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思達克通訊社11月15日訊,環保部生態紅線劃分專家組組長高吉喜周五表示,生態紅線劃定技術指南已經編制完成,2014年將完成全國范圍內的紅線保護區劃定,劃定完成后將作為強制性措施在各保護區推行。
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明確提出“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這也是這一概念首次在黨中央文件中出現,業內認為這標志著中央充分認識到生態問題的嚴峻性,生態和環保市場將迎來較為明確的投資紅利。
高吉喜向大智慧通訊社介紹,生態紅線就是國家生態安全的底線,主要包括三個部分:即生物多樣性保護紅線、重要生態功能區保護紅線、保障人居環境生態安全紅線。
根據環保部和中科院2008年7月聯合編制的《全國生態功能區劃》,生態功能區主要包括水源涵養區、土壤保持區、防風固沙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區、洪水調蓄區、農產品提供區、林產品提供區等。
高吉喜表示,目前內蒙古、江西、湖北、廣西四省區已展開小范圍的生態紅線試點工作。按照環保部安排,2014年將完成全國范圍內的紅線保護區劃定,但各省乃至市縣的具體落地預計還需要一段時間。
“從技術角度來看,選擇劃定方法并不是最困難的工作,我們已經完成生態紅線劃定的技術指南。”高吉喜表示,“落地問題至關重要且具有較大難度,尋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平衡點仍然是目前最大的難題。”他解釋,生態紅線劃定范圍不宜過大,否則會對地方經濟發展產生較大影響;但同時,紅線區域也不能太小,太小就無法實現切實保護生態環境的意義。
高吉喜稱,生態紅線具體劃定完成后將作為強制性措施在各保護區推行,國家也將出臺系列保障措施。對于生態環境極其薄弱的區域,為保證當地經濟的正常發展,政府將運用生態補償機制等優惠政策予以扶持。
2011年10月,《國務院關于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意見》提出,要加大生態保護力度,國家編制環境功能區劃,在重要生態功能區、陸地和海洋生態環境敏感區、脆弱區等區域劃定生態紅線,針對各類主體功能區分別制定相應的環境標準和環境政策。環保部生態司司長莊國泰在今年10月召開的“第九屆環境與發展論壇”上也明確表示,建立紅線生態體系,保證最基本底線是中國生態保護領域今后一個時期內的重要工作,政府將加大力度推進生態紅線的劃分工作。
高吉喜,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所長,環保部全國生態紅線劃分專家組組長。該專家組由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中國環科院、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等相關單位環境領域專家組成。