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厭氧消化處理技術原理成熟,國外普遍應用,從碳減排和循環經濟的角度看效果是正面的,適應未來需要。而“污泥厭氧消化處理技術叫好不叫座”在我國似乎已成為業內共識。中國水網 “污泥萬里行”活動以關注行業現狀、優秀項目考察為主題,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進行實地考察,本期特別探訪污泥厭氧消化處理廠,以為讀者“窺斑見豹”。
相關數據顯示,全國有超過50個污泥厭氧消化項目,其中1/3關停,1/3不穩定,這一在歐洲已經非常成熟的技術為何在中國嚴重水土不服?
我們獲悉,采用“分級分相厭氧消化”工藝的浙江省寧海縣城北污泥處理項目已穩定運行1年半,前來參觀學習的人絡繹不絕。該項目由北京中持綠色能源環境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持綠色”)建設,為此,中國水網記者專訪了中持綠色副總經理、技術總監李彩斌。
圖為中持綠色副總經理、技術總監李彩斌
示范工程的“幸福小煩惱”
據悉,寧海污泥處理項目由中持綠色以DBO模式進行建設,是國家863示范工程,并獲得了國家發展改革委專項資金的支持。目前,該工程已被國家發展改革委和住房城鄉建設部有關專家一致推薦為污泥處理處置國家級備選示范項目。
李彩斌介紹,項目建成后,前來參觀學習的人絡繹不絕,這也是“幸福的小煩惱”。
據悉,浙江是最早出臺污泥處理處置規劃的地方之一,寧海當地政府經過認真比選,選擇了適合當地的污泥厭氧消化技術。
寧海污泥處理項目于2012年3月竣工投產,采用“分級分相厭氧消化+深度脫水+土地利用”工藝路線,處理規模為日處理含水率80%的污泥150噸,糞便40噸,其中一期工程處理能力為日處理含水率80%的污泥75噸,糞便30噸。
李彩斌介紹,該項目將縣域內的污泥、糞便等有機廢棄物集中進行厭氧協同消化處理,是當地一座綠色生態設施。項目產生的沼氣可用于發電,余熱可作為消化污泥加熱的熱源,處置后的污泥可作為園林綠化營養土使用,有效實現了生物質資源利用最大化,及“循環利用、節能降耗、安全環保、穩定可靠”的污泥處置目標。
“在一個行政區域中建設綠色生態設施,實現生態循環或許是未來發展的一個方向。”李彩斌認為。
工藝四大亮點
寧海縣污泥項目是國內首個城市污泥溫度分級-生物分相厭氧消化新工藝工程。
李彩斌指出,該工藝有四個最明顯的特色:一是采用分級分相的厭氧消化工藝,突破了剩余污泥厭氧消化技術難關,縮短了停留時間并提高了產氣率;二是采用協同厭氧,對區域內的污泥、餐廚垃圾、綠化垃圾、糞便等有機廢棄物進行綜合處理處置;三是通過提高污泥含固率來降低消化系統池容,減少了系統用熱量節能降耗;四是實現了熱電聯產,污泥消化產生的沼氣用于發電大于系統自用需求。
有人不看好污泥厭氧消化工藝,原因歸結為我國污泥含砂量高、有機物含量低。對此,李彩斌說,這個問題不可一概而論,寧海項目的污泥有機物含量可達到53~57%。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習慣的改變,污泥有機物含量會逐漸提高,如北京等大城市,某些污泥有機物含量可達到60%--70%,基本與歐洲等發達國家持平。
該項目采用DBO 模式,中持綠色承擔兩年的指導運營。污泥消化工藝對運營管理的專業化要求較高。
因地制宜 面向未來
2012年我國污泥處理處置市場“熱中帶冷”;但很多專家預測,2013年是污泥市場的蓄力之年,2014年將是污泥市場的爆發之年,未來的污泥市場,更需要考慮綜合解決方案。
對此,李彩斌認為對于污泥處理的綜合解決方案,首先要根據當地的條件,因地制宜的選擇污泥處理技術,如中持綠色的“分級分相厭氧消化”工藝對污泥處理規模和有機物含量都有要求,處理規模要達到50噸/天,污泥有機質含量則要在40%以上。
其次在技術選擇上還要面向未來。因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習慣的改變,污泥的產生量、泥質都會發生變化。另外,還可考慮餐廚垃圾、綠化垃圾、糞便等有機廢棄物的協同處置,而不僅僅單單局限于污泥。
“2013(第五屆)上海水業熱點論壇”將于9月13日、14日盛大開啟,論壇將深入探討污泥處理處置的綜合解決方案,屆時將組織推薦5條不同技術路線的工程實例。
據了解,中持綠色的寧海縣城北污泥處理處置工程,以“綠色生態基礎設施理念”、實現了有機廢棄物的綜合處理并回收生物質能源,從而踐行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打造生態城市、宜居城市和環保模范城市提供支撐。因此,該項目成功入選論壇推薦案例,并供與會者進行實地考察,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