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城鎮易腐(餐廚、廚余)垃圾處理技術及其問題探討
報告人:吳偉祥 --博士,教授,博導,研究方向“廢物處理處置資源化”。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項目獲得者,2007年入選國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2010年入選“浙江省新世紀151人才工程”培養計劃。現擔任浙江大學環境保護研究所所長、浙江大學環資學院固廢研究中心主任
吳偉祥:農村垃圾分類減量化的建議
自垃圾分類制度普遍推行以來,浙江、江蘇、上海等按照試點先行、逐步推廣的思路,因地制宜,開創了各具特色的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與減量資源化處理模式。
其中,農村垃圾分類處理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成為美麗鄉村建設中最靚麗的底色。
盡管如此,現階段我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資源化工作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亟須逐步解決實際問題,持續深入地推進垃圾分類工作。
提升分類意識
建立健全四分體系
我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起步較晚、四分體系有待健全。
盡管各地廣泛宣傳垃圾分類知識,并提出積分獎勵、有償回收、季度評比等激勵機制,因地制宜地創建了“屋內屋外四只桶分類投放”、“集中點現場督導分類投放”等模式。
但這種自上而下的推廣形式投入成本高,可持續性較差,難以充分調動農戶的分類意愿,農戶自主參與分類的意識和熱情有待提高,垃圾分類投放正確率還須再提升。究其原因是無法滿足農戶參與垃圾分類的獲得感。
因此,必須構建可視化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技術體系,讓農戶成為垃圾分類全過程的監督者和見證者。
同時,政府應持續推進入戶宣傳與培訓工作,深化農戶參與垃圾分類的責任和義務,強化上門收集督導和“桶長制”等精細化管理舉措,加強分類信息評估與反饋,推行社會共治。
加強統籌規劃
推進設施共建共享
目前我國農村易腐垃圾就地處理設施建設的統籌規劃相對缺乏。
農村易腐垃圾就地減量資源化處理站點設置以申報為主,主要配置0.3~1t/d的小型分散式處理設施,未能結合區域人口規模、垃圾產生特性、人口居住結構等因素合理布置站點規模與位置,導致投入的設施設備“吃不飽”或“吃不下”等現象存在。
因此,我國農村垃圾分類減量資源化工作應按照“適度集中、連片處理、區域共享”原則,因地制宜規劃布置建設農村易腐垃圾就地資源化處理站點,做到鎮/鄉統一規劃、統籌建設、統一管理、優化配置、共建共享,形成規模效應,提高工作成效。
優化資源配置
降低建設運維成本
在易腐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方面,無論是機器成肥、陽光房堆肥還是厭氧產沼等方式均存在小而散的問題,易腐垃圾處理的建設與運行維護成本高。
一些地方由于采用高能耗的易腐垃圾短時(12~24h)全混合高溫烘干處理設備,存在設備閑置狀況。
因而,要在三方面降低易腐垃圾處理成本:
一、規劃上,站點設置應適度集中,降低設施設備單位投資與運行維護成本。
二、技術上,應優先選用高效低耗的生物強化腐熟設施設備。
三、操作上,應強化對運維人員的技術培訓,提高設施設備運行效率。
規范設施建設
確保資源化產品質量
資源化產品質量保證是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長效運行的關鍵。
然而,目前的資源化站點肥料樣品腐熟度低,腐熟化程度難以達到植物種子發芽指數大于60%的基本要求,農田施用易引發農田面源污染,并抑制作物生長,導致減產。
此外,相當部分站點尚未配置廢水廢氣控制設施,存在較為嚴重的二次污染風險。
因此,應盡快編制出臺相關設施建設與運行技術規范標準,確保資源化產品質量,避免易腐垃圾短時(12~24h)全混合高溫烘干處理設備進入市場;
配套建設站點二次污染防治設施,實現廢水廢氣就地達標處理,確保外排廢水廢氣符合當地環保標準規范要求。
本文作者吳偉祥系浙江大學環境污染防治研究所所長
來源:中國建設報
-
11:46發送完畢2751
-
昨天 00:01發送完畢2581
-
星期日 11:12發送完畢3361
-
星期六 00:01發送完畢1441
-
星期五 13:54發送完畢1322
-
星期五 11:57無法查看
-
星期四 00:01發送完畢7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