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匣子”被埋在地底下,僅探出個“腦袋”。 記者 筱向 攝
蘇報記者 筱 向
村口不起眼的角落里,幾個“黑匣子”掩隱于綠草叢中、僅露出個頭,依靠它們,全村的生活污水實現達標排放;郊區的市民公園花草繁盛、空氣清新,誰能想到地下是個污水處理廠,周邊農村生活污水接入市政管網后,全部被送在這里處理。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是水環境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難點部分,依靠獨立處理設施和接入市政管網兩種模式,我市已累計完成對1604個規劃保留點和自然村莊的生活污水治理,受益戶數超過27萬戶。
830個村莊埋下獨立設施“單打獨斗”
路過張家港市塘橋鎮金村村后巷的人,大多不會注意到這處不起眼的角落:遠看只是個種植著灌木的綠化角,走進細看,才發現綠樹掩隱下,七八個半米見方的“黑匣子”被埋在地底下,僅探出個“腦袋”。
這便是金村的生活污水處理站。當地人告訴記者,這一個個黑匣子下,是對應著的一個個處理池,每個池子都有不同的功能。各家各戶產生的生活污水進入管道后被送到這里,經過格柵、調節池、兼氧池、好氧池、沉淀池等環節后,污水變成了能夠達標排放的凈水,回到環境中去。
據悉,這個處理站的服務范圍為金村村后巷,這一區域現有住戶近300戶,總人口約1000人左右。處理站于今年上半年建成,日處理能力240噸,作為配套,當地還建有約3000米管網,總造價350萬元。根據測算,與處理站建成前生活污水直排入河道相比,這一處理設施可每年削減污染物COD5.48噸,氮0.73噸,磷0.11噸。為服務金村567戶住戶,當地共建有3個類似的處理站。
建該類處理站是農村集中居住區常用的生活污水處理方式,而針對分散居住的農村住戶,我市則大力推廣更為小型的地埋式污水處理設施。如針對吳中區等山地較多、居民居住相對分散、管網難以接入的區域,分散式裝置將被大力推廣。
目前,獨立污水處理設施已進入全市830個村莊,受益戶數13.78萬戶。
774個村莊接進市政管網“統一處理”
將靠近城區的農村家庭污水管網接入市政管網,送進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是更為便捷的方式。截至目前,全市共有774個村莊完成接管,受益13.23萬戶。
張家港市金港鎮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規模5萬立方米,一期投用日處理規模2.5萬立方米,主要收集港區、南沙等農村以及新城區的生活污水。與想象中機聲隆隆、彌漫著異味的污水處理廠截然不同,這里的地面上看不到一處廠房,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占地2.4萬平方米的市民公園。
沿著入口處狀似地下車庫入口的通道進入負一層,才能看到污水處理廠的全貌。處理廠廠長趙建東告訴記者,污水廠在地下共分為兩層,其中負一層9米、負二層5米,采用膜分離技術和污水生物處理技術有機結合的先進工藝進行污水處理,可以保持很高的生物相濃度和優異的出水效果,處理產生的污泥則采用濃縮脫水處理后根據環保要求進行安全處置。
據悉,金港鎮污水處理廠是省內首座地下式污水廠,于去年底竣工投產。其主要優勢是占地面積小,僅為同等規模常規污水處理廠的50%;噪聲、異味等污染物少,減小了對周邊居民生活工作的影響;景觀效果好,減少了對周邊區域的未來發展的障礙。
2015年超七成保留村莊達標處理
來自市水利局的統計數據,按規劃保留區戶數計算,目前蘇州全市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平均為61.3%,太湖一級保護區生活污水處理率為87.2%,陽澄湖水源水質保護區為83.1%。經過對生活污水的集中整治,近年來蘇州主要河湖水質穩中有升,太湖藍藻在蘇州聚集面積和發生頻次明顯下降。目前全市250個水功能區、326個河道監測斷面達標率為62.9%,比2008年的35.4%提高了近1倍。
“這一數據是根據規劃保留區戶數計算而來,事實上,還有一些村莊并不在規劃保留區范圍內,不適合建立獨立處理設施或接管,還存在著生活污水直排等問題,影響農村河道水質。”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說。
為此,我市加強了對農村生活污水的治理力度。今年計劃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79項,總投資1.2億元。根據規劃,到2015年底,全市將實現七成以上規劃保留村莊的生活污水治理達標。
如何“凈水”?
這一個個黑匣子下,是對應著的一個個處理池,每個池子都有不同的功能。各家各戶產生的生活污水進入管道后被送到這里,經過格柵、調節池、兼氧池、好氧池、沉淀池等環節后,污水變成了能夠達標排放的凈水,回到環境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