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国内精品视频免费,免费看a级毛片,国产第一页亚洲,www.精品国产,伊人久久婷婷,亚洲va在线观看,看国产毛片,99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中國給水排水2021年中國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高級研討會 (第五屆)邀請函暨征稿啟事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資訊 » 水業新聞 » 正文

成都:突出三大重點 實施生態工程 設立生態補償基金,市級財政每年支持郫縣政府6000萬元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3-10-08  瀏覽次數:104
核心提示:建立跨界斷面水質超標資金扣繳制度給成都境內主要河流岷江和沱江,流經各縣(市、區)的入境和出境斷面,設定一個水質目標,每月
中國給水排水2021年中國排水管網大會(水環境綜合治理)邀請函(污水千人大會同期會議)

中國給水排水2021年中國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高級研討會

建立跨界斷面水質超標資金扣繳制度


給成都境內主要河流——岷江和沱江,流經各縣(市、區)的入境和出境斷面,設定一個水質目標,每月組織對這些斷面進行水質監測,并實行分級別、分濃度考核。

根據考核結果,對跨界斷面水質超標負有責任的有關縣(市、區)政府,市財政將通過年終結算方式進行資金扣繳,超標越嚴重,扣繳的資金越多。

設立飲用水水源生態補償基金

從2012年起,成都市政府建立飲用水水源保護專項資金,由市級財政每年支持郫縣政府6000萬元,專項用于成都中心城區的飲用水水源保護。

成都強化經濟手段治水

建立跨界斷面水質超標資金扣繳制度

按照成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具有全球比較優勢、全國速度優勢、西部高端優勢的西部經濟核心增長極”的發展定位,緊緊圍繞“五大興市戰略”和“美麗成都”建設目標,成都突出污染防治、生態保護、環境安全三大重點,全面實施生態環境提升工程,積極構建與美麗成都相適應的生態環境體系,逐步形成了具有成都特色的生態市建設、大氣環境治理、水環境治理、總量減排、建設項目管理、應急機制、監察執法和運用新媒體聯系服務群眾8個方面的工作格局,建立起一套較為完善的科學管理體系和有序、高效的工作運行機制,譜寫了新形勢下環保工作的新篇章。

立法推動環城生態區保護

2011年底,成都市委十一屆九次全會響亮地提出,要打牢生態本底,堅持用抓基礎設施的辦法抓生態建設,堅決維護“綠線”規劃的權威,抓緊推動環城生態區保護進入城市立法程序,讓這條中心城區的“翡翠項鏈”能夠世代傳承。

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黃新初提出:“要搶抓機遇,不辱使命,建設世界之城、大美之城、宜人之城”。

全市各有關部門切實按照《成都市生態市建設規劃(2008~2015年)》的要求,著力強化生態保護,鞏固災后生態重建成果,深入實施“三綠”工程、環城生態區“六湖八濕地”生態湖泊水系建設、天然林保護等重點生態工程,加快構筑“兩山環抱”的生態屏障。

在加快推進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成都市委副書記、市長葛紅林要求環保部門必須把增強環境競爭力作為環保“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工作主線,主動融入全市社會經濟發展大局,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

面對環境形勢的新變化,在市政府有關會議上,副市長劉守成要求政府相關職能部門一手抓經濟建設、一手抓污染治理,進一步明確各職能部門環保工作職責,從而形成黨委統一領導、政府組織實施、部門“一崗雙責”、環保統一監管、社會廣泛參與的環保工作新格局。

按照黨政領導要求,成都市環保部門以提高環境質量為目標,不斷深入探索環保工作新路。

作為“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從2011年起,成都啟動了超大型環城生態區的立法保護及規劃建設,決定充分利用現有水系傍河成湖,以建設城景相融、田園相連、山水相依的生態宜居城市為愿景,全力打造以“六湖八濕地”為代表的“八十公里環城綠廊”。這項浩大工程建成后,中心城區的水面比例將從1.8%提升到6%,而環城生態區105平方公里的生態綠地,也將使中心城區的公共綠地比例從6.8%提高到27.2%,加上已經建成的總長1623公里的三環、外環路等綠化帶,環城綠廊將猶如一條條“綠色的翡翠項鏈”極大地提升現代化、國際化成都的生態環境和城市品位。

