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暉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村鎮建設司司長 博士
簡介:
趙暉,浙江余姚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村鎮建設司司長 。
教育經歷
1978-1979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一年級
1979-1980 中國赴日留學生預備學校
1980-1984 日本東京工業大學社會工學科學士
1984-1986 日本東京工業大學社會工學科碩士
1989-1989 日本東京工業大學社會工學科博士
工作經歷
1989-1992 聯合國區域發展中心研究員
1992-1996 日本東京工業大學研究生院社會工學科助教
1995-1996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萊校客座研究員
1997-2003 建設部市場管理司助理調研員、副處長、處長
2003-2005 江西省吉安市市長助理(掛職)
2004-2008 建設部村鎮建設辦公室副主任
2008-現在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村鎮建設司副司長
中國日報網訊(記者吳海花 秦國昕 實習記者李昊):在新型城鎮化與企業家高峰論壇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村鎮建設司司長趙暉表示,城鎮化的動力要從外需拉動向內需拉動轉變,付出的成本應從高沖擊高付出向綠色低碳轉變。該論壇是由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和新京報社共同主辦的,論壇就新型城鎮化需要企業和企業家參與和如何參與等議題進行了深入討論。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村鎮建設司司長趙暉認為,新型城鎮化至少要實現五個方面的變革。城鎮化的動力要從外需拉動向內需拉動轉變;第二個轉變就是城鄉關系,要從兩元化向城鄉統籌和四化同步轉變;第三個是我們的城鎮結構從大城市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進行轉變;第四個是付出的成本,高沖擊,高付出向綠色低碳轉變,第五個文化取向要一味的追求西方現代化傳統回歸。
萬科集團執行副總裁毛大慶認為,土地政策方面,應該大力的研究人地掛鉤的問題,應該盡快的修改城市建設用地的規劃和規模,提高大城市非工業用地的比重,減少對傳統工業的補貼,允許土地自由流轉,增加土地供應的有效率。資金政策方面對于地方應該放寬和創新的融資渠道,加強地方城市建設能力的同時,又不至于對土地財政過渡依賴,這是城鎮化過程中逐漸解決的問題。從規劃政策來說,繼續發展沿江地區的非農產業,控制核心城市的制造業占比,尤其是傳統制造業占比,對于新型制造業從一開始就避免了過渡集中在特大城市,應布局在有能力有潛力可以培育的新型城鎮。行政政策來看,下放或者取消高級別行政單位的審批權,實行財稅分配制度改革,支持東部中小城市實現財政自足。社會發展加大對非核心城市,核心城市的非中心地區教育、醫療和其他社會保障的投入,鼓勵優質教育、醫療資源的進入,降低民間投資的門檻。
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秘書長李迅認為,城鎮化實際上是一個社會結構的轉型,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也是經濟結構的轉型,第一產業農業為主轉向第二、第三產業為主,同時也是空間結構轉型的過程。。黨中央提出了新型城鎮化,主要是相對于過去傳統城鎮化之路而言的,過去傳統城鎮化走了比較曲折的道路。一般來說,土地的城鎮化速度從國際上來看,美國、韓國和日本都是快的,但是它有一個系數,一般不應該超過1.2,現在我們國家差不多在1.8,土地的城鎮化速度遠遠快于人口城鎮化。這是一個問題,資源的代價很大,土地資源不匹配。另外一個問題,就是資源的浪費的現象很大。中國幅員遼闊,應該協調發展,我們更多的關注了大城市城市群,小城鎮發展比較艱難,我們不能偏廢中小城鎮,特別是小城鎮要統籌兼顧,
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恒盛地產控股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總裁劉寧、北京平谷區金海湖鎮書記史立成等有關部門領導、企業管理者和專家也在新型城鎮化與企業家高峰論壇的城鎮化空間投資戰略分論壇上發表看法。
(來源:中國日報網)

“2013中國城鎮化與企業家論壇”于8月10日在北京舉行。上圖為住建部村鎮建設司司長趙暉。
