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生意比以前好多了!”10月14日,記者在榮昌縣路孔古鎮采訪時,一“烏篷船”船主老劉告訴記者,因瀨溪河水質去年開始實現明顯好轉,前來泛舟游玩的游客急劇增多,古鎮“烏篷船”數量已由去年的10多艘增長到現在的40余艘。
榮昌縣環保局提供的水質抽檢報告表明,瀨溪河榮昌段的水質已由2011年的四類水質變成了現在的三類水質。該局副局長劉作彬認為,導致瀨溪河水質變好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榮昌在瀨溪河沿岸采取了建污水處理廠、整治畜禽污染和工業污染、大規模植樹造林等系列舉措;二是上游的大足區有效解決了龍水鎮的工業污染問題。
“龍水的電鍍、酸洗行業,曾是瀨溪河的兩大主要污染源!”大足區環保局局長袁多倫告訴記者,龍水是全國著名的“小五金之鄉”,共有7000多家五金企業與作坊,由此也滋生了眾多與之配套的小型電鍍企業與酸洗企業。
2011年的時候,大足區環保局對龍水鎮的電鍍、酸洗行業進行了一次摸底調查,結果發現,全鎮共有58家電鍍企業、70余戶從事酸洗工藝的企業,它們大多規模小、工藝差,電鍍廢水和酸洗廢液基本沒有經過處理,就直接排進瀨溪河,常在河面沖出一股股“紅流”或“黃流”。
由此,大足區委、區政府于去年初組織環保局、公安局、安監局、經信委等多個部門,對龍水電鍍、酸洗行業開展了一項“根除行動”。一方面,他們引進企業,分別在郵亭、龍水投資建起了現代化的電鍍集中加工區和酸洗中心,引導電鍍和酸洗企業入駐;另一方面,他們對工藝落后、排放不達標的電鍍、酸洗企業一律予以取締。
去年5月,大足采取強制拆除設施、切斷動力用電等方式,對龍水鎮的58家電鍍企業予以全部關停。今年5月,大足又拿酸洗行業“開刀”,將排放不達標的39家酸洗企業全部實行強制關停。
“這是造福一方的做法!”劉作彬說,龍水鎮的工業污染問題已存在很多年,為此,他們連續多年、多次到大足區政府和市級主管部門“告狀”,現在總算見到成效了。
徹底消除電鍍、酸洗污染隱患
還需在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上下大功夫
10月14日,記者在大足區龍水鎮調查時發現,該區雖然在治理電鍍、酸洗污染上措施得力、收效顯著,但隱患仍在。
“電鍍園的工藝雖好,但成本太高!”重慶長榮金屬表面處理公司的技術負責人王代剛告訴記者,公司已在龍水從事電鍍10余年,主要為龍水的一些汽摩配件廠做電鍍作業,去年9月才搬進郵亭新建的智倫電鍍集中加工區。
讓王代剛感覺“美中不足”的是生產成本太高。在進入集中加工區以前,公司的廠房租金只有6元/平方米·月,廢水處理成本只有11元/噸。這樣算下來,他們的電鍍成本就由過去的800元/噸提高到了現在2000元/噸,企業利潤幾乎為零。
現在已入駐電鍍集中加工區的電鍍企業只有20家,僅占龍水58家被關閉電鍍企業的三分之一強。
酸洗行業的污染治理更難了。因酸洗工藝相比電鍍要簡單得多,工人用一桶酸水、一個抹布就可開展金屬表面的脫銹作業,因此,打擊非法生產的難度很大。
為打擊非法酸洗作業,大足從相關部門抽人組成了一支專門的聯合執法隊伍,24小時進行明察暗訪,并設立了有獎舉報制度,至今也未能使非法酸洗作業現象徹底絕跡。目前,已進入龍水酸洗中心的企業只有11戶。
由此可見,要真正消除龍水鎮的電鍍、酸洗污染隱患,既要聯合周邊區縣進行執法,讓非法電鍍、酸洗企業沒有立足之地,更要下大功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以提高產品附加值,讓達標排放的電鍍、酸洗企業獲得合理利潤,促進產業實現良性、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