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水淡化過程中,用于脫鹽的反滲透膜決定了淡水成本的70%~80%。在近日于天津召開的世界脫鹽大會上,一家來自美國加州的年輕公司——NanoH2O表示:憑借在反滲透膜上的創新,他們有信心在2020年前將淡化水價格降低1/3。這對于身陷高成本困境的海水淡化產業來說無疑極具誘惑力。
是什么樣的反滲透膜讓NanoH2O公司敢于設立這樣的目標?NanoH2O公司首席執行官兼總裁杰夫·格林(JeffGreen)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他們帶來的薄膜納米復合膜產品——QuantumFlux反滲透膜與傳統反滲透膜相比,滲透率提高了50%~100%。這一具有強防污能力和高目標選擇性的高流量隔膜在海水淡化上具有很好的市場前景。
納米技術提升膜性能
在海水淡化過程中,反滲透膜脫鹽面臨的挑戰基本是在降低能耗上。
格林認為,降低淡化水成本有兩項改進措施至關重要,即采用減少有機污染物的更強大膜材料和提高膜的目標選擇性。對于后者,格林表示:每完成一次分離都需要能量,如果只是在分離不需要的污染物,那么就有可能降低分離的能耗。QuantumFlux反滲透膜就是這樣的一種膜材料。它是將良性納米材料整合到其專利薄膜層中,對膜的結構予以控制,從而提升了關鍵的膜滲透性能。其與傳統反滲膜最大的不同是納米粒子的加入,這樣可以在保證濾除不必要物質(如鹽)的同時使更多的水通過。
與傳統的反滲透膜相比,QuantumFlux反滲透膜在滲透率方面提高了50%~100%。這意味著只需要較小的壓力水就能通過膜從而生產出淡水,這為海水淡化工廠節省能源成本。
商業化進程迅速
與卓越的性能相比,QuantumFlux反滲透膜從實驗室到產業化應用的過程也可圈可點。“我們完成這一過程僅僅用了不到6年的時間。”格林自豪地說。2007年,這一誕生在加州大學實驗室角落的項目進入NanoH2O公司的商業研發設施中。2008年,適用于4英寸膜組件的商業化規模平板薄膜問世。應用試驗表明,與相同工作條件下的傳統反滲透膜相比,其能耗下降了10%,工作壓力降低了17%。2010年四季度時,NanoH2O公司已經可以提供業內具有最高通量的海水反滲透膜。
“我們的反滲透膜可以達到28%能源節省率。目前,我們反滲透膜的日生產能力超過1.5萬立方米,產品規格為標準直徑8英寸(20厘米)、4英寸(10厘米),可以便捷地安裝到新建和現有的海水淡化廠中。最近,我們還開始向市場提供具有最高鹽水截留率的薄膜。”格林介紹說。
先期布局中國市場
近年來,世界海水反滲透淡化產業保持著不斷增長的勢頭,中國更是如此。中國人口占全球的1/5,但淡水供應量僅占全球供應量的6%。中國計劃到2015年將其海水反滲透膜淡化能力提高3倍。預計在未來10年里,中國整體膜市場將會保持超過20%的年增長速度。中國政府當前的5年計劃也提到,要求海水淡化廠實現70%的應用設備本土化。在這一背景下,NanoH2O公司計劃在江蘇省溧陽市成立生產工廠,這將是該公司繼加州洛杉磯工廠之后的第二家完全整合式的生產工廠,面積達1萬平方米,總投資額4500萬美元,預計于2014年底運營。
格林認為,在中國建立新工廠將為NanoH2O公司帶來新機遇。“我們邁入反滲透膜和脫鹽市場兩年后,就準備開設第二家工廠,這對我們來說是一項重大擴張,這將支持我們快速拓展到國際市場。溧陽工廠是設立在中國的一家生產先進納米技術反滲透膜的工廠,我們期待通過建立新工廠將最新一代高效反滲透膜帶入到中國乃至全球其他市場。”
中國風電產業似乎正走在“回暖”的路上。11月4日,有江西媒體稱,江西省已陸續開建泰和釣魚臺等5個風電項目,“預計到年內還有大約5個風電項目開建,項目總裝機將達48萬千瓦、投資約43億元”。
稍早前,也有消息稱,由國家能源局制定完成的《促進風電產業健康發展若干意見》已上報至國務院,“目前處于待批狀態,可能會在年底出臺”。這被業界解讀為“或給整個風電行業帶來暖意”。