2012年10月底,成都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五次會議審議并高票通過了《成都市環城生態區保護條例》,錦城湖隨即率先開建,兩個月后,三圣鄉白鷺灣生態濕地部分啟動建設。

區域聯動,成都、重慶簽署環保戰略合作協議

近年來,按照市委、市政府制定的治水方略,成都環保部門審時度勢,在水環境保護方面進行了持續地探索實踐,不斷探索建立水環境綜合治理工作的體制機制,努力構建水環境治理的大格局,并充分運用環境經濟政策的基本觀念,大力推進主要河道跨界斷面水質超標資金扣繳制度,創造性地提出并實施了飲用水水源“生態補償基金”制度,走出了一條獨具成都特色的治水之路。

從2005年起,成都市全面啟動水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率先建立了環保工作“一崗雙責”工作機制,制定下發了《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強水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的通知》,明確規定各級和有關部門要認真履行水環境治理工作職責,按照“一崗雙責”要求,其主要負責人為本系統水環境綜合治理工作第一責任人,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人大政協監督、環保統一監管、部門一崗雙責、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環保工作責任機制。

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成都市環保部門堅持把水環境綜合治理工作作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來抓,先后編發了《成都市環境保護工作規劃》、《成都市水環境達標規劃》、《成都市水資源綜合規劃》、《成都市環城生態區規劃》等一系列文件。

“十一五”期間,成都市的水環境綜合治理工作由以中心城區為主向岷江、沱江全流域推進,確立了岷江內江流域以生活污染防治為主、外江流域以面源污染防治為主,沱江流域以工業污染防治為主的綜合整治思路。“十二五”期間,成都市的水環境綜合治理工作則轉向全域整治,構建跨區聯動一體化。

同時,以做好成都經濟區環保工作為牽引,成都市主動與周邊市(州)政府協調,先后簽訂了《成都經濟區區域環境保護合作協議》、《成都經濟區環境監察執法工作區域合作協議》等合作協議,為區域聯動、推進水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提供了保障。在實際工作中,成都市堅持與周邊市(州)加強聯系,互通信息,各項對口合作日漸密切,在飲用水水源保護、水環境綜合治理工作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

9月29日,成都市環保局與重慶市環保局共同簽署了兩市環保戰略合作協議,這對于進一步深化、創新成渝兩地合作機制,全面推動成渝兩市環保資源高效利用、突出問題有效化解、管理水平快速提升、環境質量不斷改善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將為特大型城市攜手合作、探索生態文明建設之路樹立典范。

用市場手段促進地方政府強力治水

體制機制解決后,探索治水新手段、新策略,則成為成都環保人面臨的重要抉擇。

從水環境保護的現實看,每一條河流,都涉及沿途不同的行政區劃,但要協調沿途各地步調一致共同治污,卻正是流域污染防治的難點所在。

為破解這個全國環保人共同面臨的難題,成都探索引入市場經濟規律,運用環境經濟政策的基本思想破題。環境經濟政策被認為是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的現代手段。其含義是,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運用經濟手段調節或影響市場主體的行為,以實現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政策手段。成都借助這一思想,探索用經濟手段調節地方政府的行為,促使地方政府切實強力推進水污染防治。

這一探索在2011年基本準備就緒,2012年正式實施,即建立全市跨界斷面水質超標資金扣繳制度。其大致思路是:給成都境內主要河流——岷江和沱江,流經各縣(市、區)的入境和出境斷面,設定一個水質目標,每月組織對這些斷面進行水質監測,并實行分級別、分濃度考核。