和訊網消息 2013中國城鎮化與企業家論壇于2013年8月10日在北京舉行,和訊網全程播報。住建部村鎮建設司司長趙暉發表演講,他表示新型城鎮化的動力要從外需拉動向內需拉動轉變,城鄉關系要從兩元化向城鄉統籌和四化同步轉變,城鎮結構從大城市化向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進行轉變,高付出向綠色低碳轉變,文化取向要一味的追求西方現代化傳統回歸。
以下為演講實錄:
趙暉:各位嘉賓大家好,我今天講的主題是小城鎮在新型城鎮化當中的作用,這個話說起來比較抽象,比較通俗易懂的就是三句話,第一句話小城鎮是一個好東西,尤其是對我們國家來講,我們國家的城鎮化來講非常重要;第二句話,很遺憾,小城鎮在我們國家發展的不好;第三句話,怎么讓它發展好,怎么進行改革、推進,主要講這么三點。
我先講小城鎮符合中國的需要,但發展的不好。新型城鎮化我認為至少要實現五個方面的變革,城鎮化的動力要從外需拉動向內需拉動轉變;第二個轉變就是城鄉關系,要從兩元化向城鄉統籌和四化同步轉變;第三個是我們的城鎮結構從大城市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進行轉變 ;第四個是付出的成本,高沖擊,高付出向綠色低碳轉變,第五個文化取向要一味的追求西方現代化傳統回歸。
我們看一下小城鎮的特性,是不是符合我們新型城鎮化的要求,小城鎮與生俱來具有以下優惠的特質,第一個可以成為城鎮化的主要載體,從我們國家考慮的話,比如說德國,70%的城鎮人口居住在小城鎮,而且這個小城鎮很小,2000人到10000人居住,美國是65%的人口居住在小城鎮,他們的城鎮化的主旨,大部分居住在小城鎮,同時小城鎮也可以成為高品質的城鎮化載體,歐美國家的小城鎮是城鎮化的高端產品,它的功能和城市是一樣的,人居環境更優異于大城市,和我們國家完全相同,我們國家小城鎮居住的大部分是農民,收入比較低的,如詩如畫的小城鎮在美國到處都是,歐洲也是這樣。
第二個特性,更有利與發展內需型經濟,我們對全國100個發展比較好的產業結構調查顯示,這些產業大部分是內需性的,農業加工、旅游、建筑業、商貿,所以你發展小城鎮不會使我們國家的經濟結構進一步向外需發展。
第三,更加有利于城鄉統籌,解決二元結構,因為它是直接服務于農民的,小城鎮水平的提高,大幅度縮減了城鄉的差距,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
第四,更加有利于區域統籌,我們有一些邊緣的地方,大城市發展的并不好,但是這些邊緣的城市通過發展特色小城鎮,帶動一些城鎮化率的提高。
第五,更加節能、環保,我說的都是相對于大城市的,特別是能耗,你比如說交通能耗,我們比較北京市跟浙江省最發達的幾個小城鎮,人均汽油消耗量,北京市浙江這些最發達的小城鎮的人均汽油消耗量的七倍,這些能源主要是日常上下班。
第六,更加低成本,因為小城鎮人口少,不需要建很多高付出,高成本的基礎設施,比如說地鐵,高架橋,高速路,完全沒有必要,就能夠滿足交通,人們日常的出行。北京高密度的地鐵,看似現代化的象征,其實只是滿足了我們出行的需要,小城鎮根本不需要。因此我們講小城鎮是一個好東西,特別是對中國來講,我們人口多,資源少,更重要,比歐洲,美國還要重要。但是現實情況是我們國家的小城鎮發展的不好,一個是我們小城鎮在城鎮人口當中的比重很低,最高的時候曾經達到過27%,遠遠低于德國的70%和美國的65%,比較令人擔心的是近年來小城鎮在人口當中的比例,大家看到,小城鎮占城鎮人口的比例在逐漸的下降,這個和我剛才說的歐美國家,城鎮化的道路結構發生的變化趨勢相反,他們一開始也是大中城市占的人口比重比較高,但是隨著城鎮化率的提高,城市化率的成熟,他們占的人口越來越多,和拉美這些中等收入國家的城鎮化道路類似,這些國家越到后面越來越大城市化,小城鎮發展特別差,城鄉差距加大了,區域差距加大了,我不是說我們國家在走這條路,至少結構上是有令人擔心的趨勢。
我們超過十萬人以上的建制鎮有1.7萬多個,人口超過10萬人的僅有56個,而且主要分布在大城市周邊,珠三角,長三江,重要產業帶,經濟比較好的地方,大部分的小城鎮很小,1/3的小城鎮人口不到5000人,發展速度很慢。第二個就是發展質量很差,我們講城鎮化,無論是國家頒布的51%的統計還是專家說的40%多,無論多少,我們這個城鎮化率當中,統計的時候是把小城鎮統一進來的,從概念上來講,我們國家實現城鎮化的水平。但是實際上這里面是兩元的,小城鎮的質量,完全是和城鎮不能相比,是一個半成品的城鎮,大部分的小城鎮居住條件差,基礎設施落后,人民不愿意在小城鎮長期居住,一般都想離開,去大城市。
