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認為,要杜絕企業偷排,除了要加大處罰力度外,還要嚴管排污的口。因為并不大額的罰款雖然可以讓企業心痛一時,但并不能減輕、杜絕污染。如某企業向飲用水源排放工業廢渣被罰了3萬元,但是這次排放有可能為企業帶來10萬元甚至百萬元的利潤,何況并不是每一次偷排都會被發現。當企業發現污染產生的效益還是大于罰款金額,污染就無法避免。
在這個“罰款、污染,再罰款、再污染”的怪圈中,唯一增加的只是罰款部門的金錢收益,對治理污染于事無補,反而使污染“合法化”。而企業繳交排污費用也不高,導致不少企業寧肯繳納排污費也不愿治理污染。結果,企業賺到了利潤,但屬于公眾的環境卻被污染了。
一些企業經營者單純認為企業的社會責任就是依法納稅,環保是政府的事情。向江河排污或者偷排,造成污染事故的后果無非就是被罰款。而實施責任追究對私人企業主卻毫發未損,行政處分對他們不起作用。
解決環境污染問題,不僅要有鐵腕的決心和手段,更要有精細化的操作,把任何企業企圖鉆環保政策和舉措漏洞的可能降為零。從排污口入手管嚴,管牢企業的排污行為,就是精細化操作的實際舉措,就能迫使企業采取行動減少污水的排放量和排放濃度,或者提高技術含量,或者增加污水處理設施,或者繳納費用進行集中污水處理等等。
每一個排污口都實行嚴格的監管,那么每一家企業排放是否達標就能有最直接的證據。管嚴了排污口,看那些企業如何有意無意偷排污水?某種意義上說,確實能起
不要讓罰款淪為污染“合法化”之路
時間:2013-03-25 來源:南方日報作者:邱鎮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