根據考核結果,對跨界斷面水質超標負有責任的有關縣(市、區)政府,市財政將通過年終結算方式進行資金扣繳,超標越嚴重,扣繳的資金越多。如某縣(市、區)入境斷面達標,出境斷面超標,則顯然這個縣(市、區)對這條河流造成了污染,應予以資金扣繳,超標的程度越重則扣繳的資金越多。若入境水質超標,出境水質也超標,則根據出境的超標程度是否繼續增大來決定是否扣繳及扣繳多少。以此類推,對于入境水質就超標,出境水質卻變好的,則將給予一定獎勵。

計算扣繳資金的方法是根據水環境質量標準,每月對縣(市、區)考核斷面實行單因子評價,即高錳酸鉀和氨氮兩個考核因子中任一個因子超過設定的水質標準即可扣繳,扣繳金額是超標最高因子的超標倍數乘以扣繳基數。扣繳基數由考核斷面的級別確定,如岷江、沱江干流的斷面級別高,扣繳基數也高。

扣繳的資金,主要用于流域污染治理的補償、流域污染治理工作的獎勵、考核斷面水質監測補助、水質自動站建設和運行補助等支出。2012年,成都市20縣(市、區)中,有16個縣(市、區)遭到跨界斷面水質超標的資金扣繳,共被扣繳2080萬元。成都將這筆資金全部用于水環境綜合治理工作和獎勵工作成績突出的縣(市、區),起到了良好的導向作用和激勵作用。 

飲用水源保護“上保險”

設立生態補償基金,市級財政每年支持郫縣政府6000萬元

與常規的水污染防治相比,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的保護更是水環境保護的重中之重。就成都而言,600多萬人口的中心城區,其飲用水水源地僅有一個——都江堰的內江水系,其取水口位于中心城區與都江堰市之間的郫縣。因此,郫縣的水環境保護,關乎成都中心城區600多萬人的用水安全。

多年來,郫縣縣委、縣政府為保障中心城區用水安全,放棄了不少產值巨大的建設項目,為成都人喝上安全水放心水,做出了不少犧牲。但是,越來越受到公眾高度關注的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安全,也面臨著不少新的挑戰。在此情況下,郫縣必須切實拿出更大的勇氣和魄力,才能適應新時期水源地水質安全的保障。

但是,郫縣在已經做出巨大犧牲的背景下,其保護水源地的動力究竟從何而來呢?顯然,如果不采取生態補償的辦法,對郫縣為保障中心城區飲用水水源地的貢獻做出補償,則郫縣難以承受更重的負荷。

于是,成都創造性地提出了設立飲用水水源“生態補償基金”的辦法,即從2012年起,成都市政府建立飲用水水源保護專項資金,由市級財政每年支持郫縣政府6000萬元,專項用于成都中心城區的飲用水水源保護。資金的具體使用辦法和考核,由成都市環保局與郫縣政府簽訂目標責任書予以明確。

根據2012年的目標責任書要求,郫縣政府必須科學、有效、合理地使用飲用水水源保護專項資金,切實用于補償保護區居民、建設水源涵養林(生態公益林)等,同時做好飲用水水源防護工程建設及維護工作,進一步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環境監管能力、環境監管應急能力建設,加大水源保護基礎性工作的投入。此外,還必須強化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日常監管執法、宣傳教育、應急管理等相關工作,確保飲用水水源安全。

“責任書”還同時明確,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必須實行封閉式管理,建設隔離網、防撞柵欄及橋面污水收集系統,確保隔離防護設施完好,保證隔離防護區內無種植、養殖、洗衣、游泳、垂釣等可能污染水體的活動。對于保護區居民的生產活動,則可以引導其發展有機農業等。

此外,郫縣還要大力推進數字化管理平臺建設,今年底前對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實施網格化管理。在飲用水源保護區內重點河段、道路和周邊重點企業等安裝視頻監控和在線監測系統,實時掌握水源地環境狀況。

與跨界斷面水質超標資金扣繳制度類似,飲用水水源“生態補償基金”同樣作為環境經濟范疇的有益探索,也正是成都特色治水之路的一個顯著特點,這已經并將繼續為成都的水環境綜合治理發揮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探索大氣污染防治新途徑

