷了。畢竟,環境治理關鍵看行動、看效果,而不是嘴上功夫。而吳曉青提出的“治污先治官”,無疑給我們提供了一條可行的路徑。
問題顯而易見,今日中國環境污染之所以如此糟糕,環境治理之所以踟躕不前,直接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對環境保護的不重視乃至縱容,以及官員環保責任的長期缺位,但禍根在于經濟至上(而這又簡化為唯“GDP”是瞻)的畸形發展觀。
在“環境靠邊站,稅收才是硬道理”,以及招商引資與干部升遷直接掛鉤的畸形政績觀主導下,地方官員的一切行政作為,必然圍繞著地方權力的中心任務(經濟數據)而亦步亦趨。在這種體制下,為了多撈政績、早升遷,地方官員必然急功近利、饑不擇食,盲目招商引資。
由此導致的后果是,保護納稅大戶的重要性,要遠遠大于環境保護。一些“三高”企業往往成為地方政府的座上賓,而對于“稅收大戶”的排污亂象,一些地方環保部門奉行“三不查主義”:只要老百姓不上訪、媒體不曝光、上級領導不批示,環保部門便視若無睹,一概不查。就算是被曝光,也不過走走過場而已,有的甚至助紂為虐,替企業掩蓋污染環境的真相。
正是號準了地方權力的脈門——對政績的饑渴,“納稅大戶”由此而獲得某些特權。正因如此,也就不難理解:有的“污染大戶”,盡管廢氣超標千倍,工廠附近臭氣熏天,然而卻無心治污,有心燒錢搞廣告轟炸,呈現“廣告影響一日千里,廢水廢氣一瀉千里”的病態張狂。在這里,一個不算夸張的事實是,地方政府尤其是環保部門,已然被“納稅大戶”所綁架,淪為污染企業的“家丁”。
可見,在整治污染問題上,提高當前官員環保考核分值的比重、完善官員環保問責機制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唯有改變目前地方政府唯GDP是瞻的畸形發展模式,實現“海晏河清”才有可期。 (作者系廣州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