“從終端來看,市場對風電的需求在上升,地方政府也愈發重視。”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對記者表示,“但問題是,現在對貼上‘回暖’的標簽還要打上疑問,因為,就風電設備這一塊看,雖然在艱難地復蘇,但產能過剩的問題還很嚴重。而這又可能會影響到整個行業的復蘇。”
國家力挺
江西開發高山風電并不意外。一方面,該省一直是傳統風電大省,早在前幾年就開始在鄱陽湖布局風電產業,其中,從湖口到永修的松門山、吉山約70公里長的湖道兩側是江西建設風電的主要場所。另一方面,風電是大投資項目,對拉動該省的GDP也有益處。
位于泰和縣水槎鄉天湖山、釣魚臺的兩處風電項目,總裝機量達9.6萬千瓦,安裝48臺2000千瓦的風力發電機組,年上網電量20200萬千瓦時。兩項目工程動態總投資8.8億元。
除了上述兩處風電項目,年內江西還有約5個風電項目開建。江西省能源局相關負責人稱,“相關的風電項目均已列入國家前三批風電核準計劃,且大多為高山風場,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項目建設條件較為復雜,建設期也相對較長,將于2014年下半年起陸續建成投運。”
“這批項目的建成將為江西省‘十二五’末建成百萬風場的目標奠定基礎。”上述負責人還稱。
事實上,不止是江西,桂冠電力近日也公告,公司計劃投資建設貴州遵義太陽坪風電場工程項目,總投資約4.3億元。公告稱,桂冠電力投建的風電場項目建設容量為48MW,安裝24臺單機容量2MW風力發電機組,年平均發電量為10252萬千瓦時,含稅電價為0.61元/千瓦時。
在林伯強看來,風電確有回暖態勢,且不止是因為自身的需要,更與風電發展的宏觀形勢密切相關。“至少相比前幾年,確實有好轉。”林伯強表示,尤其是官方一直力挺風電,讓企業和地方政府看到了機會。同時,結合中國能源消費結構轉型的大趨勢,風電確實符合中國轉型發展的需要。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副司長史立山最近公開表示,“國內外實踐證明,風電恰恰是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綠色可再生能源,應該大力支持而不是限制。”
好消息還有國家電網的“給力”,這解決了幾年前留下的“車多路少”的疑問。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9月底,國家電網并網風電裝機6426萬千瓦,同比增加21.5%。國家電網近期還稱,“將通過加快電網建設、加強風電優先調度等措施來支持風電產業。”
仍有難點
不過,中國風電發展仍面臨難題。“當前影響風電行業發展的最突出問題是棄風限電。”史立山說。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對外透露的數據是,2012年,中國“棄風”電量達208億千瓦時,“棄風”率約17%,“浪費現象十分嚴重”。
史立山認為,解決限電要采取有力措施,嚴格限制棄風限電地區風電的建設規模,加快市場好的地區的建設。同時,要開拓一些靈活的用電負荷,比如風電供熱。
“最嚴重的問題還是風電設備的產能過剩。”林伯強則認為,“這才是中國風電產業最大的問題。”橫向比較太陽能光伏行業,現在無錫尚德破產重組,說明該行業的淘汰和整合已經開始,這實際上也是“觸底反彈”的信號,但風電設備這一塊,尚沒有傳出淘汰整合的案例。
2011年中國主要風電設備制造行業產能就已達到30吉瓦以上,但2011年國內新增風機裝機容量僅為18吉瓦,這導致國產設備40%以上的產能處于閑置狀態。“這或許說明,現在整個行業的回暖,不能太過樂觀。”林伯強說,同時,有關部門不能放松對設備行業的幫扶。
對此,史立山建議,要加強產業的監測和評價體系建設,以及產業的標準和規范體系的建設。同時,還要加強行業自律,防止惡性競爭。
中國風電產業似乎正走在“回暖”的路上。11月4日,有江西媒體稱,江西省已陸續開建泰和釣魚臺等5個風電項目,“預計到年內還有大約5個風電項目開建,項目總裝機將達48萬千瓦、投資約43億元”。
稍早前,也有消息稱,由國家能源局制定完成的《促進風電產業健康發展若干意見》已上報至國務院,“目前處于待批狀態,可能會在年底出臺”。這被業界解讀為“或給整個風電行業帶來暖意”。
