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廣東省政協人資環委組織部分委員圍繞“加強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與省財政廳、環保廳、住建廳,愛衛辦召開座談會,就“戶收集、村集中、鎮轉運、縣處理”的城鄉攔擊收運處理模式進行對口協商。與會委員指出,現在很多山區鎮已經建成了污水處理廠,這些處理廠的規模按照日處理能力5000噸來建設,可山區鎮人口少,每天只有幾百噸的污水量,污水處理廠成本都收不回來,日后運營將面臨難題。
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賴詩仁說,之前政協組織去調研,發現有的山區縣建設的污水處理廠的規模大,但卻沒有足夠的污水量來處理,不僅成本難回收,就連日后的運營都大成問題。為何當初的設計規模不切實際?政協調研發現,原來是為了達到省里的考核,該地區雖然地處山區,但卻在珠三角范圍,所以設計污水處理廠也是按照珠三角的統一標準。對此,有委員指出,地方在建設這些項目的時候,應該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地向上級主管部門講明情況,靈活變通。
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城市建設處副處長陳輔淳表示,目前,全省所有縣和珠三角地區所有中心鎮全部建成污水處理設施,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已達到80%。全省33個縣建成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12個縣開工建設,364個鎮建成轉運站,累計占34%。
省財政廳工貿發展處副處長陳瑞雄指出,去年,省財政拿除了4.2億元來幫助農村建垃圾站、垃圾處理廠、污水處理廠,接下來將繼續拿出4.2億元。此外,他還透露,省財政計劃在今年拿出3000萬元,給每個縣配備一輛密封垃圾運輸車。對于委員所指出的污水處理廠如果因為設計規模太大而難以運營,成了“半拉子”工程的問題,陳瑞雄直言:“財政花了冤枉錢,我覺得很心疼!”
也有與會委員指出,財政按照每村一萬元的標準補貼建設村垃圾站,但在調研過程中卻發現很多村只是簡單地用磚頭壘了個垃圾池,對于這些資金是否合理使用,委員們也表示有所擔憂。
省政協副主席陶凱元指出,僅今年上半年,省政協委員就提出了36件涉及環保工作的提案,其中4件涉及農村環境保護。她認為,廣東農村環境保護壓力大,任務重,必須探索出具有廣東特色的農村環保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