怎么辦呢,怎么改革。第一項,我們要改革基層行政體制、擴權強鎮。為什么要推向這項工作的改革,制約小城鎮發展的原因在此,而且主要原因在行政體制,我們國家的行政體制是級別化行政體制,制約了我們小城鎮的發展,所謂的塔式級別化,有級別,高低之分,從屬的關系,鎮屬于縣,縣屬于市,這種行政管理體制使我們自然產生這樣的現象,優秀的資源像上級行政單位聚集,比如說一個比較好的企業,不會甘心留在鎮上,發展到一定的程度要搬到縣里,再大要到地級市,甚至省會城市,甚至直轄市。人也是,資金也是,相對優秀的資源總是向上級聚集,本身市場經濟就有強弱分化的作用,應該說我們的行政作用去緩解這個職能,但是很遺憾,他是在一個方向上推波助瀾了,所以我們國家的社會結構的差距,貧富的差距,城鄉差距之大,也是世界上數得上的,這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我們國家這種行政體制,我們的城鎮結構,跟政治級別形成了一定的關系,什么關系呢,就是正比關系,行政級別高的,經濟規模就很大,比如說省會城市,幾乎我們國家的所有省會城市都大于這個省的任何地市城市和人口,形成了一個正比的關系,大家說這不是正常的嗎,你看我們國家是這樣,比較國際上看未必是正常的,在美國,歐洲,城市的規模和行政的體制,假設有一定的級別,是沒有關系的,城市的大小跟什么樣的政府是沒有關系的。比如說美國最大的洲,加州,州政府所在地并不是世界級的城市,洛杉磯,舊金山,他們的州政府是在一個小縣城,而且長期都在這個地方,沒有因為州政府在這里而怎么樣,這種例子在美國很多,其他州也是一樣,為什么不一樣,核心是他們的行政體制,他們的不是塔式級別,而是扁平化的,州以下沒有誰比誰大,都是相對獨立的,再大的市和旁邊的小鎮是互相獨立的,沒有沖突關系,所以很多優秀的企業,優秀的大學一直歷史上都在這個小鎮,很自豪,從來沒有說這是一個鎮而要離開,搬到別的城市去。所以他的城鎮結構就比較均衡,這是一個最重要的原因。
我們要改革,我們可以弱化行政體制,擴權強鎮,有一些地方在實踐,把鎮的行政級別提高,給予鎮完全的職能,合并鄉鎮,像浙江、安徽,幾個省都在省內,可以緩解,但是解決不了根本的問題。
第二個改革要培育城鎮內生發展動力,制約小城鎮發展的原因第二條原因,小城鎮缺少內生發展動力,跟城市不一樣,城市是通過房地產開發將城市內部和城市外部的資金輸入到城市建設當中,也就是政府把地賣給開發商,開發商再把房子這個產品賣給老百姓,買房人把這個資金通過開發商的渠道最終進入到政府,賣土地這塊,政府拿這個錢去建城市的道路、規劃,污水管網等等基礎設施,所以新城的不斷建設,最終是買房人建設的。但是小城鎮沒有這個,小城鎮的土地大部分是集體建設用地,不能流轉,第二小城鎮鄉內的土地,農村的宅基地分配必須在村內分配,小城鎮實際上里面是幾個村,外村的人是分不到土地的,你想建房只能在你所在的村里建,所以小城鎮沒有長起來的基礎,沒有新的資金進來建設。
人物簡介:趙暉,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村鎮建設司司長。村鎮建設司負責在國家要求下,擬訂村莊和小城鎮建設政策并指導實施;指導鎮、鄉、村莊規劃的編制和實施;指導農村住房建設、農村住房安全和危房改造;提出進城定居農民的住房政策建議等。
并非為農民建樓房就是小城鎮建設
新京報:目前各地出現了很多為農民蓋樓房的現象,這是新型城鎮化嗎?
趙暉:這是我們反對的,并非把農民集中起來建一些樓房,就是小城鎮或新農村建設。
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一些地方出于獲取土地的動機,將農民集中起來,節約出宅基地,換取城市建設用地指標;二是一些地方對農村現代化的錯誤理解,認為高樓就是現代化。這樣做的弊端是不利于農民的生產活動、增加了農民的生活成本、破壞了農村的鄉村風貌、許多也不符合農民的意愿。
新農村建設一定要有利于促進生產、一定要保護鄉村田園風貌,村莊的現有布局與農業生產是有密切關系的,要尊重這種關系,格局不要大動,我們要做的是把短缺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完善起來,同時要保護好田園風貌和傳統文化。
反省過去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新京報:“新型城鎮化”下,你對小城鎮建設有什么期許?
趙暉:新型城鎮化給我們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從城鄉二元結構向城鄉統籌和四化同步轉變,要從越來越加劇的大城市化,真正向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轉變;要從區域發展不協調向國土均衡利用轉變;要從高沖擊、高付出的模式向更加綠色、低碳的模式轉變。
在實現上述要求方面,小城鎮與生俱來比大城市更有優勢。但是現實情況是我國小城鎮發展滯后,人們越來越向大城市集中,這主要是體制機制的原因,照著以往的體制機制發展下去,小城鎮發展不會有大的起色。
我希望推進新型城鎮化,將給我們如何走出正確的城鎮化道路帶來一次深刻思考的機會,反省過去我們在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及其深層次的原因,從而做出改革的決策,最終為小城鎮的健康發展、為我國城鎮結構的合理化以及國土利用的合理化和經濟結構的合理化創造有利的環境。
本版采寫
新京報記者自曾暉
本版攝影
新京報記者侯少卿王叔坤
現實情況是我國小城鎮發展滯后,人們越來越向大城市集中,這主要是體制機制的原因,照著以往的體制機制發展下去,小城鎮發展不會有大的起色。
——趙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