開展油氣回收治理,制定機動車污染防治規劃

位于四川盆地腹心地帶的成都,在大氣污染防治上一直遭受著盆地特殊地形和不利氣象條件的影響,特別是自今年3月初開始,來自西北地區的沙塵暴持續不斷,在這樣一種跨區域的輸入性污染源影響下,廣大群眾對環境質量信息的訴求日益提升。

必須堅持把環保為民作為環保工作的根本落腳點,要通過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下大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成都市環保局局長陳琳相信,“執行,最能體現能力;落實,最能檢驗水平”。環保工作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成都環保人變壓力為動力,不斷探索大氣污染防治的新途徑、新策略,力求實現從重點突破到根本治理的轉變。

成立大氣環境綜合整治指揮部,實施機動車環保標志管理

堅定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進循環經濟發展,不僅是緩解資源約束矛盾、減輕環境壓力的根本出路,也是提高區域經濟發展整體水平的有效途徑。

為此,在城市規劃建設中,成都市委、市政府始終把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放在首位,堅持城鄉建設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的理念,科學編制和實施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合理制定生態市建設目標,大力推進全市環境綜合治理和生態體系建設,努力建設“天藍、水清、地綠”的美麗成都。

2008年,成都市成立了以分管環境保護工作的副市長為指揮長的大氣環境綜合整治指揮部,指揮部辦公室設在成都市環保局。市委組織部、市人事局從市級部門抽調50余名干部,成立了成都市大氣和水環境綜合整治專項督查組,對各縣(市、區)政府、市級各相關部門落實市委、市政府環境保護重大決策進行督察。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私人汽車購買力的增強,成都市機動車保有量增長迅猛,目前總數已達300多萬輛,汽車尾氣已成為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

為此,成都市著手制定了“綠色公共交通先行”的戰略,規劃了近期總里程1000多公里,遠景線網總規模為2580公里的快速公共交通網絡體系。

目前,成都市地鐵規劃的10條線運營里程,全長將超過291.3公里,其中總里程為49.74公里的1號線和2號線已開通運營,正在建設的3號線、4號線擬在2014年投入運營,另外6條線也將在2020年前陸續建成運營。

與此同時,公交車發展規劃正在加快實施。2013年5月底,歷時1年半建設,成都市政工程史上單項投資規模最大的二環路高架橋快速路(BRT綠色快速公交線路)竣工通車。由此,全市中心城區常規公交、地鐵和出租車日均客運量分別達到460萬人(次)、70萬人(次)和83.6萬人(次),分擔率分別為27.2%、4.2%和6.5%,市民公共交通出行分擔率已達到37.9%。

此外,同期規劃建設的輕軌交通,現已完成開通了成都至都江堰線路,其余線路將于明年陸續啟動。隨著綠色公共交通先行戰略的實施,成都節能、低碳、綠色、便捷的公共交通體系格局已經形成,全市大氣環境壓力逐步緩解,空氣質量有望得到進一步改善和提高。

據了解,成都的大氣環境綜合整治,從多個重點領域進行了重點突破。

2010年7月1日開始,按照環境保護部有關規定,成都市實施了國家環保標志分類管理,對達到國Ⅰ排放標準及以上標準的汽油車、達到國Ⅲ排放標準及以上標準的柴油車,核發綠色環保標志;未達到上述標準的汽車,核發黃色環保標志。截至2012年12月底,成都實現了機動車環保標志核發的全覆蓋。

同時,成都對沒有獲得環保合格標志的高污染車實施限行。2006年11月起,每天8∶00~19∶00,高污染汽車二環路內限行。之后,不斷擴大高污染汽車限行區域。2013年2月,成都為加大高污染汽車限行區域執法力度,通過升級電子監控系統,對違反限行規定的黃標車進行抓拍和處罰。

