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水污染、大氣污染、土壤污染十分嚴重,形勢依然嚴峻,壓力持續增大。增加環保投入是根本,不舍得在環境上花錢,就是不舍得在人民群眾身上花錢。優先保護水質良好的湖泊,有花錢少、見效快、不走先污染后治理老路的優點。市場管理規范化是環保產業發展的前提,要注意保護知識產權。
和誰對話?
劉鴻亮,1932年出生于遼寧省大連市,環境工程專家。1954年畢業于清華大學。曾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工程院農業輕紡與環境學部主任、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科技顧問委員會副主任。現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環境基準與風險評估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環境保護部科技顧問委員會委員。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為什么對話?
由中央國家機關團工委主辦,環境保護部直屬機關團委協辦,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團委聯合中國環境報團委承辦的“美麗中國”聯學聯誼活動之“與院士面對面”活動近日在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開展。來自中央國家機關團工委、水利部、國務院三峽辦、國務院南水北調辦以及環境保護部的6名青年代表,就近期我國的環境熱點問題、水污染防治思路、環境科技創新等方面的問題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劉鴻亮進行了對話。
點擊一
焦點關注 如何看待當前的環境形勢
關鍵思路 水污染、大氣污染、土壤污染十分嚴重,形勢依然嚴峻,壓力持續增大
問:當前我國的水污染、大氣污染、土壤重金屬污染形勢嚴峻,環境惡化的趨勢沒有得到根本遏制,威脅群眾健康的環境事件頻繁發生。作為環保領域的資深專家,您曾參與了中國環境宏觀戰略研究等,您對當前的環境形勢怎么看?您認為應該采取哪些措施來應對當前的環境問題?
劉鴻亮:環境污染問題是長期困擾我國環境科學工作者的一個難題。隨著經濟的發展,污染物削減沒有增長快,環境問題呈現日益嚴重的態勢。只要發展經濟,就會面臨環境的污染。應該說,我國高度重視環境保護,思想上認識也很深刻,但實際采取的應對措施和思想高度相比有差距。如果思想上重視但不舍得投入,環境照樣好不了。
從目前情況來看,從上層領導層面來說是解決了思想認識問題,但是對下面具體操作人員來說,思想認識問題沒解決,實際對策也沒有跟上,比如地方官員多年來受到GDP至上的考核機制影響,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過去有一個時期,我們曾提出研究綠色GDP的問題,但是實施起來難度很大,阻力很大。因為如果按綠色GDP來看中國,那我國每年的GDP要減下去不少。
北京以前的污染沒有這么嚴重,現在全國十大污染城市中,河北省占了6個,尤其是唐山,這些城市距離北京比較近,導致北京霧霾天氣頻發。現在僅河北省的鋼鐵產量就占全國的1/3,超過3億噸。世界鋼鐵看中國,中國鋼鐵看河北。我曾去美國考察鋼鐵行業的污染減排情況,美國匹斯堡過去曾是世界鋼鐵業特別是世界煤炭運輸的集散地。在上世紀30年代,匹斯堡的污染極為嚴重,比現在的北京嚴重得多。白天,行駛在公路上的汽車都要開燈,城市里的樓房都像被刷了黑油漆一樣。后來,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發現了天然氣。匹斯堡進行了“煤改氣”,所有燃煤發電機組全都改成天然氣發電機組。我2000年去參觀的時候,當地只留了一個焦炭廠廢墟作為歷史的見證。
與美國匹斯堡的情況正好相反,近年來,北京的大氣污染突然惡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鋼鐵工業圍繞北京發展的結果。鋼鐵生產要用電,現在主要依靠煤發電,無法用天然氣發電代替。大量的煤炭燃燒、迅速增長的電力需求、鋼鐵生產的居高不下,基建工程導致的水泥生產增加,以及物資運輸、汽車燃油的相應發展,必然會造成大氣污染,出現霧霾天氣。
總之,我國水污染、大氣污染、土壤污染十分嚴重,形勢依然嚴峻,壓力持續增大。
點擊二
焦點關注 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之策是什么
關鍵思路 增加環保投入
問:如何解決當前的環境問題?最重要的措施是什么?