“從終端來看,市場對風電的需求在上升,地方政府也愈發重視。”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對記者表示,“但問題是,現在對貼上‘回暖’的標簽還要打上疑問,因為,就風電設備這一塊看,雖然在艱難地復蘇,但產能過剩的問題還很嚴重。而這又可能會影響到整個行業的復蘇。”
國家力挺
江西開發高山風電并不意外。一方面,該省一直是傳統風電大省,早在前幾年就開始在鄱陽湖布局風電產業,其中,從湖口到永修的松門山、吉山約70公里長的湖道兩側是江西建設風電的主要場所。另一方面,風電是大投資項目,對拉動該省的GDP也有益處。
位于泰和縣水槎鄉天湖山、釣魚臺的兩處風電項目,總裝機量達9.6萬千瓦,安裝48臺2000千瓦的風力發電機組,年上網電量20200萬千瓦時。兩項目工程動態總投資8.8億元。
除了上述兩處風電項目,年內江西還有約5個風電項目開建。江西省能源局相關負責人稱,“相關的風電項目均已列入國家前三批風電核準計劃,且大多為高山風場,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項目建設條件較為復雜,建設期也相對較長,將于2014年下半年起陸續建成投運。”
“這批項目的建成將為江西省‘十二五’末建成百萬風場的目標奠定基礎。”上述負責人還稱。
事實上,不止是江西,桂冠電力近日也公告,公司計劃投資建設貴州遵義太陽坪風電場工程項目,總投資約4.3億元。公告稱,桂冠電力投建的風電場項目建設容量為48MW,安裝24臺單機容量2MW風力發電機組,年平均發電量為10252萬千瓦時,含稅電價為0.61元/千瓦時。
在林伯強看來,風電確有回暖態勢,且不止是因為自身的需要,更與風電發展的宏觀形勢密切相關。“至少相比前幾年,確實有好轉。”林伯強表示,尤其是官方一直力挺風電,讓企業和地方政府看到了機會。同時,結合中國能源消費結構轉型的大趨勢,風電確實符合中國轉型發展的需要。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副司長史立山最近公開表示,“國內外實踐證明,風電恰恰是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綠色可再生能源,應該大力支持而不是限制。”
好消息還有國家電網的“給力”,這解決了幾年前留下的“車多路少”的疑問。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9月底,國家電網并網風電裝機6426萬千瓦,同比增加21.5%。國家電網近期還稱,“將通過加快電網建設、加強風電優先調度等措施來支持風電產業。”
仍有難點
不過,中國風電發展仍面臨難題。“當前影響風電行業發展的最突出問題是棄風限電。”史立山說。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對外透露的數據是,2012年,中國“棄風”電量達208億千瓦時,“棄風”率約17%,“浪費現象十分嚴重”。
史立山認為,解決限電要采取有力措施,嚴格限制棄風限電地區風電的建設規模,加快市場好的地區的建設。同時,要開拓一些靈活的用電負荷,比如風電供熱。
“最嚴重的問題還是風電設備的產能過剩。”林伯強則認為,“這才是中國風電產業最大的問題。”橫向比較太陽能光伏行業,現在無錫尚德破產重組,說明該行業的淘汰和整合已經開始,這實際上也是“觸底反彈”的信號,但風電設備這一塊,尚沒有傳出淘汰整合的案例。
2011年中國主要風電設備制造行業產能就已達到30吉瓦以上,但2011年國內新增風機裝機容量僅為18吉瓦,這導致國產設備40%以上的產能處于閑置狀態。“這或許說明,現在整個行業的回暖,不能太過樂觀。”林伯強說,同時,有關部門不能放松對設備行業的幫扶。
對此,史立山建議,要加強產業的監測和評價體系建設,以及產業的標準和規范體系的建設。同時,還要加強行業自律,防止惡性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