基本完成油氣回收治理,每年可減少揮發性有機物排放8000噸

2009年10月~2010年12月31日,成都落實國家汽車以舊換新和鼓勵黃標車淘汰補貼政策,辦理了1.81萬輛黃標車提前報廢的補貼審核,補貼金額達1.78億元。2012年開始,制定了黃標車淘汰工作方案,明確了2013年5月底前,淘汰市級機關、事業單位及5城區和高新區機關、事業單位黃標車;2015年12月底前,淘汰2005年以前注冊登記的營運黃標車的工作任務。2012年至今,成都全市注銷或轉出黃標車3.29萬輛,目前,全市黃標車數量已降至13.18萬輛,其中城區6.43萬輛。

除了在用車的管理,成都也不斷加強新車上戶管理。2008年,成都市開始提高新車上戶以及外地轉入本市車輛排放標準。2011年7月1日起,對輕型汽油車和氣體燃料車執行國Ⅳ排放標準。2013年7月1日起,對柴油車和重型汽油車執行國Ⅳ排放標準,對重型氣體燃料汽車執行國Ⅴ排放標準。每執行一次新標準,單車污染排放減少30%~50%。

與機動車密切相關的油氣回收治理,成都也在西部地區率先基本完成。據2012年的調查,成都全市共有加油站726座、儲油庫10座、油罐車745輛,每年排入大氣的汽油油氣1萬噸以上。2012年2月,成都市率先在西部地區開展了油氣回收治理工作,2013年6月,基本完成了全市所有加油站、儲油庫、油罐車的油氣回收改造工作,每年可減少揮發性有機物排放8000噸。

建立環境空氣質量監測數據、污染氣象數據交換和會商制度

要從根本上改善空氣質量,就必須實施多種污染物的協同控制,堅定不移地走科學治氣之路。

早在2009年,成都就陸續在7個國控評價點子站開展了臭氧監測。2012年9月起,成都市的靈巖山清潔對照點子站也開展了臭氧監測,各子站均采用美國API公司400E 臭氧分析儀。近4年來,臭氧監測積累的數據,為研究成都大氣污染現狀發揮了重要作用。

此外,2007~2012年,成都市環保部門與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國家環境保護城市空氣顆粒物污染防治重點實驗室)合作開展了3次中心城區大氣顆粒物來源解析,揭示了成都市環境空氣中顆粒物污染的基本特征。2007~2012年期間完成機動車尾氣研究課題,并制定了《成都市機動車污染防治規劃》(2011~2012年)。2012年重點開始實施大氣灰霾污染特征初步研究,著手引入多套國內外先進的環境空氣質量模型進行PM2.5等污染物的輸送和變化規律研究。2012年建成一套科研性區域空氣質量觀測站,用于灰霾污染特征及變化規律研究。

在此基礎上,成都開展大氣污染預測預警,建立了環境空氣質量監測數據、污染氣象數據的交換和會商制度,提前對輸入性重污染進行預測預警。

科學治氣的效果在2013成都財富全球論壇和第十二屆華商大會期間已兩次得到全面驗證。監測結果顯示,今年的6月4日~11日,以及9月24日~26日,成都中心城區環境空氣質量AQI指數連續多日保持在優良水平,同時呈現了藍天白云的美麗景象,科學治氣取得顯著成效。

成都:突出三大重點 實施生態工程
時間:2013-10-08    來源:中國環境報   作者:辜迅
 
微信掃一掃關注中國水業網/>
</div>
<div   id= 
 
[ 行業資訊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行業資訊
點擊排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远县| 福建省| 邵武市| 隆安县| 潼南县| 湟中县| 全南县| 奉贤区| 顺义区| 淮南市| 思茅市| 井冈山市| 溧阳市| 本溪| 金阳县| 龙岩市| 洛扎县| 江西省| 巴塘县| 平阴县| 安宁市| 金坛市| 翁源县| 达尔| 集贤县| 富源县| 吴桥县| 炉霍县| 贡山| 崇阳县| 澎湖县| 大余县| 茌平县| 双柏县| 五台县| 巨野县| 九寨沟县| 涿州市| 嘉兴市| 扶风县| 绥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