劉鴻亮:環境問題如此嚴峻,可以停止經濟發展來保證環境友好么?答案是否定的。國情不允許,人民群眾不允許。經濟不能止步不前,就需要增加環保投入。國防要加強,教育不能松懈,老百姓的生活更要改善,環境保護、治理的投資不能省。我認為,還應該大幅增加環保投入,用更多的資金來治理環境。不舍得在環境上花錢,就是不舍得在人民群眾身上花錢。賺錢的目的是改善民生,環境保護就是惠及當代、造福子孫的重大民生。增加環保投入是根本,只有這樣,中國的環境才有希望。
從樹立生態文明理念的角度,我認為第二個需要采取的措施就是提高公眾的環境意識。生態文明理念具有豐富的內涵,既包括生產,又包括消費,還包括文化、思想和哲學。生態文明與每個人的生活方式息息相關,環境問題與亂扔垃圾等惡習不無關系,因此要提高公眾的思想認識。這個過程漫長而艱難,但是非常重要。要提高全民的環境意識,除了加強環境教育,還需要法律法規的制度保障。
點擊三
焦點關注 水污染防治思路如何轉變
關鍵思路 優先保護水質良好的湖泊
問:您是我國湖泊污染防治方面的首席學科帶頭人,從2008年起就被聘為滇池治理咨詢專家委的主任,請您簡要介紹滇池治理中所運用的一些科學方法。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推出后,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也在籌備中,您認為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重點、難點、思路應該是什么?
劉鴻亮:滇池不僅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也是我國湖泊污染的典型和“博物館”,幾乎所有的污染問題都能在滇池找到,因此,治理好滇池的水污染問題具有重大意義,也具有相當大的難度。我從1985年開始接觸滇池,當時滇池的水質在Ⅲ類到Ⅳ類之間。到了1990年,滇池的水質完全變成了Ⅳ類,而從1995年開始,滇池惡化為Ⅴ類水質,2000年以后,滇池水體重度富營養化,成了污染最重的劣Ⅴ類水體。可見,治污研究的速度遠遠趕不上污染加劇的速度。通過我在滇池流域開展的大量工作,包括連續10年的水污染防治規劃,我深知,滇池流域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政府、企業、人民群眾對發展當地經濟的渴望可想而知。因此滇池的治理瓶頸就是關于發展路徑、發展模式的問題。我認為,滇池的主要污染來源在昆明,也就是在滇池的上游。昆明是一個工業區,含有重金屬、無機污染物、有機污染物的廢水和生活污水都排進了滇池。滇池的水量并不大,從環境承載力的角度來看,根本經不住工業城市包圍式的污染。
其次,滇池在治污的思路上走了彎路。過去一段時期,當地領導沒有找到滇池污染的根源,沒有抓住治理污染的根本辦法。2008年,在滇池污染已經十分嚴重的情況下,當地政府提議在滇池周圍再建4個分區,組成“都市群落”,包圍滇池流域的上中下游。這個發展思路被我堅決反對,因為它會嚴重加劇滇池流域水污染,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同年,時任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書記的仇和同志,及市委副書記、市長張祖林來到北京召開座談會,聽取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及一批國內環境保護領域知名專家的意見,提出了“治湖先治河”的方案。仇和同志親自擔任河長,強力治污,并要求各級地方領導帶頭掛帥治河,使得滇池的污染情況有所好轉,初見成效。
同時,昆明引進先進技術,完成主城第一至第八污水處理廠新、改(擴)建項目,使得昆明市主城區污水處理能力實現翻番。特別是我國自行研究設計的污水處理模式,在脫氮除磷方面取得了明顯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滇池入湖水質的富營養化。按照我的思路,要根治滇池水體嚴重富營養化的問題,要進行底泥疏挖。通過疏浚,可以去除底泥所含的污染物,清除污染水體的內源,減少底泥污染物向水體的釋放。底泥富集的污染物數量巨大、濃度很高,如果不把內源去掉,即使引水、換水或者控制外源都不能起到根本作用。
因此,就治理滇池而言,首要對策是計算整個滇池流域的環境承載力,摸清滇池的水環境能承擔多少氮、磷,然后制定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使發展與環境承載力相平衡。其次,控制入湖河流的水質,污水處理達標后排放。如果湖泊水體要達到Ⅳ類,入湖河流的水質就要達到Ⅲ類,始終高一個等級。第三是疏挖底泥,在滇池種植能夠吸收氮、磷、重金屬的水生植物,再通過定期清除這些水生植物,去除底泥所含的污染物,清除污染水體的內源。
在制定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時我們注意到了與滇池形成鮮明對比的撫仙湖。撫仙湖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撫仙湖容積為206億立方米,湖水平均深度近百米,最深處接近160米,相當于12個滇池的水量。撫仙湖距離滇池僅70多公里,水質卻常年評價為Ⅰ類。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撫仙湖地處深山,周邊沒有城市和工業,唯一需要控制的僅有農業面源污染。我們現在積極保護植被,控制大蒜種植,就可以削減氮磷排放量,保證撫仙湖水質繼續保持優良。這是一個重大經驗也是一個重大轉變。優先保護水質良好的湖泊,有花錢少、見效快、不走先污染后治理老路的優點。因此,我們決定調整策略,優先考慮水質在Ⅲ類及以上的湖泊。
點擊四
焦點關注 如何有效發揮科學技術的作用
關鍵思路 規范技術市場,保護知識產權
問:近年來,我國環境科技突飛猛進,為探索環保新路提供了強大的科技支撐。作為一位環境科學方面的資深專家,您曾參與一大批國家科技攻關項目。面對日益嚴峻的環境形勢,您認為如何用好環境科技這把利刃?我國的環境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存在哪些問題或制約?
劉鴻亮:我認為科學技術對環境保護工作的保障、支撐和促進作用非常顯著。環境問題錯綜復雜,沒有科技的支撐,就難以有效解決。舉個例子來說,許多人認為污水處理的技術并不復雜,但事實上,先進的技術和落后的技術之間差距非常大,這不僅體現在出水水質、工作周期上,更體現在節約能源、降低成本上。先進的技術可能為一個污水處理廠節省的電量大概有10%,這個數據并不是特別高,但對整個國家來說節省下來的能源和費用是驚人的。誰搶占了技術創新的制高點,誰就在環境保護中掌握了主動權。
目前,我國在環境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技術市場不規范。以汽車尾氣凈化器問題為例,我國新車尤其是轎車的尾氣凈化器市場一直被國外廠商壟斷,生產規模普遍很小的國內凈化器生產企業很難與國外企業相抗衡。占世界汽車尾氣凈化器產量93%的四大公司都在上海建廠,世界三大汽車排氣管公司與國內企業合資生產消聲器等設備,國內的轎車生產企業則多為合資企業,普遍購買國外廠家的尾氣凈化器產品。然而,國外的減排產品一般也只能減排20%~40%,無法解決大中城市汽車尾氣污染的難題。一方面,我們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減排效果世界領先的汽車尾氣凈化器研制技術;另一方面,由于市場管理不規范,企業存在“進入壁壘”,生產出來的商品無人問津。市場管理規范化是環保產業發展的前提,當前仍然需要有一個摸索的過程。
加快科學成果的產業化,還要注意保護知識產權。這就需要我們拿起法律的武器。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應該嚴厲追究其法律責任。最近,我們在內蒙古發現了一種含有許多稀有金屬成分的礦土。經過專題研究,我們認為可將其作為絮凝劑原料。它可以大幅提高絮凝劑的效率,甚至達到分子篩選級別,效果非常明顯,既可以節省資源,又可以提高效率。同時,經過它的絮凝沉淀后,懸浮物基本被去除,下一步如果再用超濾技術,就可以達到飲用水的標準。這樣好的科學成果在產業化的時候,很快就被混亂的新材料市場影響,馬上就有假冒產品出現,魚目混珠,破壞產品信譽,坑害消費者。因此,保護科技發明的專利權,對于中國的環境科技成果產業化意義重大,也是當前發展環保產業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